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友仰慕戰鬥民族 其實它叫北極熊

2021-01-08 快科技

不知從何時起,「戰鬥民族」作為對俄羅斯人的專稱開始流行於中文網絡媒體和論壇上,從娛樂新聞到政治、軍事話題,常常可見含「戰鬥民族」詞彙的大標題。

某些情形下,使用這個詞有調侃的意味,但更多帶著「讚譽」的成分。有研究俄羅斯的專家說,這可能與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敢跟西方掀桌子有關。

但《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沒有其他語種的媒體稱呼俄羅斯人「戰鬥民族」,俄羅斯媒體對此說法也不關注。俄羅斯雖有人對中國網民這一叫法表示理解,但幾乎沒人覺得該稱呼是「恭維」。

一名在華留學的俄羅斯人直言,聽到「戰鬥民族」這一說法時很驚訝,在她看來,「戰鬥民族」意味著「兇悍」「侵略」。

俄羅斯人的典型性格特徵是什麼?跟俄羅斯打交道最多的歐洲人用過「冰人」「伏特加民族」,最近也用過「好戰民族」,但對一個民族的性格進行概括無疑是很難的。

「我是俄羅斯侵略者」

最近,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一部名為《俄羅斯再次成為侵略者》的視頻引起圍觀。這要從另一部視頻——《我是俄羅斯侵略者》說起。

今年2月底,一部名為《我是俄羅斯侵略者》的短片被放到網站上,並獲得700多萬點擊量。視頻作者是俄羅斯新西伯利亞29歲居民葉夫根尼·茹羅夫。

視頻展示了以下內容:我就是俄羅斯侵略者!看看我都幹了些啥事兒吧!想當年,我佔領了西伯利亞,現在那裡產石油、天然氣和鋁;我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那裡現在有農田和發電廠,有電子設備和高質量的汽車,可他們讓我滾,現在他們只能賣鯡魚,去歐洲洗廁所;我佔領了中亞……他們讓我滾,現在他們欠美國許多錢;我佔領了烏克蘭……他們又讓我滾,現在他們正在摧毀自己的國家……是的,我就是侵略者,但我比你們都善於戰鬥。尊重俄羅斯侵略者吧!

據俄新網報導,《我是俄羅斯侵略者》在被俄副總理羅戈津放到自己推特上後開始流行,並引起網民關注。作者茹羅夫表示,他用了2個月時間製作這一視頻。

「目前西方國家正發動大規模的反俄信息戰。我認為,應當站在政府一邊。我是一位親俄的宣傳者。這是我個人所為,並不是政府定製的,沒有任何部門向我提供資金。」

9月底,茹羅夫又在網絡上公布了《俄羅斯再次成為侵略者》的視頻。新視頻稱,俄羅斯在20年的沉靜後再次重返世界地緣政治舞臺,對西方國家來說,俄羅斯再次成為侵略暴君。實際上,美國才是地球上的邪惡之源。

針對俄羅斯人製作的視頻,烏克蘭網友也製作了《我是俄羅斯侵略者》視頻,痛斥俄羅斯的累累罪行,包括挑起阿富汗戰爭等。同時,哈薩克斯坦網民指責俄羅斯曾對該國實施種族滅絕,還製作《我是哈薩克斯坦人》進行反擊。

俄羅斯同行在同《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交流時承認,《我是俄羅斯侵略者》這類視頻短片充滿愛國主義情懷,其動機顯然是為了教育民眾和迎合官方。這類視頻製作在俄國內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社會政治思潮走向。

有俄專家認為,《我是俄羅斯侵略者》的製作水平相當高,作為政治宣傳品是極其成功的。儘管它造成的國際影響可能會有負面因素,但總體上達到了傳播俄羅斯價值觀的目的。

短片在俄羅斯受到追捧,主要原因是它契合了俄羅斯的社會脈搏。作為蘇聯遺產的繼承者,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的20多年裡蒙受了巨大屈辱,飽嘗了作為被侮辱和被損害者經歷的痛苦和憂傷。 

「戰鬥民族」,國人的盲目崇拜?

