2017年3月,我初到六枝特區牂牁鎮半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那時,看到這個偏遠落後的村寨,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在這裡將會經歷什麼?能為這個落後的村寨帶來什麼?但看到鄉親們一張張質樸的笑臉,我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盡全力幫助這裡的鄉親們脫貧致富。
初來乍到,空有一顆助力脫貧的真心,卻無從下手,為了最快時間內了解村裡的情況。
我開始每天和村支「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深入村組走訪,幾天下來,同事都笑我臉黑了一圈,還瘦了不少,還勸告我說:「時間還長,不要急,慢慢來」,我只能笑著回答「早一天了解清楚就能早一天幫上忙」。
用了半個月,終於走遍了半坡村9個村民組570多戶農戶,對村各方面情況有了一個總體的認識。我六盤水日報社的同事在微信看到我每天步數30000步以上,還調侃我是不是每天幫村民放牛去了。
源於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靈感,在村裡待久了,我逐漸有了助力脫貧的底氣。
因是記者出身,手中的筆便是底氣的來源。為大力宣傳半坡村產業項目和村寨文化,激勵群眾直面貧困、戰勝貧困。
我開始深入田間地頭,採集產業宣傳素材、了解本土文化、收集戰貧故事,將筆下的文字轉化為戰勝貧困的力量,在各大媒體撰寫刊發新聞稿件及圖片100餘條次,20餘篇被新華社轉載,單條閱讀量突破100萬。
通過宣傳打造了半坡村舊院早熟櫻桃等品牌,吸引大量採摘遊客,為群眾開闢了增收致富新渠道,實現貧困戶畝產純收入達15000元。
扶貧,其實就是「以真心換真情」。半坡村因為地勢偏遠,村民們生活條件艱苦,但是都很淳樸,你幫助了他,他會銘記在心。
村裡有個孤兒叫楊小福,家裡4歲的小兒子患上了白血病,醫生說有希望救,但是已經借不到錢,希望我幫忙想想辦法。
從村委核實了解他家的具體情況後,我開始寫報導幫助他在網絡上籌集善款,又聯繫市法院、六盤水日報社、磅礴傳媒集團、市管廊公司等愛心單位,募集善款5萬餘元解決楊小福的燃眉之急。
後來,經過貧困戶識別程序,協調把楊小福家納入了精準扶貧對象,通過國家的各項幫扶政策,成功救治了白血病患兒楊康學。
用一雙腳丈量貧瘠土地、用一支筆激起戰貧風浪、用一顆心換回群眾真情。四年的脫貧攻堅徵途,無數感動在我心間交集,半坡村已經成為我的第二家鄉,半坡村的村民也已經成為了我的親人。
中共六枝特區委組織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江南
編輯 顧冰潔
編審 馬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