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根斯坦:為何誇大人工智慧是對人性的貶損?

2020-12-24 澎湃新聞

Gambardella 利維坦

© Semantics3

利維坦按:

眾所周知,《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的作者侯世達十分牴觸對於目前人工智慧的認識,在他看來,不論IBM超級電腦沃森還是iPhone語音助手Siri,其實都和「人工智慧」沒啥關係。因為所謂的人工智慧領域都沒有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人類思考本身的機制。比如「深藍」雖然下棋很厲害,但又怎樣呢?我們能從中了解我們是怎麼下棋的嗎?又或者,真正的人工智慧應該是:一個能明白你在搜索時到底想搜什麼的Google。

因此,結合本文你應該清楚,我們需要理解思維範疇的流動本質。而這,就是人類智慧的核心。給Google翻譯輸入的數據從一百億增加到一萬億就能夠讓它變成人腦翻譯機了嗎?似乎不太可能。

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下棋者》(Joueur d'échecs)。© wiki

「即將被創造出的將會是一個真神,」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告訴《連線》雜誌(Wired Magazine),他是一名宗教領袖,所屬的宗教名為「未來之路」(Way of the Future),「它不是那種呼風喚雨的神。但是,如果有什麼東西比最聰明的人類還聰明10億倍,你不稱它為神,還能怎麼稱呼它呢?」

萊萬多夫斯基認為自己是人工智慧(AI)的先知。他新成立的異教團體期待著被認為是神一般的科技力量的降臨。這種技術偶像崇拜可能是極端的,但是就算他們不相信這種力量眼下就會產生,大多數人也認為人工智慧將在不久的將來到來。

人們普遍認為,人工智慧將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並以一種無法與真正人類區分的方式和人們互動。

具有這種複雜程度的人工智慧通常被稱為「強人工智慧」。計算機技術有朝一日會發展到與我們的認知能力相匹配,甚至會具有自我意識——這樣的神話已然誕生。

© Neowin

強人工智慧的出現時刻被稱為「奇點」(the singularity),這對於人類會是史無前例的大事件。有些人視其為人類的終結,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一個新的開端。

判斷這種「強人工智慧」的基準是由阿蘭·圖靈(Alan Turing)開發的圖靈測試。測試旨在觀察人類在與一臺機器交換信息,也就是進行對話時,是否會將對方錯認為人類。

但是機器能思考嗎?智能真的是人工所能及的嗎?說到底,「智能」到底是什麼?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20世紀的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他在圖靈測試提出的數年前就開始對人工智慧進行思考。

強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是一種心靈理論,它認為心靈即是大腦,而大腦是一臺信息處理機器。這就是所謂的「心靈計算理論」(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

但維根斯坦此後成為了可以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正是因為他證明了我們是如何深陷於語言的網絡中,他還針對人類某些最根本的方面——包括心靈、意識和智能——提出了疑問。

這些都是在解釋人之所以為人時,心靈計算理論可能力所難及的方面。強人工智慧這一想法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因為它與智能截然不同。

幼年的維根斯坦正在玩耍。© wikipedia

門徒

維根斯坦1889年4月出生於維也納,當時這座奧地利城市是奧匈帝國的文化和金融中心。他的父親卡爾·維根斯坦是一名實業家,是歐洲最富有的人之一,壟斷著帝國鋼鐵的生產。

維根斯坦家族的住宅被稱為「維根斯坦宮」,這是一座奢華的宅邸,也是路德維希父母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熟識們的聚會場所。勃拉姆斯和馬勒曾在這裡舉辦過音樂會,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和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曾受委託為這家人創作藝術作品。

1914年,維根斯坦(右)和他的家人在維也納。© Austrian Ludwig Wittgenstein Society

儘管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優越的生活,維根斯坦家族卻並不幸福。父親卡爾讓9個孩子都在家裡學習。他是一個嚴厲的完美主義者,希望自己的5個兒子在他的商業帝國中擔任高級職位。他們中的三個人後來自殺了,其中兩人自殺時維根斯坦還只是個孩子。維根斯坦逃進了高等教育機構,而他唯一倖存下來的兄弟保羅則成為了世界著名的鋼琴演奏家。

維根斯坦(左)與他的哥哥保羅·維根斯坦。後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右臂,但仍努力不懈地在音樂會中使用單手演奏。© 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

維根斯坦最初接受的是工程師培訓,但是他對數學的熱愛使他在1911年來到劍橋大學,在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指導下學習數學和邏輯學。羅素參與合著了《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這是討論數學基礎的裡程碑式著作。

維根斯坦算得上早熟。在劍橋大學的第一年,他就與羅素和其他年長的哲學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很快,他的思想就使他導師的工作成果黯然失色。