對於《我是俄羅斯侵略者》,俄羅斯《報紙報》評論說,該片出現在俄與西方激烈對抗的背景下。這是近幾年俄與西方交往的一個常態,也與中國網絡上流傳「戰鬥民族」的時間基本契合。

為什麼叫「戰鬥民族」?百度百科上有一段解釋:「戰鬥民族」是對俄羅斯人的一種調侃,沒有任何羞辱或諷刺的意思。該詞來源於《龍珠Z》,賽亞人是天生的戰鬥民族,好戰而且越戰越勇。這麼形容俄羅斯人是因為他們性格都比較彪悍,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又啼笑皆非的事情。此外,網絡上還有其他各種解釋,比如「俄羅斯民族形成後一直處於戰鬥狀態」等。

客觀地說,中國網民用「戰鬥民族」詮釋俄羅斯,更多是充滿仰慕的正面評價,這也可以解釋《我是俄羅斯侵略者》在中國視頻網站上為何火熱。

對講究溫良恭儉讓的東方處事哲學來說,俄羅斯的強大恰恰表現在敢作敢為,敢於擔當。最近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無疑更加深了這樣的印象。

不過,幾乎沒有俄羅斯人認同「戰鬥民族」這一標籤。《環球時報》記者特意就「戰鬥民族」一詞詢問數名俄羅斯人,包括會中文的人時,他們均表示沒怎麼聽說過這個詞,也不覺得這是「恭維」。

記者日前與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的同行閒聊時,發現俄羅斯人似乎可以理解中國網民用「戰鬥民族」來形容俄羅斯民族,因為他們並不反感貼在腦門上的「北極熊」之類的綽號。

「印象中只有中國人這麼說。」西南政法大學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副院長孫力舟對《環球時報》說,他多次去俄羅斯考察,和俄各階層有過交流,從沒聽說過俄羅斯人說自己是「戰鬥民族」。

尤莉婭·葉普法諾娃(Yulia Epifanova)是重慶大學的一名研究生。「第一次聽到『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時,我有點驚訝。因為在我看來,『戰鬥民族』意味著『兇悍』『侵略』」。

葉普法諾娃說兩三年前從中國人那裡聽到這一說法:「但俄羅斯民族並不是因為兇悍而戰鬥。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國家安全需求,俄羅斯必須擴張國界,所以必須打仗,而且很多時候是主動打仗,但這一切都是為了安全。我相信,很多俄羅斯人都是這麼想的。」

她還表示,從沒見俄羅斯媒體說自己是「戰鬥民族」,也沒見到俄媒體對中國人這個叫法有報導。

孫力舟的一位精通英俄漢以及突厥語的韃靼朋友也表示,俄羅斯人不叫自己「戰鬥民族」,也沒有其他民族這麼稱呼他們,唯獨部分中國人這麼說。

「這是中國人一種盲目崇拜的結果,受媒體以及俄美對抗背景的影響」,他說,還有在爭議島嶼問題上,俄羅斯對日本很強硬,「中國一些人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俄羅斯人做到了」。

「熊是強大的象徵,他們是喜歡的」

「『戰鬥民族』這個詞應該是一些不了解歷史的國人妄自加上去的。」社科院世界歷史所研究員聞一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這個詞不太符合俄羅斯的歷史情況。俄羅斯民族在歷史上經常受欺負,俄羅斯人普遍有愛國主義情懷,在受到侵略時奮起反抗。

他認為,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比較強硬,「戰鬥民族」這個詞有可能是因為這個而出現的。但即使普京比較強硬,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目前的強硬來界定整個民族。

不過,偶爾也有俄羅斯媒體將自己民族與「戰鬥」相提並論。俄羅斯「newsland」網站今年2月一篇題為「我們俄羅斯人是一個戰鬥的民族」文章稱:「我們與歐洲國家不同,從小並不喜歡玩滾球或西洋棋,而是玩打仗或警匪遊戲。正是由於從小的培養,我們建立了俄羅斯帝國。現在世界地緣政治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與西方的對抗不僅僅在烏克蘭展開。作為一個戰鬥的民族,在這場對抗中我們絕不會後退。」

那麼,俄羅斯人認同什麼綽號呢?答案是:北極熊。

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曾報導說,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象徵,如中國龍、美國鷹等,而俄羅斯的象徵是「北極熊」。

將俄羅斯比做「北極熊」最早於18世紀出現在西方,表明俄羅斯人野蠻、侵略和懶惰,但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熊的形象是被英雄化的,是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徵。北極熊屬於大型動物,正好也符合俄羅斯地域遼闊的特點。

