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導語:
說起長沙最熱門的打卡地,早已不是橘子洲和嶽麓書院等景點,而是特色餐廳「超級文和友」。作為一個網紅打卡地和城市文旅新地標,文和友不僅將體驗做到極致,也為行業重新劃定了餐飲消費、市井文化、城市IP的商業邊界。而通過一系列對文和友商業模式的剖析,不難看出它與日本橫濱拉麵館猶有幾分相似之處。同樣都是從銷售商品走向銷售文化與生活方式,只不過長沙文和友從街頭餐飲向上出發,而橫濱拉麵館則從文化生活向下探索。相比於渴望成為「美食界迪士尼」的超級文和友,作為「食物文化主題樂園」的橫濱拉麵博物館又有何獨特之處呢?
先看看橫濱拉麵博物館和長沙文和友的對比照片:
上:橫濱拉麵館 下:長沙文和友
試想一下,如果在城市裡,有這麼一個集合空間,將那些本地最地道的美食小吃聚在一起,把快消失的味道和市井文化保留下來,是不是很美好?在日本橫濱的鬧市區,有一個充滿舊時代情懷的「新天地」——橫濱拉麵博物館,不同於其他的博物館,橫濱拉麵博物館裡藏著一個日本昭和時代的老街區。
市井氣十足的橫濱拉麵博物館
橫濱拉麵博物館,場館主要區域建於1994年,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食物文化為主題的遊樂園。博物館位於橫濱市港北區鬧市,從外觀看與尋常博物館一般無二,但進入後就會被內部空間設計所帶來的強烈反差感所震撼。
博物館分為三層,一層主要是展示館和文創區,在畫廊中詳細介紹了拉麵的歷史和製作過程,在文創區不僅有特色產品的售賣,遊客還可以體驗製作個人專屬口味的杯麵。而地下一二層為了紀念1958年這一日本烹飪文化的重要轉折時刻,完全仿照1958年東京市中心"下町"區的樣貌而打造。因為這一年方便麵誕生,街邊麵館隨之大量湧現。地下一層如同電影《三丁目夕陽》中展現的昭和30年代(1955-1964年)的街頭布景,整個空間營造出日落黃昏的景象,街邊遍布著各行各業的店鋪,診所、郵局、小賣鋪、書店、裁縫鋪等,不時還有下班的郵差和打更人在街頭執勤。地下二層是延續著昭和時代風格的美食街,中庭的說書人講著整條街新發生的趣聞軼事,街頭的各類美食小販高聲招攬著生意。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街上匯聚著日本八家最具代表的拉麵店,讓你 「無須乘飛機就能吃到全國的拉麵」。
博物館一層:展示館+文創區
博物館地下一層:昭和時代街景
博物館地下二層:昭和時代美食街
博物館包括博物館、文創、餐飲和商業設施,這四個領域的底層邏輯都是「生活態度和城市精神的體現」,只是體現的載體不同。而拉麵博物館就是通過體現方式附著的不同載體,以自己的方式來重構這些傳統業態。以昭和時代街區建築為核心,將多元的文化、美食聚攏展現在一個集中場所,在這個空間裡遊客們可以觀看博物館展覽,打卡網紅美食,感知最具代表的昭和文化。在城市文化、餐飲美食、藝術空間的融合下,形成了豐富的消費模式和商業化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使城市文化真正「活」起來,讓世界看見昭和時代日本街頭發生的故事。
橫濱拉麵博物館,不僅是日本拉麵的信息展示地,也是一個充滿特色的餐飲綜合體,更是一個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標。這樣一個城市文化地標,早已不單是一個標誌物,而是城市向上生長過程的一種「時間記憶」,承載了城市人的理想以及對未來城市的渴望。
穿越時空的體驗收藏一個真實的 「舊時代」
橫濱拉麵博物館,像是一個完全反映時間、社會、生活的鏡像空間。這個場所讓人們從鏡子裡看到了城市過去的面貌,生活原本的樣子,但這面鏡子又可以讓人走進去,就像愛麗絲踏入夢幻仙境。
