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 袁勇貴 侯正華
本報特約記者 蔡逸秋
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問題在現代社會日益普遍,嚴重影響患者、家庭甚至社會的正常功能。發病人數在增加,但抑鬱焦慮的成因到現在也沒有十分確定。研究認為,遺傳、神經生物學、個性等因素都會影響發病。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社會心理因素,也就是一個人的遭遇、心理狀態,與抑鬱、焦慮症的發病有直接關係,最常見的是「三件事」:煩心事、痛心事、無所事事。
煩心事——長期慢性的壓力、糾結。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日常瑣碎的煩心事壓得自己喘不過氣,飲食不規律、晚上睡不好,白天煩躁焦慮、心神不寧;還有的人會出現疲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狀。「大部分人在長期、慢性壓力下會產生焦慮情緒,如果沒有及時和妥善地調節,就可能漸漸演變為抑鬱症。」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教授表示,瑣事帶來的慢性壓力會導致身體應激反應過度,應激激素水平升高,腦內
5-羥色胺、多巴胺等與抑鬱相關的神經遞質發生變化,使發病風險增加。另外,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侯正華博士說,壓力過大時的一些行為和思考模式,例如耿耿於懷、憂心忡忡、夜不能寐、不思茶飯、缺乏社交與運動等,都會進一步促進心理問題的發生。
痛心事——重大的打擊。「心都碎了」不僅僅是個比喻,在經歷讓人十分悲傷的重大事件時,很多人會真實地感受到「心痛」「心碎」。如果自己無法將這份痛苦消解掉,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尤其是抑鬱症。侯正華介紹,除了天災、兒童時期導致的精神創傷,普通人群中,離婚、親人離世、中年失業、失財是最常見的重大打擊。在臨床上,遭遇過重創的抑鬱症患者會這樣表達自己的感受:「整個身軀像一個被掏空的殼,做任何事都需要投入很大的力量,甚至連呼吸都是一件很耗費力氣的事情。」這種狀態,一般需要兩年之後才逐漸恢復正常。
無所事事——缺乏意義感。侯正華說,近年來在臨床上接診到越來越多的抑鬱患者,他們並沒有明顯的外界不良壓力或遭受重大打擊,卻出現興趣減退、無價值感、無意義感等抑鬱症狀,這種情況在獨居老人中發生率較高。醫學上將這種類型的抑鬱症歸類為「內源性抑鬱」,主要由精神世界的匱乏、缺少人際社交、缺乏生活目標導致。患者多表現為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莫名虛空、無意義,感到悲觀、壓抑、自罪感及睡眠障礙等,像是「空心病」。
不良生活事件和心理狀態確實是焦慮抑鬱的重要致病因素,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不可能逃避生命中的所有壞事。因此,學會預防壞事對精神的打擊、懂得自我調節就尤為重要。袁勇貴建議做到以下4點,可以幫助緩解不良情緒,及時將心理問題扼殺在搖籃中。
1.培養良好的性格。這要從娃娃抓起。培養好性格需要溫暖、有愛的家庭環境,父母不和、家庭暴力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必然產生負面影響。而對於成年的、意識到自己有性格缺陷的人,儘量給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如多結交良師益友,爭取去良性競爭的工作環境等。
2.多聊聊天。主動傾訴、交談,能將自己從個人封閉的世界中解放出來,不會一個人鑽牛角尖,越想越糾結。哪怕只是發發牢騷,也能讓你及時宣洩,從壞情緒中解脫。現在的白領工作壓力大,可以常常與親人、朋友聚聚聊聊,緩解壓力。
3.管住情緒。除了求助朋友,還要學會自我調整,做一個懂得情緒管理的人。比如在想發火的時候,立馬提醒自己從1數到10,給自己10秒的緩衝時間,火氣可能就沒那麼大了。傷心難過時,可以試著調整呼吸,讓自己慢慢地平靜下來。如果可以,放聲大哭也是很有效的宣洩方式。
4.求助心理醫生。當負面情緒影響了你兩周以上,自己一直調整不過來,還越來越嚴重時,別再一個人扛著了,找專業的心理醫生聊聊,可以獲得更有效的解壓幫助。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