「一旦你碰了它,它就會反撲」,德國新聞電視臺針對「北極熊」的稱呼評論道。在歐洲人看來,用「北極熊」這個稱呼與俄羅斯地理位置有關,因為它處於歐洲和亞洲的最北部;同時也與俄羅斯人的性格有關,他們看起來比較冰冷,不容易接近。

「俄羅斯人接受『北極熊』的稱謂,特別是普京」,聞一說,「統一俄羅斯黨的黨徽上就是一頭北極熊。熊是強大的象徵,他們是喜歡的。」

強硬,西方人的印象

俄國著名哲學家洛斯基曾將俄羅斯的民族性格歸納為:集體主義精神,崇尚精神文化、輕視物質功利,極端主義、誇張傾向,權力崇拜,愛國主義。

還有學者總結為:非理性主義、極端主義和情緒化。

「很難籠統地說俄羅斯學者怎麼看俄羅斯民族,學者也有不同的立場和派別。」聞一說。

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和基辛格等人對俄羅斯民族頗有「成見」,認定俄羅斯民族本質上是一個有著天然「帝國衝動本能」的外向型民族。

「美國人對俄羅斯人的觀感是狡黠、很難打交道,尤其是二戰時史達林對於西方很強硬。」聞一說,冷戰時期,蘇聯是西方一個很大的困擾。但俄羅斯的外交手腕也很高超,出過很多傑出外交家。

「相比美國,歐洲人對俄羅斯人的印象更加多面。」德國柏林俄羅斯問題專家溫格內爾對《環球時報》表示,歐洲許多人其實有一種「俄羅斯情結」。他們嚮往俄羅斯田園詩般的景色、俄羅斯的文學、古典音樂、芭蕾舞等。德國著名哲學家尼採曾把俄羅斯看作是「烏託邦的世界」,比西方更加美好。

德國《圖片報》等媒體喜歡把俄羅斯叫做「普京的國家」。這顯然含有貶義。「新的帝國」「冰人」「伏特加民族」等也是不少歐洲媒體對俄羅斯人的稱謂。當然,少不了「北極熊」。

「『好戰民族』,這是西方最近給俄羅斯人的稱謂。」柏林俄羅斯問題專家溫格內爾對記者說,這與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進軍敘利亞有關,但他相信,俄羅斯人和德國人一樣,不喜歡戰爭。