通過極富有年代的空間設計規劃和各類店鋪和商戶的入駐,博物館重新構建了已經消失的日本昭和年代老街區的景象。不僅是空間上給人的震撼感,內部大量的細節填充也讓整體設計還原度很高,充滿了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感。
這種真實感不是依靠材料、裝飾而建立的,仰仗的是市井文化。所有的場景都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嵌套聯結,最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昭和時代街區。在這個街區裡,街角停著的自行車,收音機裡的歌聲、郵筒裡的信件都充分營造了有人真實生活的街區模樣。以及街區中郵局、診所、書店、小賣鋪、裁縫鋪、拉麵館、警局等眾多業態都是可以實際去體驗的,比如裁縫鋪裡,就有一個老師傅等在那兒給你量體裁衣,小賣鋪裡昭和時代的糖果零食一應俱全,街頭拉洋片的大叔熱情地表演著,診所裡醫生和護士早已就位,甚至還會有警察喊住你說注意防火防盜……在這樣串連的場景中,充滿溫度和人情味的交互體驗,比起大量用科技取巧的藝術場景式互動,更能展現了鮮活的城市舊時光,讓人瞬間一見如故,喚醒大腦中的記憶沉澱,引發潛意識的情感共鳴。對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一代人來說,這裡能令你思緒萬千,回歸童心;而對不了解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它的一切都是新鮮而不可思議的。
橫濱拉麵博物館通過濃縮一條街、一座城的記憶,創建了一種新的媒介,改變了人們體驗和交流的方式。以不同方式展開多維對話,通過視覺、感官、交互進行分享和傳播,實現了個人與自我、人群、社會的跨時空交互。這個空間就像是一個不斷生長的有機體,有一個最初可辨識的舊時代形狀,又不斷衍生變換著這個城市的未來。
餐飲+文化博物館文創業態的新思路
拉麵,作為日本美食的代表,是遊客們去日本的必打卡美食。而橫濱拉麵博物館,不僅是拉麵文化的聖地,城市著名的旅遊景點、更是遊客們必去的網紅美食區。
橫濱拉麵博物館雖然是一家博物館,但餐飲卻是其核心載體。不管是日本八家最具代表的拉麵館還是昭和特色美食街,都超出了文化展館範疇,不僅刷新了人們對博物館的固有認知,也打造了一個多重業態的城市文化綜合體。通過和美食文化的跨界組合,構建了一個城市美食文化展示、體驗的平臺,拓寬了「文化+」的可能性,構建了多重複合業態,包括郵局、書店、小賣部、裁縫店等業態都可以無縫連結起來。
往往說到博物館,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零售」、「+體驗」和「+文創」,但這些都只是產業鏈本身的延展,只能形成單一的消費模式,不具有跨行業的融合性。就像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在《知的資本論》中表達的「在面對最廣泛的大眾客群時,要以文化平臺提供充足的個性化要素」。橫濱拉麵博物館沿著拉麵文化和昭和街市文化,向下探索,向外融合,將多重業態集合到自身。不僅參與著這個空間裡的文化發展進程,也帶來了空間之外的無形文化資產。內外的人、物、景與博物館一起推動了日本昭和文化的再創造和融合,構成了橫濱博物館與眾不同的元素和鮮明的符號特徵,激發客群傳播欲望的同時,也吸引了不同業態的客群來體驗打卡和消費,同時多重業態也進一步增加了客群的停留時間,豐富了綜合體的目的性。
講述、傳承、共生留住城市的煙火氣
美食,不僅是一次飽腹,更是一種知覺,一段故事和一段記憶。 ————網友留言
