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競不息的錢塘江畔,有一片廣袤美麗的沙質平原,因位於錢塘江之南,故名「南沙」。這裡是湧潮開始的地方,也是蕭然大地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地方。
20世紀50年代開始,蕭山人開始向益農閘外丘錢塘江灘涂圍墾,創造了50多萬畝人工造地的奇蹟。從此「益農」兩字刻進了人們的心裡。
半個世紀過去,當激情澎湃的錢江大潮一路向前,益農這片「圍墾森林」正在「長」出另一個讓人驚嘆的「奇蹟」——一個齊聚榮盛、恆逸、萬向三家「頂配版」企業的綠色智造產業新城。它是全省為數不多的「萬畝千億」產業園區,也是蕭山4286產業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片37.4平方公裡的熱土,將承載著蕭山建設項目引領、產業高端、循環生態的先進位造基地使命,競雄大灣區時代。
為什麼是益農? ——打造全省為數不多的「萬畝千億」產業園區
在產業和城市骨架外擴的大灣區時代下,如果在杭州灣大灣區內的錢塘新區、濱海新區和杭州臨空經濟示範區三大戰略平臺連結區域畫一個「圈」,這個「圈」正是綠色智造產業新城。
事實上,這個「圈」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
2015年,依託榮盛集團成為杭州化纖產業重鎮的益農被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選中」,鎮域中北部37.4平方公裡的區域被劃入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範圍。益農拓展區塊的初衷是利用當地土地資源相對充裕、發展空間較大等優勢,實現資源、項目和政策的聚焦。此後,蕭山之東的益農正式敲開了產業發展的「未來之門」。
2019年4月,蕭山區發布「4286」產業載體建設行動方案,蕭山開發區益農拓展區塊與蕭山開發區橋南區塊成為「2」中的兩大產業基地,主攻發展動能轉換,為蕭山平臺經濟「破題」。
為了儘快騰出拓展區塊的土地以充分保障重大項目落地的用地要求,蕭山開發區與益農鎮用最短的時間,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拆遷,累計投入30多億元,完成產業單元內約1300戶農戶及25家企業的徵遷工作,其中長北、利圍兩個村整村拆遷。目前,拓展區塊已經徵遷清零,土地已經全部流轉。
如果對照浙江省關於「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在萬畝土地創造千億元產值」的定義,這片拆出來的連片土地,有望成為蕭山一個「頂配版」的「萬畝千億」產業發展平臺——目前,綠色智造產業新城的產業單元規劃範圍達14.8平方公裡,面積相當於一個蕭山國際機場。按照「園中園」的思路,這14.8平方公裡的產業單元又將重點打造一個2平方公裡的纖維新材料產業基地和4平方公裡的高端裝備製造基地,以及產業服務綜合體、產業鄰裡中心等一系列配套功能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蕭山作為工業大區、強區,需要發揮化纖、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的基礎優勢,在產業高端化、數位化、智能化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為杭州打造製造業強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而擁有化纖智造、汽車零部件等良好產業基礎的益農為這種「支撐」提供了可能。
正如杭州市委常委、蕭山區委書記佟桂莉曾表達對益農的新理解:這一區塊是蕭山非常重要的、面向未來的產業發展空間,事關蕭山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事關蕭山發展的未來希望,這是一個沒有退路的決策。
為什麼是綠色智造? ——引領「蕭山智造」的創新高地
今年一季度,益農鎮規上工業逆勢上揚,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0.58億元,同比增長23%,位於全區第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3.86億元,同比增長29%,同樣位於全區第一。
是什麼撐起兩位數增長?大企業,大項目。
即使一季度受到疫情影響,位於綠色智造產業新城的浙江榮盛控股集團年產110萬噸的滌綸絲生產線始終開足馬力生產,4000多名工人堅守在一線,保持著正常的日均生產量。石油化工以及下遊的聚酯產業都是連續性生產的企業,各生產線均需人員24小時留崗保持連續生產運營,榮盛集團也不例外。