羅素寫信給他的情婦奧特林·莫瑞爾夫人(Lady Ottoline Morrell)說,維根斯坦對他作品的批評是「我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事件,影響了我此後所做的一切。我意識到他是對的,我也意識到我再也不能指望從事哲學的基礎工作了」。

維根斯坦在20世紀10年代初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學和邏輯學思想。他認為語言是世界的連貫表達,語詞是事物的指稱,句子則是或真或假的命題(事實陳述)。

為了強調這一點,他寫道:「我的語言的極限就是我的世界的極限。」

這個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場訴訟案例的啟發,當時法庭使用了桌面模型來重現事件。這一理論通常被稱為「意義圖像論」(picture theory of meaning),因為按維根斯坦的說法,一個與「原子事實」(atomic facts)相結合的語句,就像一幅圖畫一樣表達出一種事態。

這就是維根斯坦在他開創性的《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21)中提出的理論,這本書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壕裡寫就(他代表奧匈帝國出徵,與他的劍橋同窗們作戰)。

這本書不僅是20世紀哲學史上的裡程碑,也是一部格外嚴肅的神秘主義文學作品——它有著如同澄澈冰塊一樣的結構和透明度。

這本書有著冰冷的美,類似於斯賓諾莎17世紀的哲學巨作《倫理學》【本書的拉丁文標題即是在致敬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也像託爾斯泰的《託爾斯泰福音書》(The Gospel in Brief) ,維根斯坦在身處前線作為炮兵偵察兵服役期間痴迷地閱讀這本書。

《邏輯哲學論》由七個標有序號的命題組成,每個命題都帶有展開闡述的小數子命題。命題2.1詳細闡述命題2,2.1.1詳細說明2.1,以此類推。只有最後一個令人費解的命題沒有展開證明:「對於不可言說的東西,人們必須以沉默待之。」

維根斯坦相信《邏輯哲學論》解決了哲學的問題。他隨之放棄了哲學,成為了奧地利鄉村學校的一名數學老師。他最終變得厭惡這份工作,並因為脾氣暴躁而被解僱。

1930年的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此時他已經開始重新評估自己對語言的觀點。@ wikipedia

語言遊戲

但維根斯坦很快意識到,人類語言不是一個指稱系統。當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在街上生氣地對他豎中指時,他意識到了自己理論的錯誤之處。向別人豎中指、擊掌,或是眨眼時,它們背後的「事實」是什麼?

不同於過去,維根斯坦開始把語言看作是沒有統一本質的無數類似遊戲的活動,而不再是對世界的單一和連貫的表達。他用「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s)這個詞來定義它們。

衝某人比粗魯手勢、眨眼、請求某事、下達命令、計數,或者降半旗,這些都是使用語言的無限種可能方式。這些行為都不是構成意義圖像論基礎的事實陳述。

意義圖像論認為語言是世界的一面鏡子,由原子事實組成,這些事實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對應物。這種相關性被認為是語言的本質。

維根斯坦開始明白,語言更像是世界中的一系列活動的集合。儘管彼此間存在差異,但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被我們視為語言。

這就是為什麼遊戲是一個完美的類比:遊戲是無限可變的。有許許多多我們可以稱之為遊戲的活動——從電子遊戲,到文字遊戲,再到球類遊戲。

雖然一個遊戲可能與另一個遊戲沒有任何共同之處,但我們仍然認為兩者都是遊戲。紙牌接龍和棒球幾乎沒有任何共同之處,而像《堡壘之夜》(Fortnite)這樣的電子遊戲和與狗玩接球遊戲也截然不同,但我們知道它們都是遊戲。

為什麼?維根斯坦認為,這是因為它們具有族類相似性:並不存在一個所有遊戲共有的特徵,有些遊戲之間可能完全沒有共同點,但它們之間是通過一系列屬性(而不是一個屬性)聯繫在一起的,這些屬性構成了遊戲的總體。

有些特徵部分重疊,就像家族相似性一樣。你可能不像你姐妹那樣遺傳了你們父親的棕色眼睛,但你也許遺傳了他的捲髮,而她沒有。

紙牌接龍遊戲和頂級王牌(Top Trumps)使用同樣的卡牌,頂級王牌的計分系統和棒球類同,而棒球則是和跆拳道一樣以擊敗對手為目的,至於跆拳道則涉及格鬥,和《堡壘之夜》一樣。紙牌和《堡壘之夜》在這方面只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是遊戲,它們是同一個活動族裡的一部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遊戲必然不是由單個共同的本質聯繫在一起的。

