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實驗心理學複習筆記:啟動效應和內隱學習

2020-12-22 新東方網

  第十章 記憶

  第三節 啟動效應和內隱學習

  一、啟動效應

  1、啟動效應的概念和測量方法

  啟動效應執行某一任務對後來執行同樣的或類似的任務的促進作用。它與正遷移類似,但後者總是在總體效果上進行測量的,而啟動效應的測量單位卻十分具體。

  啟動效應分為直接啟動和間接啟動。

  啟動效應的測量方法:知覺辨認、詞幹補筆(word stem completion)、補筆(word-fragment completion)。

  2、實驗性分離現象:同一自變量影響下兩種測驗產生相反結果的情形稱為實驗性分離。

  健忘症病人的實驗性分離現象

  正常人的實驗性分離現象

  3、關於啟動效應的兩種觀點

  (1)多重記憶系統的觀點

  Tulving:記憶=情節記憶+語義記憶+知覺表徵系統(啟動效應代表的新記憶系統)

  Squire的分類:陳述記憶是可以進入意識的記憶,而程序記憶只能通過行為操作來表現。

  (2)傳輸適當認知程序觀點

  Roediger主張記憶系統只有一個,自覺記憶和不自覺記憶測驗之間的分離現象只是反映了兩類測驗所要求的認知程序(或過程)不同。如果記憶測驗所要求的認知過程與學習時所要求的認知過程相似或重疊,則測驗的成績就好,否則就差(提取與加工的一致性保證好的記憶)。自覺記憶測驗要求概念驅動加工,不自覺記憶測驗要求材料驅動加工。