走進橫濱博物館美食街,有傳承了三代人需要選布訂做的傳統手工裁縫鋪,有昭和時代別具一格的吃茶店,有當時年輕人最新潮的娛樂場所電影院,也有孩子們最喜愛的零食駄菓子,黑白電視機裡播著老片,收音機裡放著新聞,街頭掛著最新電影的映畫看板,置身其中就像是穿越回到了昭和時代的東京街頭。
這些城市的靈魂與驕傲,不應只是蝸居在城市的角落,現代的光鮮樓宇之中也應有他們的容身之所。而城市的記憶和故事,不應是難以為繼而不得不被遺忘,高速發展的時代空間中也應有他們繼續生存的一方天地。那些承載著城市過去的人事物,在橫濱的繁華區生根發芽,這不正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包容?讓博大精深的市井文化擁有了更肥沃的土壤,讓現代與傳統得以共生共榮。
通過這些人事物,不僅集合城市變遷的歷史回憶,也將城市匠人的手工藝和市井故事進行了講述和傳承。每個美食、每個商戶、每個業態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故事」,而這些廣泛、真實、以人為本的故事都與日本昭和的社會歷史記憶形成一種特殊的共生關係,所有的故事聚集在一起後,已經消失不見的城市記憶也重新拼合起來。因為這些故事,恰恰也是我們的故事,人們在這裡共情、共感、共振。他們在這裡看見並理解,他們記憶且講述。每個人在保留記憶的同時,也保留住了城市的煙火氣,並重新搭建了人與人之間懷念的市井人情味。
或許市井街區比起現代高樓,沒有那麼高端摩登,甚至都不「漂亮「,但它帶來的生活氣和煙火氣正是現代城市所缺失、而又為人所嚮往的記憶。尤其是,這種充滿故事性的記憶載體,同時也附著著消費的興趣觸點、傳播的營銷觸點和產業的互動觸點。在現代消費產業講究生態構建,需要產業鏈協調的階段,只有可傳播、可記憶、可體驗的故事性,才是業態生態的突破點,才能最終形成以IP構建為手段,以IP導流為目標的產業生態建設。
地域特色網紅餐飲新的城市文旅IP
城市如人,都需要一顆「有趣的靈魂」,城市IP是靈魂中最打動人心的閃光點。 ———— 庫法耶夫
在街景大背景的選擇上,博物館設計師選擇日本昭和時代作為背景原型,一方面是為了致敬拉麵的誕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那一代人對日本文化中最深的記憶沉澱。同比鎌倉時代和江戶時代,昭和時代是多數日本人最懷念的時期。那個時代幾乎是近代日本的經濟巔峰,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從一個資源極其匱乏的小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繁榮給社會營造了開放和兼容並蓄的氛圍,整體是興盛而富於生命力,給人以力量感的。而且在這樣一個人文思潮碰撞拼接和革新的時期,也誕生了無數的大師,文學上有諾貝爾獎的川端康成,電影有黑澤明,漫畫有手塚治虫等,在這樣一個經濟和文化全方位繁盛的背後,帶來的是國民自信心的極大提升。而昭和時代恰巧止於1989年,也預示著日本曾經輝煌的經濟一去不復返。經濟退化下對國民的影響,物質上的影響是一定的,但精神上的影響更為長期,也更為致命。所以設計師選擇復原昭和時代的街景,並非是懷念時代本身,而是懷念那個時代的自己,渴望通過場景復原來喚醒城市文化基因,用城市承載文化,用文化再生城市。
