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這是人類最早出現的幻想性質的散文作品,通過人們的口耳相傳而流傳下來,是很多同學童年時期的啟蒙故事。神話產生的基礎是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乃至舊石器時代,人們生產力水平低下,為了求得生存、提高生產能力的積極要求。
馬克思曾說過「任何神話都說永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徵服自然,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自然力的實際支配神話就消失了。」在科技發達的當下,神話正在從人們的認知中被逐漸剝離,但是神話仍舊作為一種文學素材,被保留了下來。
后羿射日,這是我國最膾炙人口的神話之一,而后羿代夏,則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的一次政變,這兩個事件在它傳承過程中發生了諸多變化。
現在的你,真的分得清楚嗎?
在對上古傳說的考察中,顧頡剛得出了這樣幾條結論,第一,"時代愈後,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第二,"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第三,"我們在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正確的狀況,至少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這幾條結論同樣適用於后羿射日與后羿代夏兩個傳說。
關於后羿這個人物,很容易讓人想到夏朝發生的一次政變中的主人公,即太康失國中的后羿。所謂后羿射日其實是民間的訛傳,射日的「后羿」並不是在夏朝政變的后羿,而是五帝時期堯的射師,他的名字叫「羿」。在先秦時期后羿與羿就被混淆,以屈原為例,他在《天問》之中先道 :「羿焉射日?烏焉解羽?」後又言:「帝降夷算,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屈原將羿和后羿已經混淆了。
「羿」與后羿是不同的人,關於他們的生平傳說也是不同的。關於「羿」的傳說同其他上古英雄人物一樣,極具傳奇色彩,相傳「羿」年僅五歲的時候,父母帶著「羿」進山。「羿」的母親處之大樹下,等待秋蟬鳴叫,還,欲取之。群蟬俱鳴,遂拋棄了「羿」。羿為山間所養。當「羿」到了二十歲的時候,能夠熟練地射箭。仰嘆曰:'我將射往遠方,箭至我家門口落下。因捍即射,箭摩擦地面截斷草叢,直接到達「羿」的門前。在堯時代,「羿」成為射師,被堯封於商丘(今屬河南) 。
堯之時,貴為天帝之子的十隻三足金烏(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都烤焦了,使得顆粒無收,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紛紛中暑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帝堯請來了大羿,「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他從肩上取下神弓,彎弓搭箭,九發九中,頃刻間十日九隕,在射第十個之時被農夫所阻止。除射日之外,羿還殺死了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異獸。因其功績才能顯著,為天下做出巨大貢獻,故「羿」作為一種善射者的稱號得以流傳下來。
后羿是夏朝時期的人物,因其善射故得以繼承「羿」的稱號。「後」是夏朝時期的一個爵位,相當於諸侯。后羿因其幫助過啟逃出樊籠,有功得到了「後」的尊號。恰恰因為羿和后羿的名號相似,故在流傳過程中相混淆,他們的妻子嫦娥和純狐因此也經常被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