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經常有印度的同行、創業者、基金來找我們聊,要不要在印度投資合資、開拓業務。我們都回絕了。在那些法制不健全、風俗文化不熟悉、政府決策隨意、社會階層貧富分化嚴重、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如果要認真做事業,千萬千萬慎重。」一名大型在線招聘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前年和去年印度市場尤其熱門,直到今年才慢慢冷卻下來。
與此同時,中國網際網路在印度的「開疆拓土」,也不得不按下暫停鍵。7月27日,繼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決定禁用包括TikTok(抖音國際版)、微博、微信、UC瀏覽器等在內的59款應用後,又有275個中國App被納入所謂「清單」,可能有更多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應用被印度政府禁用。
儘管印度政府並沒有對禁用給出詳細的規定,但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風波已經開始顯現。
馬雲與UC印度
近日,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因UC印度裁員被法庭傳喚上了熱搜。
此事源於一位名叫帕瑪的UCweb前員工起訴了阿里巴巴,聲稱自己因反對UC瀏覽器和UC News存在內容審查和假新聞而遭到不合理解僱。因此,受理此案的印度古魯格地方法院傳喚了阿里巴巴、馬雲等多名相關個人和運營主體,要求其在7月29日親自或通過律師出席法庭。
對此,阿里巴巴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王帥在7月26日下午回應稱,UC印度確實收到通知,公司正按流程處理,但至於馬雲對此是否知情,王帥戲稱「馬雲已經退休,很難找」。
這名員工與公司的糾紛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7月15日,阿里巴巴出海印度的UC瀏覽器、UC News以及短視頻產品Vmate,均通過公司內部信通知本地員工團隊即將解散。同時,裁掉了350多名印度員工中的近90%。 一些助理、管理和初級職位的員工,都已經通過視頻會議被口頭告知了裁員的消息。
阿里巴巴印度方面對此解釋稱,對員工進行解聘是因為印度對UCWeb及Vmate實施的禁令,阻礙了公司後續繼續對印度提供服務的能力。不過,阿里巴巴官方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仍然表示不予回應。
此前,UC印度有兩款產品用戶量級較大,分別是UC瀏覽器和UC News,觸寶大數據顯示,截止到7月上旬,這兩款產品一直排在所屬垂直行業的TOP10當中,屬於當地頭部的手機瀏覽器和新聞資訊應用。
不過,放眼全球市場,行情並不樂觀。UC瀏覽器在全球擁有超過4.3億活躍用戶,其中1.3億在印度,是印度第二大移動瀏覽器。據調研公司StatCounter數據,截至2020年6月,UC瀏覽器在印度的市場份額為10.19%,而谷歌Chrome瀏覽器的市場份額超過75%。
「我覺得UC在印度的調整,與阿里巴巴的全球化策略變化也有關係。最近兩年,阿里巴巴在印度幾乎沒有新的投資,只有對過去項目的跟投。說明它對這個市場變得更加謹慎。印度確實存在很大的潛力,但是眼下離商業變現和回報還有很遠的距離。」志象網創始人胡劍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認為,短期的一兩年內,印度市場會受到較大影響,但印度並不是巨頭們最核心的業務。未來出海的格局會有所調整,也可能會重新洗牌,但不會改變阿里巴巴、騰訊們的全球化思維。
騰訊調整策略
近日,多位微信印度用戶透露,在使用微信時,不斷被強制退出,且無法重新登錄。受到微信停止服務影響最大的,除了那些用印度手機號註冊的中國人和華人,還有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印度人。
一名在印度的中國創業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對於印度當地人來說影響並不大,主流的社交應用還是what’s up或Facebook。相比之下,TikTok受到的衝擊更加嚴重,畢竟市場佔有率更高。
在這一禁令頒布之前,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已經公開了在印度的詳細投資計劃和商業戰略。TikTok和Helo的母公司字節跳動曾表示,計劃在印度投資至多10億美元的資金。根據印度當地機構的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騰訊在當地投資約13億美元,涉及出行、遊戲、電商、醫療等十大領域。
除了投資,據志象網報導,微信曾試圖在印度市場上有所表現。早在2012年初,騰訊在離印度首都不遠的古爾岡(Gurugram)組建了一支由十餘名員工組成的團隊,開展了微信的營銷活動。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微信印度前高管向媒體透露,微信是第一個在印度推出電視廣告的移動應用。