維根斯坦認為,「語言遊戲」與之類似,而且,重要的是,就像遊戲一樣,它們可以是、也確實是臨時創造的。《藍皮書》(The Blue Book)是從維根斯坦20世紀30年代的講課稿中摘錄的一系列筆記,他在其中說: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按照嚴格的規則來使用語言——也不曾通過嚴格的規則來學習語言。」

語言是一種共享的經驗視野。學習語言不僅要理解和遵循規則,還要在參與的過程中塑造規則。在語言的使用中,對規則的解釋需要直覺和慣例、新範例相結合。使用語言就像是在玩一個遊戲,在這個遊戲中,玩家同意一邊玩一邊制定遊戲規則。

1917年,杜尚在一個便池上簽了名,並將其作為藝術品展出(至今仍是如此)。人工智慧會將便池視為藝術品嗎?還是說,「藝術」是人工智慧根本無法跟上的語言遊戲網絡的一部分?圖為杜尚的《噴泉》(Fountain),1917年所作。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所攝。© wiki

生命的形式

語言之所以具有這種遊戲般的流動性,是因為它植根於人類的「生命形式」之中。

「如果獅子會說話,」維根斯坦有句名言,「我們是無法聽懂的。」

為什麼?因為獅子屬於不同的「生命形式」:獅子的生命形式。如果語言是一個具有自我本質的指稱系統,那麼我們就能理解獅子的語言。但是語言服務於(反過來也塑造了)產生出它的生命形式的實際需要。

即使獅子會說話,它理解世界的方式與我們這個物種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會是天差地別的,以至於我們會無法理解它。

電腦也是一樣。維根斯坦在著作中猜想機器是否能夠思考。他得出的結論是它們不能。其中一個原因是,機器不可能共享人類的「生命形式」,而這對於共享意義視野而言是必需的。

下面是維根斯坦的另一句格言【摘自《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理解一個語句意味著理解一種語言。」

人工智慧的問題在於,語言不僅僅是它各個部分的總和。維根斯坦在這裡提出的觀點是,一個系統也許可以解析語詞,並將它們作為一個語句加以處理,但它不會將這個語句真正作為人類語言的一部分去理解。

比維根斯坦稍年輕一些的哲學家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遵循前者全新建立的以語言為中心的傳統,他利用如今著名的「中文房間」(Chinese Room)思想實驗證明,儘管人工智慧能夠遵循規則,但它無法認識規則。

© CSE - IIT Kanpur

假如一個不會說中文的人被關在一間房裡,房間中有如何讀、寫中文的指示,此人就可以和屋外的中文使用者交換信息、進行對話。他能夠通過按照規則寫下回復來說服屋外的人,讓他們相信他懂中文。但這個人並不是真正理解這門語言,他是在模擬理解。

語言需要能夠認識到不斷變化的遊戲規則的對話者。一臺遵循規則的機器根本跟不上(這種變化)。這不是複雜程度的問題,不是技術有朝一日能趕上的,而在於語言與我們的生命形式是有機結合的,因此任何計算都無法企及。

機器的計算能力可能未來會趕上人類的大腦,但是人類智能的背後並不是大腦。人類的智慧源於將我們大腦相連的語言。

語言和內在感受

這是維根斯坦具有開創意義的主張。在維根斯坦之前,哲學界普遍認為智能是人類心靈的內在組成部分。17世紀,笛卡爾提出了一句流傳至今的習語:「我思故我在」(在拉丁語中通常寫為「Cogito, ergo sum」)。

笛卡爾認為思考是自給自足、發生在心靈中的,這一觀點在數百年間都佔據主導地位。

維根斯坦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是否能夠擁有一種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用來向自己描述內在感受(比如痛苦)的私人語言。

他認定他們不能。我們的理解,哪怕是我們對於自己的理解,都是通過語言公開傳達的。內在的感受需要外在的標準擁有意義,哪怕只在私人層面。維根斯坦評論說,當你學習語言的時候,你就學會了痛苦這個概念。

一臺機器能夠「思考」到這種程度:電信號可以流過它的電路,它能夠根據輸入進行計算。但是機器能像人類理解自身一樣理解自己嗎?

