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熟悉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
時隔一年半,陳曉卿攜他的團隊回歸,重現 " 最好吃 " 的美食紀錄片。剛開播首期以 " 甜 " 為主題,不僅聚焦甜在中國美食的運用,還在世界範圍內找尋甜的蹤跡。
有觀眾不禁感嘆,讓人飢腸轆轆的配方又回來了,連旁白都有甜味!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 2 季近日悄然上線,經歷了一個春天的蟄伏,吃貨們終於可以在香氣四溢的鏡頭裡,重啟有關美味的記憶。
時隔一年半,《風味人間》原班人馬回歸,陳曉卿、李立宏、阿鯤 " 風味鐵三角 " 再度攜手,第二季剛一開播就在豆瓣上達到 9.2 分,網友們不禁感慨:" 熟悉的味道回來了!"
從西藏雪域到寧波鹽田,從尼泊爾到挪威,從懸崖處的甜蜜到深海中的珍饈,新一季節目再次跋涉世界各地的山川與江海,用心探尋最真實的風味人間。正如總導演陳曉卿所說的," 每一餐都來之不易,我們希望從『風味』這個謎團開始,在帶給大家食色歡愉的同時,用食物做信使,展現世界不同地區極具個性的傳統美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對於生活的熱愛 "。
以 " 甜 " 開篇,展示人類獲取甜食的兇險
很多觀眾應該還記得,在《風味人間》第一季中,無論是小小漁船上鏢魚少年的艱辛歷險,還是哈薩克牧民乾脆利落的宰羊殺牛,鏡頭下記錄的美食故事打動了億萬觀眾。
" 甜 ",無疑是生活中最具有幸福感的味道。《風味人間》第二季一開篇,卻展示人類獲取甜食的兇險。
《風味人間》第二季的第一組鏡頭,對準的是尼泊爾少數民族兇險的獵蜜過程。在尼泊爾,為了追逐讓人獲得愉悅感的甜味,蜂蜜獵人會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攀登 200 米的高空,割取喜馬拉雅懸崖上的 " 崖蜜 "。割蜜的過程有多難?李立宏那熟悉的旁白娓娓道來:蜂蜜獵人要點火以煙霧驅趕蜜蜂,但火也有可能引燃藤梯;等蜜蜂離開巢穴,獵人們則要以高超的平衡技巧,利用一根竹竿緩慢靠近蜂蜜。
高山有自然的饋贈,深海同樣如是。在馬來西亞,巴瑤族人可以不帶氧氣瓶深入海底探尋食物,只為一口最鮮甜的食材——新鮮的海膽。為了這一口帶著海水味的甜,年輕的巴瑤人常常會被有毒的水母蜇得又疼又癢,但對甜的嚮往,超越了疼痛。
以 " 苦 " 釀 " 甜 ",呈現傳統東方哲學
這些看似獵奇追尋,在許多年前,其實是人類的日常。對中國人而言,甜味也是餐桌上的不可或缺。第一期節目裡,不僅呈現了食物本身的甜,還有一些由甜衍生作用而來的複合味道。
各種具象的美食,不僅表現了不同地區對於 " 甜 " 的運用,也折射出不同地域的食物智慧。比如節目最後,父女二人晚餐中的苦瓜排骨湯,用帶苦味的食材去釀造出回甘的驚喜,這種傳統的東方哲學,就這樣隨著廚房內的煙火氣彌散開來。
一集的內容,囊括的甜味包羅萬象,但 50 多分鐘的講述中,運用鏡頭十分克制內斂而不乏美感,構圖精良、畫面靈動,航拍、顯微攝影、水下拍攝等多種拍攝手法的精心選擇,再配上意味雋永的旁白,讓觀眾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食物生動而鮮活的質感。每一幀單獨截圖出來,都是一幅讓吃貨們大咽口水的絕美畫面,這也正如《風味人間》立項之初,陳曉卿所說的那樣," 拍出大片感覺 ",讓吃貨們打開了對於美食理解的新視角。
聲音
飽含人生哲學和生活思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種食物背後都有很多可以發掘的東西。《風味人間》第二季製片人張平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風味人間》雖然是一部有關美食的紀錄片,但它同樣也是一部飽含人生哲學和生活思考的紀錄片。在講述中,我們看到人們靠著食物紓解生活困苦,比如那道 " 苦盡甘來 " 的苦瓜排骨湯,就是對於百味人生的註解。
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長沙報導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