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學家》提到,數學並不是一種發明,而是一種「發現」。
執筆:歐陽比文
數學是基礎學科,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物理、化學的成績上,都有著很深刻的體現。
提起心算、口算、珠算、乘法口訣表,有人甚至要為此申請「國寶」級保護。其實這點上倒不用那麼小氣,就算是別國要學,也很難得到精髓。
家長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更是把「數數」作為一項基礎訓練,娃能1數到10,及格;能數到100的,封神!
可事實上孩子此時還是在機械地學習,並不懂得數字背後所代表的真實含義,父母教孩子數數有錯嗎?沒錯!但您教的還遠遠不夠!
兩歲娃脫口而出的答案,卻受到「質疑」
蒙蒙家的寶寶兩歲半,媽媽雖然沒帶她去早教班,卻很早就開始教她數數了,甚至連「計算」也涉獵了一些。
「8減去5等於幾?」,蒙蒙問女兒,孩子掰了掰手指,大聲回答「3」!一屋子的客人都在稱讚孩子聰明,當教師的嫂子卻欲言又止。
她輕輕走上前去,問寶寶「8和5哪個大呢」?孩子卻滿臉問號,不知所措。蒙蒙給孩子解圍,又讓孩子從1數到10,再次博得了家人的陣陣掌聲。
其實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最直接的概念就是知道大和小、多和少,數到10很不錯,硬掰著手指頭計算卻是有些「超綱」了。
在嫂子問出那句話後,如果孩子能脫口而出「8大」,那麼要恭喜孩子了,說明她已經具備了初級的數字概念,這遠比減法得出的答案要有意義得多。
分析:教娃從1數到10不科學?會數數並不等於「識數」
在家長的刻意教授下,數字在孩子眼中所代表的涵義,其實就和一個漢字並沒有區別,他們只是機械地背誦和記憶,並沒有搞清楚數字之間的聯繫,缺乏數感。
在數學啟蒙教育中,有個非常核心的概念——數感,簡而言之,就是對數量感知的能力。它要求一個人能夠理解方位、大小、多少,並能和運算、場景對應起來,做出合理性解釋。
對於一個小寶寶來說,他對於枯燥的數字變化並不感興趣,而是直接與視覺刺激以及實物聯繫起來。來看一項小測試。
在第一張圖裡,有幾個點?三個!那麼在第二張圖裡呢?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比3多」或者「很多」,然後才是精確的計數。
腦科學研究發現,當人看到5個及以下的數量時,只有視覺皮層被激活,而和注意力相關的腦區則沒有反應,殺雞焉用牛刀?
當數量變多時,和視覺注意力相關的腦區頂葉,以及和認知加工有關的前額葉等多個腦區,就會被激活,此時數感會更加強烈,可進行更加複雜的運算和計量。
抓住孩子的「數感窗口期」
數學是囊括許多方面的,它包括數、量、空間、邏輯、圖形等等,對於小寶寶來說過於抽象,家長要做好輔助工作,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數感思維。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對於數學的認知程度是不同的,家長要先了解其中的規律,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1~2歲的寶寶:小孩子剛剛萌發物權意識,對多和少、有和沒有特別在意,這其實就涉及到數字了。比如一家人分橘子,寶寶會拿多的、大的,家長應該感到開心才是。
在給寶寶洗澡時,在安全和溫暖的前提下,媽媽不妨陪寶寶玩玩水,用孩子的小容器玩具,去探討水多水少的概念,讓娃具備基礎的多少、大小感知就很棒了。
2~3歲的寶寶:此時孩子應該能明確知曉1和2的區別,如果家長經常自己叨念,或者有意識地教寶寶練習,在2歲就能完整地年初1~10這十個數字。
所以說教娃從1數到10並沒有錯,不過他在這年紀還分不清數字的意思很正常,不強求,我們需要在3歲後繼續強化。