在舟山成功布局世界級的綠色石化基地闖進民企「三桶油」無人區之後,李水榮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產業鏈要從豎做到橫,現在「豎已經做到煉油」,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橫向怎麼發展」。
這一次,李水榮把「橫向發展」的嘗試,放回了益農。在綠色智造產業新城,目前榮盛旗下的盛元化纖二期項目正在逐步推進,包括「年產9萬噸功能性差別化纖維項目」、「年產9萬噸免染環保纖維項目」、「年產30萬噸阻燃系列聚酯長絲技改項目」,計劃總投資約40多億元。榮盛將在這裡建起高端智造的示範工廠,同時新建研發中心、聚合車間。投產後將新增就業1000餘人,新增銷售收入50億元,創造利稅1億元。
除了榮盛,目前加入綠色智造產業新城「頂配朋友圈」的還有萬向、恆逸兩大行業巨頭。
不久前,恆逸集團下屬杭州逸宸化纖有限公司以3.25億元拍下益農鎮民圍村區塊陷入停滯的「半拉子工程」——錦遠新材料項目。經過主廠房改造、道路雨汙水改造、設備更換安裝調試,目前廠區內的5條生產線全線投入使用。
而萬向集團錢潮軸承有限公司則投資1.058億元在原先的大自然總部區塊,建起汽車零部件的先進智造基地。按照萬向未來的目標規劃,到2026年,一個年產值達50億元的全國軸承行業智能製造標杆工廠將在新產業園區矗立起來。
能夠吸引這麼強大的「陣容」,除了承載蕭山未來汽車產業、纖維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的「頂層設計」之外,也有其自身內部結構升級的需要——騰籠換鳥助力昔日的益農小鎮走上產業「逆襲」之路。目前,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高端乘用車智能製造示範項目、浙江聯達化纖有限公司年產110萬噸新材料纖維項目、浙江恆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年產140萬噸功能性纖維新材料升級改造項目均入圍了2019年省級重大產業項目。
事實證明,用高起點完善產業規劃,用高標準優化空間規劃,綠色智造產業新城正在集聚一流的、環保的、綠色的數字工廠、智慧工廠。它將以未來汽車產業、纖維新材料為重點,打造世界級纖維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基地和應用產業創新中心。
為什麼是產業新城? ——走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2020年元旦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綠色智造產業新城指揮部正式掛牌。現場還成立了一支「施工隊」,由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領導擔任指揮長,開發區四個局室以及益農鎮負責人擔任副指揮長,指揮部設立一辦三組並常駐辦公。
除了推動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外,這支「施工隊」將加快推進要素保障、配套建設等工作,進一步加快產城融合發展步伐。如以國土空間規劃完善為契機,積極謀劃下一步規劃用地空間的拓展;有序有力推進「三縱五橫」道路建設,並圍繞重大產業項目做好水、電、氣、熱等配套建設。
而隨著產業新城的不斷發展,未來當地企業和就業人口的總量和結構都將不斷升級,對產業新城內生活服務配套的數量和層級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積極布局高端產業集群之外,構建創業創新的人居生態環境,集聚更多創新要素,是綠色智造產業新城從「產業基地」邁向「產業新城」的必然路徑。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邏輯,去年十月,蕭山區人民政府與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中化正式以意向「戰略合作方」的身份加入綠色智造產業新城開發建設。目前,由中化集團與藍城設計作為代建方的益農安置房建設項目正如火如荼加快建設。
今後,產業新城將創新開發建設模式,通過債券融資、引進實力雄厚的央企參與建設等多種模式推進開發建設,帶著「產、城、人」的思路,在這裡配套更完善的產業空間、研發創新空間、交流服務空間、配套服務空間和藍綠生態空間,「用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來策劃、設計、建設產業新城,共同打造高端、智能產城融合新業態。」
半個世紀前,「勇立潮頭」的蕭山人在益農向洪潮宣戰,向滄海要桑田;半個世紀後的今天,蕭山要在綠色智造產業新城創造下一個奇蹟,向時代要未來。(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