  二、內隱學習

  Reber的人工語法

  內隱學習的本質:內隱知識可以自動產生,無需有意識地去發現任務操作內的外顯規則;內隱學習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號集合;內隱學習具有無意識性,且內隱學習獲得的知識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知識碎片】之「內隱記憶」
    所以人類的記憶,根據是否有意識參與,可以將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內隱記憶現已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研究熱點,研究者們設計了很多巧妙的實驗將內隱記憶從外顯記憶中分離出來,從而能夠更好地研究內隱記憶的特徵。
  • ...之四、長時記憶 & 五、遺忘 & 六、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區別
    信息存儲的條件與方法(簡述增加信息存儲與提取效果的方法)(1)組織有效地複習①複習要及時;②正確分配複習時間,分散複習比集中複習的效果好;③閱讀與重現交替進行;④注意排除前後材料的影響,複習時要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應;(2)
  • 藝術啟蒙與內隱學習
    上世紀六十年代,有學者提出「內隱學習」一詞,成為認知心理學領域研究熱點。(內隱學習被定義為一種不知不覺的學習,是有機體通過與環境接觸,無目的的、自動地獲得事件或客體間結構關係的過程。)內隱學習是意識之下的,更多時候難以用語言層面表達,我們的母語學習,就是內隱的。戲劇部分-DL
  • 內隱學習-有的東西不是學學就會的,需要時間
    說一個比較前沿的心理學概念,叫「內隱學習」,其實你一直都在用這個方式學習,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先介紹它的對立面--「外顯學習」就像學數學的時候,講究「先定義、後使用」。這樣學習的內容才符合邏輯,才能夠被理解。比如告訴你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那麼如果告訴你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的度數,你就可以知道第三個角的度數是多少。但外顯學習並不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小孩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語言。
  • 08_ 內隱的自我與身份
    心理學家德沃斯和巴納吉(2005年)利用這一方法進行了實驗,以了解美國公民內隱民族身份的力度。參與者被要求儘快對電腦屏幕上顯示的刺激進行分類。大多數情況下,內隱社會身份的概念化,是通過長期經驗緩慢學習過程的結果,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們發現並內化其社會世界中的規律,內隱態度和信念逐漸出現。然而,內隱社會身份的慢學習理論未能解釋內隱身份的快速形成和穩定特徵,如前面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很快發展出與學校相關的內隱身份。
  • 成為終身學習者,讓你獲得「知識的複利效應」,用乘法賺錢
    01終身學習,讓你擁有「知識的複利效應」那些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是終身學習者,比如巴菲特、查理·芒格等。終身學習,讓他們擁有「知識的複利效應」。查理·芒格認為,我們必須堅持終身學習。如果不終身學習,我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有些人認為,學習就像做加法,你多學習一點,你的學習帳戶就會充實一點,也就是說學習是以線性方式增長。
  • 關注學生的道德內隱學習
    無意識、自動化、非反思、穩定性是道德內隱學習的特徵,班主任要對這種道德學習方式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基於其特點調整德育工作方式,才能讓德育入腦入心。這是因為學生在與家人相處時,大多進行了內隱學習。道德內隱學習是指學生在與他人互動中不知不覺獲得經驗,並由此形成行為習慣和品性的過程。相對於有意識、有目的的學習,道德內隱學習往往具有以下特點:無意識。道德內隱學習發生時,學生獲得了外部環境中某些潛在的複雜信息,但學生本人意識不到。
  • 心理學:每個人都具有第六感,第六感具有預知能力
    這就要提到另一個詞「內隱學習」。內隱學習是認知學範疇的重要概念,意指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某種知識,學習某種規則的能力。內隱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某些測試表露,但是潛意識卻察覺不出這種能力,自然無法以外在方式表現能力。
  • 2021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常考實驗:遺忘規律實驗--適當的過度學習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寧夏教師網發布:2021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常考實驗:遺忘規律實驗--適當的過度學習,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1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微信號】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5202602573   一、實驗流程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做了系統的研究
  • 孩子學習努力沒進步?原來和「毛毛蟲效應」有關,家長早知早警惕
    於是表嫂便觀察了好幾天樂樂上課的情況,但實際上樂樂上課很認真地做筆記,跟著老師的節奏,課前預習複習都做的很好。奇怪之下的表嫂也問了樂樂班主任之前孩子在學校時的表現,老師也表示樂樂在學校的時候也很努力認真的學習,作業也完成的很好,不過考試也是跟現在差不多的情況,成績也總是不太理想。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初三物化學習方法
    一、課前預習,課堂做筆記   預習課文是為了聽課更有效率。提前預習,仔細閱讀並思考課文內容;同學就會發現自己哪裡不懂有疑問、哪裡還需要老師提點;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到這些地方就要重點聽,並做筆記。   初中化學內容比較多,知識比較零散,一定要課前預習,課上對重點和難點做筆記以備日後有重點的複習。
  • 聽學姐教你跨考心理學考研如何複習到400+
    我清楚自己現在的狀態,開始複習晚,又是在職,時間精力都不夠,所以效率對我來說格外重要。這裡再次提醒學弟學妹們,複習效率真的很重要,千萬不能看自己每天坐在學習桌前十幾個小時,以為就學會了記住了!時間是沒用的,得真真正正地去學習才會有幫助!在開始學習之前,選擇學校,其實是最重要的。
  • 宅家心理學筆記:記憶現象和記憶模型
    這是宅家心理學自學筆記的第6篇文章。記憶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我們能記得多年前的往事,卻轉眼忘掉了剛背的單詞?為什麼經歷相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記憶?記憶是怎樣儲存在大腦中的?02記憶現象對於心理學家來說,記憶(memory)則是長期持續學習的見證,是我們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奧託·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 上網課做筆記預複習 華為MatePad Pro一機搞定無紙化學習
    科技的發展突破了紙和筆的限制,正在不斷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手機、平板、PC三大件,早已不只是白領精英們的武器,也是大學生們的學習工具標配。用手機溝通老師和同學,用平板聽網課做筆記,用PC完成複雜的課後作業等等,無紙化學習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們的主流趨勢。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1.習得性無助(屢次碰壁後放棄)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
  • 為深度學習系統建立起類似人腦的記憶結構,有多大挑戰?
    關記憶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啟動與聯想此外,為了解釋綁定問題,我們還需要一些超越大腦的結構,以評估能夠影響記憶方式的各種心理背景因素。在認知心理學中,試圖解釋聯想記憶本質的主要理論之一被稱為啟動效應(the Priming Effect)。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從問題少年」,到「一代宗師」,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
    1894年,進入大學,遇到其心理學啟蒙老師莫爾。1900年,進入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聽過杜威的課,但聽不懂。喜歡安吉爾,跟隨其念博士。期間同植物學家洛布學習生物學與生理學,受洛布影響很大。1903年,華生獲博士學位,留校工作,出版了有關白鼠神經和心理成熟的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