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欣賞兩張院線發的海報
先說重點,這部《星際探索》可不是之前人們熱議的《星際穿越》的姊妹篇或同類,更不是《星際迷航》這個經典的前傳。
總之,沒有緊張刺激的情節場景,沒有男歡女愛,沒有外星人,沒有種族戰爭,地球也沒有毀滅。
那這電影到底如何?
這是一部全靠布拉德·皮特撐起來的科幻倫理片。有太陽系風光,有星際旅行的初級階段,但更多的是人倫情感的反思。
之所以說靠皮特一個人,是因為這個片子真正的主演只有他自己,連個女1號都沒有。而且也找不出什麼男2號,在整部近兩小時的電影裡其他人都是幾分鐘鏡頭的過客。(從各種版本的海報就能看出來,鏡頭只有他自己)
之所以說是他「撐起來」,是因為全片即使有地月航班、月球飆車、火星基地、大戰狒狒、太陽系風光等橋段設計,但都是他的一個自傳回憶視角,在自說自話,只是偶爾有跟別人的對話。
而講到科幻+倫理,這部片子實在是披著科幻的外衣在給我們探討種族倫理。
倫理問題1: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太空旅行
先來看一張超細節的圖
這張圖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注意,是在男主皮特前往月球基地時,乘坐的飛船電視上播放的一則新聞。
諷刺的是上面大字的新聞播報是全球死了4萬多人,下面小字還在打趣科普人們早在1968年就開始登月了。
其實這也間接體現了世界上很多人對太空探索價值的質疑:全球溫飽小康還沒解決,就值得花精力去撈月亮?!
而皮特在邊走邊自我反思時,十分悲觀地回應了這個問題(見下方動圖)。有些人只不過想通過太空旅行逃離地球,躲避現在人類種族的問題、人際的衝突。
但可悲的是月球基地也有人在搞觀光旅遊、拍照留念,有人的地方就有現實的困境——爭搶資源。
倫理要點2:太空就是人類獨享的麼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最早登入太空的地球種族不是人類,是蘇聯的狗、美國的猩猩。
狗咱就不說了,猴子、猩猩都是人類的近親,從基因上講說是兄弟也不為過,但我們拿他們研究試驗各種新藥、試驗各種病毒抗體,還把它們送到太空去做實驗。
這部片子倒是沒有像《猩球崛起》那樣徹底顛覆人類霸權,但是在太空飛船中,迅猛的狒狒也已然戰勝了裹在太空服裡的人類。
要不是有主角光環,估計皮特被吃是肯定的。
倫理要點3:要個人的成就還是親情人倫?
皮特在片中主線任務就是失愛兒子找爸爸,為此一路登月球、戰狒狒、上火星、去冥王星。
不過,他爸標榜自己是人類探索太空的英雄,還記錄下各種星球的珍貴影像,他對皮特這個兒子是只生不養,為了找外星人不惜拉兒子陪葬。
好在皮特醒悟,決定不管老爸(也管不了),老老實實回地球,找前妻,不去太空浪了。
So,在人類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到個太陽系外圍都跟永別似的,人們要不要探索,探索到的是什麼?是想迴避人際衝突、資源爭奪、家庭責任,還是想爭取榮譽稱號、傳播人類的文明?
ps:本片有不少科幻技術硬傷,什麼火箭飛船技術、星際旅行時間估算等等,但對於普通大眾而言,真不妨礙我們感受下星球的美,藉此幻想太空旅行。
所以,這部《星際探索》也可以說是「心際探索」。探索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距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