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青年時期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助理員。圖為他曾經工作過的第二閱覽室。
本報記者 來 揚攝
4月5日,清明節。
7時,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外語系的大三學生趙夢婷早早地等候在了毛主席紀念堂門口。
這已經是這位「90後」大學生第三次參觀毛主席紀念堂了。趙夢婷8歲時,就曾跟隨外公外婆參觀過毛主席紀念堂。在第一次參觀完後,意猶未盡的她拉著外公外婆重新排隊,又瞻仰了一遍毛主席。
「這一次瞻仰比前兩次更有意義,一是能趕上清明節這個特殊的節日;二是能和許多湖湘兒女的代表一起緬懷毛主席,還看了講述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領袖群體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獻身國家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的紀錄片《懷念》,感觸特別深;再就是這一次,我又多了一個身份——毛主席的校友。」趙夢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這個清明節假期,許多大學生在尋訪先輩先烈的青春足跡。
兩天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大二學生李晉文在北京城內尋訪青年毛澤東的足跡。和趙夢婷不同的是,李晉文根據之前看到的資料,找到了毛澤東在青年時期第一次來北京時的兩處住所和曾經短暫工作過的單位——北京大學圖書館。
1918年8月,為組織湖南新民學會會員和湖南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時年25歲的毛澤東與羅學瓚、蕭子升等一行25人來到北京。經恩師楊昌濟介紹,毛澤東在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手下做助理員的工作。此後在陝北,毛澤東在接受斯諾採訪時回憶,他當時的薪金是「每月八塊大洋」。
北京大學紅樓至今仍陳列著相關設施。紅樓一層的最西頭是當年的第二閱覽室。在這間約40平方米的閱覽室裡,8張木質方桌被拼擺在一起,上面擺放著4個報架。而助理員的座位位於房間東北角的門後,辦公設備僅有一張長方型的書桌和一把高背椅子,以及書桌上的筆墨紙硯。毛澤東當年就在這裡負責管理15種中外文報紙,有時也參加李大釗組織的勤工儉學活動,擔任新到書刊的登錄工作。
第二閱覽室內的參觀介紹顯示,「在北大圖書館工作期間,毛澤東廣泛結交新文化運動人物,在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影響下,經過探索,逐漸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李晉文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北京大學的學生,尋訪那些先輩先烈在北大的青春足跡,會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在強調兼容並包,瀰漫著科學民主、自由進步氣氛的北大校園裡,師生和員工都會被這種氛圍感染。在當時國家和社會面臨轉折的關頭,每個人都會思考中國將何去何從,自己將何去何從。」她說。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大三學生施揚靈也實地尋訪了青年毛澤東在北京的幾處住所,並查閱了相關史料。她感嘆當時毛澤東居住條件的艱苦,同時也捫心自問:「如果換作我,能不能吃得了這些苦呢?」
李晉文找到了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時曾經租住的住所之一——北京市東城區景山東街吉安所左巷8號。當時,這裡被叫做三眼井吉安所左巷7號。這所居民小院院門坐東向西,院內有北房3間,東西耳房各1間,東廂房2間。據當年的房東後人李阿姨介紹,當初毛澤東等人就住在北房靠外面的一間。合租的房子裡只有一個土炕和一張桌子,每個人睡覺所佔的寬度差不多就是一塊磚的地方。如果有人晚上睡覺時需要翻身,還得提前告知身邊的人。毛澤東曾對斯諾回憶說:「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個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7個人合住一個小房間,我們全體擠在炕上,連呼吸的地方都沒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預先警告身旁的人。」
李晉文告訴記者,這些細節讓她感到偉人有不平凡的地方,也有平凡之處。對她來說,青年毛澤東在北京的經歷是一則關於「奮鬥」的勵志故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大一學生鄭婕則尋訪了兩位清華畢業的先輩——熊向暉和姚依林的青春足跡。「他們一方面是清華校友的傑出代表,本身又有傳奇的經歷,因此我對他們充滿好奇。」她告訴記者。
她上網檢索了熊向暉和姚依林兩位校友的相關資料;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了兩位校友的著作——《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和《百夕談》;來到校檔案部查閱兩人的入學年份和學籍;去兩位校友所在的院系(中文系和化學系——記者注)走訪……因為熊向暉的女兒熊蕾曾應邀多次來清華講課,鄭婕還專門找到當時負責聯絡熊蕾的老師,向他打聽當時的講課情況。
這次尋訪讓鄭婕了解到熊向暉和姚依林在清華的很多軼事。在她看來,熊向暉具有清華人的行勝於言、默默奉獻的品格;而姚依林在清華求學期間是一名進步青年,之後成為一名優秀共產黨人和新中國建設的領導者之一。
「兩位校友的事跡對我的最大啟示是,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青年人要有自己的選擇,對自己選擇的事業保持熱情和忠誠,忍得住打壓和寂寞,才能成就大事。」鄭婕說。
李晉文告訴記者,通過尋訪毛澤東等革命先輩的青春奮鬥經歷,讓她對黨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許多先輩先烈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奮鬥和努力著,有的甚至付出了鮮血和生命,在今天看來,尤其不容易。他們的青春故事會激勵我們,讓我們在現實的世界中找到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李晉文說。
儘管下午就要返回長沙,但趙夢婷和她的同學們不會停下尋訪先輩先烈足跡的腳步。「我們學院團委在今年3月26日啟動了『光輝的旗幟——學習青年毛澤東,慶祝建黨九十周年』的主題教育,有徵文、演講、紅歌會等一系列活動。我也會約上好友,去毛主席年輕時學習、奮鬥過的地方踏尋。」趙夢婷說。
(實習生陳業奇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報北京4月5日電
相關文章:
尋訪奮鬥青春 激發報國熱情
跨越時空的理想碰撞
清明祭英烈
以及中青在線、校媒網、微博校園等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