3~5歲的寶寶:劃重點,3歲是個裡程碑,家長要多觀察寶寶,他已經開始對於數字和具體的數量有所了解,有種「頓悟」之感。
如果之前基礎打得不錯,孩子能夠熟練數數,此時就該進行實物教學了。
5~6歲的娃:學齡前,孩子不僅能識數,還能對數字順序「門清」,再大的數字也知道該如何排序,而不會被「唬住」了。
此時孩子還要學習如何去書寫數字,這可並不算提前教育哦。在入學前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能夠大體知曉筆劃順序和數字臨摹,這是早期教育,有助於孩子的幼小銜接。
低齡寶寶的數學啟蒙應如何進行?建議收藏哦
在家長眼中非常容易的數數,如果不經過訓練,很多五六歲的孩子都未必能夠順暢地數到100。數數是做基礎運算的關鍵,那要如何正確「數」呢?教您幾個方法。
NO.1 在生活中穿插學「數數」
當孩子跳繩、爬樓梯、分水果、上臺階時,媽媽的嘴巴不要閒著,而是一邊走一邊教娃學數數,將數和生活真正聯繫在一起,孩子印象深刻,會對數字、數學更加敏感。
還可以通過孩子感興趣的物品,來幫助提升數學興趣,如男孩子喜歡汽車,那麼就引導他說出家裡有幾臺車,都是什麼顏色的,包括玩具車。
NO.2 數數接龍,讓娃理解「單雙數」涵義
家裡三口人來個數數接龍,媽媽開始數1,爸爸數2,寶寶數3,以此類推。這首先能加強孩子的數數練習。
還可以調換順序進行,並在遊戲當中提問孩子,「剛才你數了哪些單數?哪些雙數呢?」如果寶寶還是不了解,去拿一雙筷子,告訴他「兩隻為雙」,加強理解。
NO.3 玩轉撲克牌,教孩子比大小、排排坐
撲克牌有4種花色,54張牌,可讓孩子來玩「排排坐」的遊戲,將一套花色的數字,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來排列。
在此基礎上,進行比大小的遊戲,正好是10以內的數字,也方便教學。而且這個教具比較特殊,孩子不會產生排斥心理。
NO.4 利用積木來解鎖「數棒」模型
在蒙氏教育中,數棒是由10根紅藍相間的木質長方體木棒所構成的,為數學教具。
其實那些動輒上百元的長短數據,家長知曉了遠離,在家中就能進行,並沒有傳說中的「遙不可及」。
在孩子搭建積木的時候,尤其是樂高這類,也就是等大等量的積木,當不同的塊數拼在一起,長短不一,這完全就是數棒的模型,可進行同比例增減訓練。
NO.5 對於特殊數字的學習
1、2、3:「我數三個數,給我憋回去!」東北父母慣用這一招,招不再多,好使就行。其實孩子對於1、2、3的理解,是最基礎的。媽媽可以和孩子多做一些數前三個數的遊戲。
比如數到3,媽媽回頭找寶寶,讓孩子知曉3秒鐘的時間長短。並可以編好口令,讓娃做出和1對應的動作,以此來加強對指令的理解,一舉兩得。
0和1的意義:0代表不存在,1代表有,再比1大的是許多,這點對於小寶寶來說很重要。
家長可以和孩子數糖果,從1放到10,再全部拿掉,讓孩子明白「得而復失」就是0,「從未擁有」也是0,1就不一樣了,至少還有糖吃,加深理解。
組成和分開:對於低齡寶寶來說,並不需要建立多麼高深的數字敏感度,但是讓他感到吃虧也是不幹的。
比如一家人分吃一個西瓜,切成八塊,媽媽吃了一塊,寶寶吃了一塊,爸爸吃了三塊,誰吃的多呢?原來一塊西瓜可以分開,反之也可以合上。
方位、空間、時間:數學可不是單純用來計數的,它是要表明在各種場景下的數量關係。所以你可以告訴孩子太陽東升西落,空間有寬有窄,時間上不必精確,卻要知道四季變化。
糖媽心裡話:
有人說數學如此重要,為什麼沒有諾貝爾數學獎呢?其實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它是發現而非發明,絕大部分獲獎者,幾乎都有著深厚的數學功底。
數學是工具,也是藝術,是孩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您哦,記得收藏哦!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