剛開始的時候,微信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曾在連續45天的時間裡,高居谷歌應用中下載排名榜首。但是,從觸寶大數據7月中旬的數據看,印度社交行業主要被Facebook、Ins兩大巨頭佔據,並一直保持著領先位置。在短視頻社交方面,Sharechat、TikTok、Roposo、Snapchat、Helo等都排名前列。
在印度市場上,中國出海開發者在社交(尤其是短視頻社交)、視頻、攝影、工具、電商、遊戲等行業中,經常活躍在TOP10榜單,最多時甚至可以佔據榜單上的半壁江山。
不同於最早的單純工具形態產品出海,現在出海的開發者,已經通過在中國的經驗和本土化運營成功的經驗,孵化出一批內容或者是泛娛樂產品,這些產品與用戶的聯繫也更緊密。
「印度用戶選擇短視頻社交的情況很普遍,因此出海短視頻應用很容易獲得青睞。微信屬於通訊類應用,大概處於TOP30的陣營中,應用總排名TOP200之內。很多的印度用戶與國內用戶有商務交流需要用到微信。」觸寶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潘超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這部分用戶來說,微信如果停止服務影響將會很大。
據悉,對於該市場存在的風險,騰訊已經有所預判。一名行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雖然市場份額不大,但對於騰訊還是有影響的,相當於當地市場的開拓計劃因為政治因素被迫中止。「但是,因為之前就來回封過中國App好幾次,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在印度的業務布局策略都調整了,不會做太大投入。騰訊的投資重心在東南亞,並不在印度。」
尋找下一個沃土
對於印度政府的一系列封禁政策,中國駐印度使館發言人嵇蓉參贊7月28日表示,中方已就此向印方提出嚴正交涉,並要求印方糾正錯誤做法。
嵇蓉表示,印政府有責任根據市場原則,維護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國際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中印合作是互利共贏的,這種合作格局受到人為損害,實際上也不符合印方自己的利益。中方也將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在接受採訪的網際網路行業人士看來,仍然要看印度對中國這一批應用的封禁時間與範圍,以及開發者對於印度這部分禁令的應對情況。目前來看,印度第一批禁令中的App集中在工具、社交及泛娛樂領域,對這類行業會產生較大影響。
「中國的網際網路去印度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去搶佔巨大的用戶體量和流量,認為可能有下一個中國的成功機會。但是,像招聘、教育、O2O等模式,本身就是非常依賴線下,對於本地化的需求特別高。在這類新興市場,沒有什麼成功是可以直接複製的。」一名本地生活服務的創業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盲目出海可能並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
那麼,現有環境下,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海外市場還有什麼機會?如何去規避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數位化全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CDP集團總裁呂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認為,網際網路、通訊業的發展雖然沒有國界、種族和空間的隔離,但文化的融合是前提。印度對於國家的自我保護還沒有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因此也制約了技術的暢通性。「目前看來,我們服務的企業還沒有看到在印度僱用人員的下降,但明顯可以看到企業對於決策在放緩。」
在她看來,並不用擔心印度市場的經濟效應,即使失去了印度市場,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都存在很大的機會。從消費者市場來講,印度的平均消費水平非常低。也就是說,100個印度人可能相當於中東或者歐洲一個人的消費量。此外,印度的網際網路基建、數位化基礎、資金的流動性都相對落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必須要做好兩點,一個是全球治理的體系,對於規則要非常清晰;另一個是項目管理,做到有效追蹤和良好的質量控制。」
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中國的網際網路從業者們在調整了策略之後,也在等待機會找到下一片藍海。
(作者:陶力 編輯: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