儘管如此,《環球時報》記者在採訪多位專家及德國民眾時,發現他們都認為,俄羅斯也許不是好戰的民族,但確實是強硬的民族。

相關焦點

  • 中國叫俄羅斯「戰鬥民族」,那俄羅斯又叫中國什麼?名字聽起來有點...
    「不愧是戰鬥民族領導人!」 「戰鬥民族」,似乎成了中國人對俄羅斯的稱謂,不止是網友,許多新聞都直接使用了「戰鬥民族」稱呼俄羅斯,久而久之,大家就習以為常了。
  • 給戰鬥民族當吉祥物太難了,身上被噴T34標誌,北極熊變活坦克
    短視頻的「主人公」是一隻北極熊,這種動物是北極地區的頂級掠食者,位居西伯利亞野生動物食物鏈的最高端。因為擁有著憨態可掬的樣貌和無比強壯的體魄,北極熊一直以來也都認為是俄羅斯的象徵,戰鬥民族對於這種動物也是寵愛有加,樂於將其當作自己的「吉祥物」。不過這段短視頻之所以走紅並不是因為它表現出了北極熊的蠢萌可愛,而是因為它身體側部那幾個大大的黑色字樣。
  • 北極熊幼崽與耐心的母親進行「戰鬥」,網友:難以忍受的可愛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一對北極熊母子剛剛從冬眠中醒來,由於現在阿拉斯加的很多地區還處於冰天雪地的環境裡面,北極熊母子需要再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夠回到冰面上去尋找食物。而在捕獵的季節來臨之前,這對北極熊母子也沒有閒著,它們找了一塊空曠地,來練習捕獵的技巧。
  • 中國叫俄羅斯「戰鬥民族」,俄羅斯怎麼稱呼我們?實在太霸氣了
    中國和俄羅斯因為從古至今都有土地接壤,兩家不可避免地發生摩擦,就像是一直在鬧分分合合的兄弟一樣,還互相起綽號。 最有意思的是,近幾年俄羅斯的總統普京與美國以及西方各國叫板的強硬形象受到了中國百姓的讚譽,再加上俄羅斯人徒手生擒大熊的視頻在中國廣為流傳,中國百姓興致勃勃地又送給了俄羅斯一個綽號叫「戰鬥民族」。
  • 中國稱俄羅斯為「戰鬥民族」,俄羅斯怎麼稱呼我們?你絕對不知道
    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個性或是國家文化,而這些個性化的國家傳統,也成為了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名片。所以往往人們都會對一個國家不是直呼其國名,而是根據他的國家「性格」給它取一個綽號。而對比擬人化的美國,我們的老鄰居俄羅斯的綽號則是比較的直白,大多數中國人都喜歡稱呼他們為「戰鬥民族。」那作為以優雅的花樣滑冰聞名世界的俄羅斯,怎麼會有這樣一個暴力美學的綽號呢?其實這個名稱確實是對俄羅斯人風格最精確的表達了。
  • 中國盆景的民族風格,成為國粹藝術,為世界盆景、盆栽人仰慕
    觀傳統地方流派盆景傑作的揚派巧雲樹樁、蘇派六臺三託頂式樹樁、海派的微型盆景、川派的老如梳妝式樹樁、嶺南派的蓄枝截幹技法等,用今天的話語評價其實就是一個「酷」字。表現出地方流派特徵的強烈視覺衝擊,很是奪人眼球。它的酷,酷在盆景藝術語言之經典,凸顯地域文化內涵,與人文觀念的融合,構築了藝術風格特徵經典的地方流派藝術,共同構築了中國盆景的民族風格,成為國粹藝術,為世界盆景、盆栽人仰慕。
  • 讓戰鬥民族心服口服、讚不絕口的新疆大列巴,只因裡面加了它
    只有戰鬥民族才能與熊和平相處一提起俄羅斯,首先想到的是不服輸的戰鬥精神。他們性格奔放、彪悍,做事果敢、堅強、有韌性,因此被調侃為戰鬥民族。他們可以在大雪紛飛的冬天,光著膀子,喝著最烈的酒,打著最野的熊,是走到哪裡都惹不起的人。
  • 《獵殺T-34》:戰鬥民族的抗德神劇?其實它是一部愛情故事片
    《獵殺T-34》【《獵殺T-34》:戰鬥民族的抗德神劇?其實它就是一部愛情故事片】 2020年12月11日起在中國大陸上映的俄羅斯戰爭電影《獵殺T-34》,被稱為戰鬥民族的抗德神劇。因為它的劇情,就是一部踏踏實實的神劇。《獵殺T-34》由阿列克賽·西多洛夫執導,亞歷山大·佩特羅夫、文森茲·凱弗、伊琳娜·斯達森保姆主演。2019年1月1日在俄羅斯上映。
  • 小北極熊失去母親,飼養員買小熊玩偶陪它,北極熊的反應讓人淚目
    小北極熊失去母親,飼養員買小熊玩偶陪它,北極熊的反應讓人淚目北極熊作為在北極生存的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它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北冰洋的海洋生物,海豹、各類海魚等等。但是,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使得北極熊失去了應有的生存空間,北極冰川的大幅度減少,使得北極熊在沒有立足之地。
  • 中國其實不止56個民族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這是大家從小學課本裡面就可以了解的知識,但是中國真的只有五十六個民族嗎?其實中國還有許多未能識別的民族。他們也和我們一樣生活在中國,只是被歸結為其他民族,但是隨著國家調查工作的深入,這些未能識別民族正在被重新定義,我們來介紹一下,五十六個民族以外的其他未能識別民族。1.穿青人
  • 南極為何沒有北極熊?如果把北極熊送到南極,它還能生存嗎?
