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到了近代也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改變命運之類的話。可見無論古今中外,人們對於讀書都是有著極高的承認的。
然而到了當代,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原本的「讀書崇高」的認識似乎在慢慢地被人們所拋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想要查什麼資料,已經不需要像以前一樣,去查找大量的專業書籍,只需要打開瀏覽器,在搜尋引擎上打上一個關鍵詞即可,不管是不是自己需要的,都會查出來。
便利的瀏覽,使得人們再也不必辛苦讀書,慢慢的讀書,讀紙質書,尤其是那些經典的大部頭名著,變得越來越沒有人氣。
可是這樣真的好嗎?對於這種網絡瀏覽逐漸取代傳統閱讀的事情,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經數次發表過自己的看法。
瀏覽不是閱讀,也代替不了閱讀
在如今的網絡時代,還有多少人依然保留著好的讀書習慣?王蒙先生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內容是「最看不下去的書」,最終結果排在第一位的是《紅樓夢》。
對於這個結果,雖說理解,可也依舊覺得有一些慚愧與恥辱。《紅樓夢》是我國經典的古典名著,位居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無論是文學地位與價值,還是歷史地位與價值都是非常高的,可是…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如今新媒體的發達,造成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便捷與複雜。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大部分人不是精於一域,而是全部流於表面,浮於淺層。每天用在網絡瀏覽的時間,去看那些無用的信息的時間遠超過了讀書的時間。但這種瀏覽哪怕付出的時間再長也終究只是一種即時性的,是一種「熱鬧」,根本記不住什麼,也學不到什麼。這樣的瀏覽「熱鬧」,那不是閱讀,也代替不了閱讀,一旦瀏覽代替閱讀將會出現白痴化現象。
王蒙先生說,現在很多人把讀書當成了消費,當成了消遣,當成了解悶。把閱讀變成了「悅讀」,每天就是大量的瀏覽八卦娛樂信息。先生認為人不僅要讀書,還要有苦讀、有攻讀,要有鑽研深奧書籍的勇氣。
如果瀏覽取代了閱讀
雖說,瀏覽無法取代閱讀,可是在如今的情形下,讀書的人似乎在慢慢變少,人們都開始追求速效的瀏覽,那麼如果有一天瀏覽真的取代了閱讀,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呢?
讀書成了少數人的「特權」
在古代,雖然我國實行了科舉制,而且印刷術也讓人們讀書變得不再那麼遙不可及。可是能夠讀書,讀得懂書的人依然佔據社會的少數,那些能夠出口成章的讀書人,在當時那可不是一般人。古時的秀才在普通人的口中,那可是被尊稱為「老爺」的。可以說,在古代讀書那就是一種「特權」。這種情況下,雖然人們對於讀書非常的敬畏,可是卻不利於社會文化的提升。
到了現在,人們雖說可以自由的讀書,也基本不會有什麼讀不懂的情況,可是看看大部分人讀的都是什麼,娛樂、八卦,獵奇,低級。沒人再去讀經典,那些能夠經世致用的文化書頻遭冷落,能夠讀的進去的人越來越少。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最終的情況就是少數人掌握了文化的制高點,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愚民」。說得難聽點,這就是一種現代版的「讀書特權」。
社會、人心變得浮躁
現在網絡技術使得信息的獲取變得越來越簡單,甚至於還出現了一批自認為無所不能的「萬事通」。他們認為在網絡上,任何信息都可以找到,自己根本沒必要去進行沉澱學習,想要什麼不過就是一個搜索的關鍵詞而已。
快節奏的生活加上自大的心裡,所帶來的就是社會與人心的浮躁。凡事想要速成,不想積累,不想總結。一旦遭遇困境,要麼怨天尤人,要麼手足無措,要麼乾脆放棄。完完全全的成了一個「廢人」。
王蒙先生說這樣的人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對於保持我們民族"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深處意氣平"的文化傳統是一個重大的災難。
人類出現白痴化現象