每座城市都有一條街是讀懂這座城市的文化「代碼」。對橫濱而言,這條街就在拉麵博物館中,承載了厚重城市歷史文化的同時,又極具消費活力和新意。博物館通過將昭和時代街頭意向進行元素提取和轉譯,呈現了昭和文化立體化、場景化、當代化的表達,演變為促進文旅融合的重要切口之一。憑藉極強的融合文旅和引領消費作用,拉麵博物館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城市IP。城市經過歷史積澱會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城市IP是對一座城市內在文化與外在形象的抽象化表達。並在城市內涵式發展過程中,以標誌性景觀、文化資源及文化價值認同推動城市創新、強化城市品牌、拓展城市產業鏈。城市IP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將當地文化符號擴展到產業的過程。當下城市IP塑造已成為城市形象打造與營銷傳播的不二法門,就像是長沙的「文和友」和大同的「鳳臨閣」,前者已成為長沙最具代表性的餐飲品牌和各方遊客必來的知名「打卡」地,而後者作為一家有近500年發展歷史的老店,將山西歷史文化、建築文化、旅遊文化、民間民俗文化與飲食文化完美融合為一體,所形成的「鳳臨閣文化」也成為城市文化品牌之一,這都無一證明了打造城市IP的吸引力。這二者的成功,是網紅時代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更是以城市IP賦能城市經濟的成功。
長沙文和友:
大同鳳臨閣:
體驗經濟時代的城市IP要麼從市井邁向「殿堂」
要麼從「殿堂」觸近市井
看過了橫濱拉麵館,不難發現和長沙文和友相比,兩者看似相同卻又有不同之處。同樣都是城市IP,都是從銷售商品走向銷售文化與生活方式,但文和友從街市餐飲向上出發,實現了從街頭市井邁向文化殿堂的新轉變。橫濱拉麵館則從文化生活向下探索,讓文化殿堂更觸近街頭市井。
橫濱拉麵館,打造的不僅是博物館、特色的美食區、更是鮮明的城市IP,是對市井文化的致敬與傳承。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他們兒時的熟悉場景和回憶,都能一站式品嘗到別具風味的日本美食,找到身體深處的味覺記憶,在沉浸式的場景和氛圍中體驗到最原汁原味的昭和文化。從博物館作為文化空間的發展進程來看,引入餐飲不僅是一種商業行為, 同樣是滿足人們回憶博物館見聞,沉浸式文化體驗需求的服務。在物質豐富、精神需求高企的現代社會,它們是文化空間的延續與拓展。正如日本學者鶴田總一郎所說:「博物館應一味注重物,而更要注重人與物的連結。」這個社會需要博物館為我們保存歷史,通過物所表達的信息才是博物館的哲學本質,而在展示由人創造的歷史時,人與物的關係在博物館的表達中被形象化。博物館的餐飲空間正是這種人物結合的展示,消費主義的世界中,人的形象被消費行為所勾勒,人們也透過消費來探索與感知。在博物館的餐廳裡,人與文化元素被物緊密聯繫在一起,展現著一個無法分割的物質世界與社會世界。
長沙文和友,沿著餐飲消費和街市文化,向上回溯,向外融合,毫不忌諱地將產業鏈的其它參與者及其創造力集合到自身,走出了一條餐飲業態綜合體的IP化之路。憑藉著餐飲+文化的商業模式,和餐飲企業比拼文化消費,和文娛企業比拼餐飲消費的錯位競爭,也註定了文和友在兩邊市場都能夠早佔先機,成為美食與文化的業界傳奇,更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會客廳。在這樣一個「地域文化突出和業態場景新穎」的融合體,它將提煉一座城市的精華與靈魂,成為城市裡的文化地標;它也是未來新生活方式的中心,作為城市人的社交主場;它同時也可以成為電商與實體互補的交點,帶來文旅商融合的場景革命。
無論是日本橫濱拉麵博物館還是長沙文和友,都是基於產業與其他業態的共生共融,提供沉浸式交互體驗,打造多重複合業態綜合體。給客群提供了一個回歸過去,重拾童心的一站式體驗空間,給匠人帶來了一個傳承和弘揚老手藝的機會,給城市建立了一個有人間煙火味的市井文化地標。在這裡有另外一個世界,讓你逃避外界忙碌的現實環境,或者說這是個造夢的空間,這個夢讓你回歸到最溫暖和最有人情味的狀態。
文章來源:區域品牌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