    別看這兩個地方如此寒冷,在南北兩極仍然生存著不少的動物,這些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已經適應了寒冷環境,成為了南北兩極的「土著居民」,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北極熊。北極熊的體型十分龐大,有著出色的嗅覺和觀察力,它的反應敏捷,捕食能力也十分強大。很多小型的海洋生物在面臨北極熊時,都被它的兇悍勇猛所收服。
  • 關於北極熊的點點滴滴,了解它才能保護它
    它實際上是黑色皮膚據科學家們稱,雖然北極熊看起來是白色的,但實際上它們身上的毛髮實際上是半透明的。由於這些濃密的、半透明的毛髮可以很好的反射光線,所以使北極熊看起來渾身雪白,可以在極地的雪中提供優良的偽裝效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些毛髮的下面,北極熊的皮膚竟然是黑色的。科學家們指出,這樣的膚色將有助於它們吸收太陽輻射,使它們在嚴寒中保持溫暖。
  • 俄羅斯人因何被稱「戰鬥民族」?或以偏概全,竟還和《七龍珠》有關
    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詞一定是『戰鬥民族』。」這是中國學生趙文君寫下的話,她正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就讀,文章的標題就叫《我眼中的戰鬥民族》。作者:唐山俄羅斯聖彼得堡涅瓦河 新華社資料圖趙文君的看法並非獨家,此前《文匯報》曾發表《「戰鬥民族」是怎樣煉成的》一文稱:「俄羅斯民眾正憑藉『超人』一般的勇氣和表現,為自己贏得了『戰鬥民族』的稱號。」
  • 床上突然出現「國寶級」動物,網友第一眼全看錯:這是北極熊?
    當然,其他國家也有其國寶級的動物,比如澳大利亞的樹袋熊、英國的知更鳥、俄羅斯的北極熊等等,這類動物,我們都只有在動物園裡才能看到。網友張小姐這天走進房間,竟然發現自己的床上躺著一隻超稀有的「國寶級」動物,這隻動物全身雪白,身子十分圓潤,就像一隻小小的北極熊。
  • 巧遇北極熊,幫忙推船的可愛歷險記,網友:我們應該保護它
    我們看到北極熊這麼可愛的時候會不會覺得這個動物很親切呢?它們有著潔白的毛髮、體態豐腴,再配上周圍雪白色的美景,讓人聯想出一副優美的畫面。但是我們可不要被這個美麗的外表所「蒙蔽」哦。因為北極熊的嗅覺非常的靈敏,在很遙遠的距離就可以聞到食物的氣味。
  • 將北極熊遷到南極,它能否生存?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北極熊的祖先是北美棕熊,只不過,它與北美棕熊已經分道揚鑣超過60多萬年的時間了,因此二者是同科同屬,但不同種的動物,由於基因較為接近且分化時間較短,因此,棕熊與北極熊的生殖隔離並不徹底,這也是德國動物園能夠擁有「黑白熊」(棕熊和北極熊雜交的產物)的原因。
  • 俄羅斯大媽到中國,公園裡看到這一幕:中國大媽才是真的戰鬥民族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國家的人其實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徵,這是很多人總結出來的,在大多數國家的人看來,中國非常勤勞,因為中國人在國內外都非常努力,在我們眼裡,俄羅斯人其實是比較彪悍的,所以俄羅斯一直被稱為戰鬥民族,在大多數中國人眼裡,俄羅斯人是能夠徒手抓熊的形象,俄羅斯大媽到中國
  • 中國稱俄羅斯為「戰鬥民族」,他們稱呼中國什麼?聽起來有些耳熟
    在我們生活中給朋友起外號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國與國之間起外號也是很常見的,就比如我們中國稱俄羅斯為「戰鬥民族」,那麼中國稱俄羅斯為「戰鬥民族」,他們稱呼中國什麼?聽起來有些耳熟。首先我們之所以會稱俄羅斯為戰鬥民族是因為蘇聯在二戰期間的表現確實很強悍,可是俄羅斯人卻很不樂意,熟不知我們這樣稱呼他們,是對他們能力的一種稱讚,如果他們知道這其中的意義,相信俄羅斯肯定是喜歡的。中國眼裡的俄羅斯人是很強悍的,說白了能動手的時候根本不會跟你多動口舌,而俄羅斯對中國的稱呼是契丹。
  • 冰上的「霸王」北極熊
    北極熊又叫白熊、大白熊。它是人們熟悉的一種猛獸,一度還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猛獸。第二大食肉猛獸據記載,最大的北極熊體長可達2.7米,肩高1.3米,體重達750千克。後來人們發現,阿拉斯加棕熊中有體重達800千克的,它這才退居為第二位。北極熊體態肥胖,全身乳白色,體毛長而密,皮下有很厚的脂肪層。
  • 北極熊骨瘦如柴,卻禁止人類向它投食,它們未來該何去何從?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開始大力發展自身科技,發展自身科技的同時,沒有一個人意識到地球的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正是因為人類的幹預,地球環境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今年地球的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逐漸在今年顯現出來,兩極冰川融化導致大量生物死亡,比如前段時間在社交平臺上,一名網友發布了一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