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現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而這也預示著,中國正式迎來了「民法典時代」。
資料圖
什麼是民法典?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範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係的法典。它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範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
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它的地位僅次於憲法。
歷經60餘載波折
對於國民來說,此次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可謂是期盼已久。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3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
1986年4月,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雖然這是一部不太完善、不太全面和系統的調整我國民事關係的法律,但也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它和其它單行民事法律及其它部門法中有關的民事法律規定一起調整著20多年來我國的民事法律關係,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民法典草案,但最終由於內容複雜、體系龐大、學術觀點存在分歧等原因,最終未能實現。
「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民法典誕生!
即便如此,在之後的時間裡,我國並沒有放棄對民法典的探索。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民法總則。2019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由民法總則與經過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併形成的民法典草案,並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對民法典草案展開認真審議和熱烈討論。根據各方面意見,又作了100餘處修改,其中實質性修改40餘處。
其中,民法典明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定期公布。禁止物業服務人採取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
同時,民法典再次完善了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將「文字、圖像」納入性騷擾的認定範圍。還規定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塌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等。
5月28日15時08分,隨著鏗鏘有力的一聲「通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
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這部民法典帶來了什麼改變?
那這部民法典可能會給我們每個人生活帶來什麼改變?以下這些生活場景與你息息相關。
場景1:小孩拿父母手機給遊戲充錢能要回嗎?
草案: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表示,民法典草案明確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給遊戲充值大額金錢,在法律上相當於與遊戲服務提供商籤訂了服務合同,這需要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通俗說,未成年人充值是無效的。假使限制行為能力人超越了他的認知範疇,其監護人就行使相應法定監護職責,可對這份合同進行撤銷。
場景2:職場性騷擾,單位要擔責嗎?
草案: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係等實施性騷擾。
寧夏京川律師事務所主任楊斌斌表示,性騷擾以前更多受到的是道德、倫理、公序良俗層面的制約和譴責,受侵害人多數為婦女及兒童,但實際中多數選擇了沉默和隱忍,即使想要追究其侵權責任,維護合法權益,途徑都很單一。而現在,上升到了追究法律責任的層面,若受侵害人提起法律訴訟,法院將予以立案審查並予以受理,侵權人將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場景3:見義勇為怕擔責怎麼辦?
草案: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方燕表示,依據草案這條規定,今後不管是救助人,還是法院在司法實踐當中也更有法律依據了。更好地保護救助人的權利,防止救助人被賴上,因為做好事兒,反倒讓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通過法律的規定為自願實施救助的人撐了個腰,給了法律的支持。
場景4:被他人寵物所傷怎麼辦?
草案: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民法典草案相關規定對司法實踐,對道德層面個人的行為規範都是一種引導,它的作用不僅在於法條本身,更在於一種整合的合力作用。因此此次相關規定會通過整體層面更強的導向性作用,引導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去自覺規範自己的相關行為。
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這是人民大會堂外景。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1260條!幾乎囊括人一生中所有民事行為
記者了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它幾乎囊括了人一生中所有民事行為。這其中,包括高空拋物墜物、性騷擾、手機APP收集個人信息等社會熱點和百姓關切。民法典的頒布,將呈現出我國一個體系化、邏輯化的法律體系,更好地保護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
雲南網記者 夏方海 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