如今信息獲取變得方便,雖說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可是也造成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扁平化,人們得到的信息不再是系統的,有條理的,而是一個又一個沒有聯繫的點。慢慢的這些信息非但不會帶來用處,反而還會像身體內脂肪的堆積一樣,最終每個人都變成了垃圾信息的「胖子」。
看看身邊的人,每天拿出手機看著那麼多無用的東西,如果問他們為什麼看這些,他們多半回答是不知道。
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沒有興趣的瀏覽,只是在消磨無聊的時間。一切不需要自己思考,想要就去搜尋引擎查找。這種網絡的依賴症,慢慢的會使人們喪失掉自主思考的能力,記憶力下降。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痴呆化現象。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是現在很多的網民,或者叫網蟲更合適一些。他們每天什麼都看,看似什麼都知道,可實際上是什麼都不懂。他們就是那種聽風就是雨的典型,在他們身上,別說學而不思了,他們連學都沒有。和他們交談,你必須要被迫降低自己的智商,以和他們保持在同一智商線上。如果你的意見與他們不相符,那基本就沒得談了,因為那些沒有自主思考的人,是很危險的,白痴化現象,在他們身後已經開始初見端倪了。
在網上,這種人他們有一個外號叫「鍵盤俠」,也有人叫他們「噴子」。
凡此種種,總結來說就是,在如今,書,依然是非讀不可。
如何讀書
雖然讀書非常的重要,可是現在的人似乎對於讀書還是有一些「懵」,他們不知道該讀什麼書,讀多少書才好。對此,王蒙先生給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見。
有自己愛讀的書
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能夠讀的書也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去經歷世界所有的熱鬧,自然也不可能讀完世界所有的書,因而對於一個人來說,有自己喜歡的、愛讀的書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這些書之外的其他書可以當做是一種消遣,或是瀏覽來獲取信息。
先讀懂母語書,再看外語書
總有些人覺得,外國的東西就是比中國好,看點外國書顯得自己與眾不同。其實就是在裝,如果真要比內涵,比深度,全世界最有文化深度的書那就是中國的古籍。
對於讀書,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母語的書讀好。連自己的母語都沒學好,用母語寫的書都讀不懂,你覺得能夠讀好外語書嗎?所以,在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之前,在沒有學好自己的母語之前,不要去過早的讀外語書。
重視工具書
王蒙先生說,什麼都可以省,唯獨工具書不能省。特別是一些像自己這樣沒有多少真才實學的人,想要查閱資料,獲取信息,全靠工具書。
先生還說,自己在想一個問題之前,都要先查一下《辭源》,然後自己的學問就大了。當然了,自己不僅查《辭源》,還查漢英詞典,《百科全書》,這會讓自己知道的更多,增長更多學問。
掌握讀書的平衡點
王蒙先生說,在中國有一個現象,那就是有一些人不讀書,但他們鬼精鬼精的,非常聰明,還很有能耐。反倒是一些讀書很多的人卻顯得很傻,這是為什麼呢?
先生對此解釋道:
因為中國的現實不按書本辦,書本也不一定按現實寫。如果你讀得太多了絕對傻,但是不讀書,你的本事再大,再幹練,確實還是低水平。但是每個人的平衡點不一樣,錢鍾書就以讀書為樂,但是這個人絕對聰明,絕對不是傻子,夠精,該得道了,成仙了。
所以,對於個人而言,讀書需要掌握一個平衡點,需要兼顧多與專。讀的太多,卻沒有精通的那就容易傻。這個平衡點沒有固定的標準,因人而異。有能力強的,可以讀得又多又專,也有能力弱的,能專一就已經不容易了。所以,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去掌握它,利用它,最終讓自己的讀書可以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一點小建議
現在的很多人,都有著嚴重的「手機依賴症」,離開手機哪怕只有一分鐘,都會渾身難受。對此,王蒙先生建議,在平時儘量的克制自己少用手機。在不用或少用手機的時候,去書店買上兩本書,讀讀看,堅持一段時間,看看這與用手機有何不同。也許你會發現新天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