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居家生活,勾起了人們對各色美食的掛念。隨著美食類紀錄片不斷走進大眾視野,影像中食物所散發的不僅是色香味的絕妙,更是氤氳著「煙火氣」裡的情感與厚度。日前,由陳曉卿領銜、稻來傳媒和企鵝影視聯合打造的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在騰訊視頻播出,讓觀眾繼續跟隨鏡頭領略美食地圖,從「品嘗風味」到「體悟人間」。
一種味道、一類食材、一味調料……從敘事方式上看,《風味人間》第二季依舊從細微之處切入、向深裡發散,美味和音樂、繪畫一樣,可以打破語言的差異和空間的局限。作品延續第一季的特色,在勾勒「中國美食」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大範圍和格局,探尋其中的異同:例如揚州面點翡翠燒麥和千層油糕讓糖的運用、甜的味道「春風化雨」般地隱於食物之中,而伊斯坦堡的甜點師則不吝於糖分的揮灑、「快意恩仇」地展示香甜的美妙;再例如,馬裡蘭人民處理一隻藍蟹只需要數十秒間的手起刀落,而日本美食的「拆蟹」則精緻地挖掘出每處細節……因而,當美食衝擊視覺和味蕾的同時,紀錄片也用風土人情觸發文化內涵,不同民族對美食的理解都是民族文化天然的一部分。在「美美與共」之下尋找共通之處,影片還呈現了喜馬拉雅「蜂蜜獵人」每次只取其半、威尼斯捕蟹人以手工布網減少對自然傷害等場景,突顯殊途同歸的和諧發展理念。在空間的維度下,「風味」成為共同語言,講述著「人間」和而不同的智慧。
從時間的維度來看,《風味人間》第二季依舊在探尋美食基因的傳遞軌跡。食物的味道被完好地保存、穿越時間而來,激蕩起人們的情感與記憶。中國海島上漁民家延續著古老的嗆蟹做法,即使現在的年輕人走出海島生活,嗆蟹也是年夜飯中家的記憶、團圓的味道;韓國家庭裡的醃蟹技術在一代代傳遞,技巧易於掌握、但手藝需要經年累月的沉澱。時間流逝、風景變換,味道就成為一把懷念過往、傳承向前的鑰匙。味道浸潤在質樸的情感之中,沉澱出帶著人情味的體悟,苦瓜的「回甘」中可以感受到甜,人們由此感悟到低谷也是一種平淡可貴;放眼全球,螃蟹有千百種做法,適應「廟堂」和「江湖」的食物才能走得更久、更遠。由此可見,鏡頭下的美食要滿足的不僅是味蕾的期待,更是觀眾內心對人文內核的品鑑;品嘗美食的風味是對生活的享受,而品味美食背後這「人間」裡,更多的是辛勤勞作的品質、不畏艱險的勇氣亦或甘於平淡的堅守,這些比美味更可貴。
當紀錄片開始用美食講故事時,影像的層次感可以隨著食物的味道、傳承、情感、文化次第展開,由此可以突破固有的受眾圈層,成為更多年齡層觀眾的共同收看選擇,享受視覺盛宴或是思索文化沉澱,不同群體的觀眾可以「各得其所」。在社會價值之上,對於特色美食的宣傳讓紀錄片也有了「帶貨」能力,對於紀錄片產業化發展而言,這無疑是積極的發展方向與嘗試。
《風味人間》第二季繼續在世界各地的萬般風情中找尋人類對美食共同的嚮往,在聚散離合中凸顯一席風味的恆久;人們在感恩自然的饋贈中,形成了自身的生存法則。從「風味」看「人間」,該片對於美食紀錄片的啟發便在於,美食的展現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將味道與情感、食物與文化契合展現,才能讓觀眾在味蕾的感受之後具備理性思考的深度。
(作者:何天平,系北京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