這並不是說我們未來不會與機器對話。我們已經與蘋果的Siri和亞馬遜的Alexa這樣的機器進行了對話。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機器超越了任何受限於固定規則的語言的限制,它將無法通過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一個標準的模式:C使用問題來判斷A或B是人類還是機器。©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哪怕是將強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相比,也像是把飛機和鳥類相比一樣。確實,飛機會飛上天空,但它永遠不會像鳥兒那樣靈活地在天空中移動。鳥兒在空中的靈巧是其生命形式的固有特徵。機器沒有生命形式,它只有一個目的。

計算機通過執行更多的人工任務(以及與人對話)將創造很多價值,並有望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輕鬆。但是,計算機可以像人類一樣具有智能的想法,通過哲學的反思被推翻了。

解構者

維根斯坦後期的哲學與其說是一套教條,不如說是一個裝滿概念和策略的工具箱,用於進行清晰的思考。他的著作可以說是一種解構主義的「反哲學」,而並非一種建構性的哲學。

雖然他的作品旨在「向蒼蠅展示如何從蒼蠅瓶子裡飛出來」【此處引文有誤,應為「To show the fly the way out of the fly bottle」】,但他相信自己的作品也有道德目的。他曾經說過,「壞哲學家就像貧民窟的房東」,他還把「讓他們破產」視為自己的職責。

「壞哲學家」不一定是專業人士。思想領袖有許多種,他們長久地講述著關於這個世界和世間之生活的迷思和誤解。格外激怒維根斯坦的是認為科學可以解釋一切的傲慢觀念。

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寫道:

「整個現代世界觀是建立在所謂的自然法則是對自然現象的解釋的幻想之上的。因此,今天的人們止步於自然法則,把它們當作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就像上帝和命運在過去的時代裡被視作神聖不可侵犯一樣。[……]古人的觀點更加清晰,因為他們有一個公認的(不可解釋的)終點,而現代系統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好像一切都得到了解釋。」

人工智慧有朝一日會與人類智能相當,甚至超過人類智能,這種信念的另一面是,人類的思維是機械的或者「可計算的」。維根斯坦的作品消除了這種想法,理解了這一點就像是從噩夢中醒來一般。

維根斯坦的概念工具箱(比如語言遊戲)幫助我們消除了思考的壞習慣。這些壞習慣形成了使得我們非本真地活在當下、創造出一個有限未來的各種信念。

當人工智慧可以取代人類這樣的誇張說法被提出時,它貶低了人性,混淆了對我們自身的清晰認識。維根斯坦的觀點幫助我們認識到人工智慧是一種混亂的幻想。他的反哲學有助於保護我們不受自己的傷害。

文/Steven Gambardella

譯/苦山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medium.com/@stevengambardella/wittgenstein-intelligence-is-never-artificial-51933315d1bd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發布

原標題:《維根斯坦:為何誇大人工智慧是對人性的貶損?》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天才哲學家維根斯坦
    2000年,牛津大學出版社與挪威卑爾根(Bergen)大學維根斯坦檔案館合作,編輯出版了電子版《維根斯坦遺著集》(Wittgenstein's Nachlass:The Bergen Electronic Edition)。其中包括了維根斯坦的所有遺留下來的手稿和打字稿。
  • 哲學之俠維根斯坦
    作者:杜世洪 很多人都曾問我:維根斯坦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很長時間裡,我無法三言兩語清楚回答,也不願用「他是外國哲學家而且非常非常著名」這樣的字眼來敷衍。直到近來讀到《史記·遊俠列傳》時,我頓然醒悟:維根斯坦是哲學之俠。
  • 博士論文上沒有導師籤名的天才——維根斯坦
    作為20世紀初的哲學家維根斯坦也曾經試圖替人類思想劃界,頗有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當中以切割「物自身」與「現象界」兩域方式,來界定人類知識所能企及的極限與屬性之宏旨。這也是多數人所理解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能成為經典的原因。
  • 哲學趣聞|維根斯坦:哲學家就是瓶子裡的蒼蠅
    ——維根斯坦維根斯坦(1889-1951),生於奧地利,後加入英國國籍。天才的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維根斯坦出生於一個稱得上豪門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歐洲鋼鐵工業巨頭。像許多豪門一樣,他年幼時在家學習,但取得的效果並不好。1903年,維根斯坦通過入學考試後前往林茨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
  •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一維根斯坦家族
    維根斯坦家族是歐洲最顯赫的豪門家族之一,有著超過數百年的悠久歷史。維根斯坦家族的產業遍及鋼鐵、鐵路、輪胎、金融和建築業,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更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諸多領域。在世界近代史上,除了羅斯柴爾德家族以外,還沒有哪個家族的影響力能夠如此之大,如此之廣。
  • 人的意義(十一):維根斯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維根斯坦】: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1889-1951)出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有人說,人們從羅素、弗萊格那裡接受來的東西要比維根斯坦那裡接受的多得多,但是像他這樣一個極富創造性、思想極其前衛的人往往會使人敬而遠之。
  • 懷特海、羅素與維根斯坦的師徒三人行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是以師徒的形式出現,近代的懷特海、羅素和維根斯坦也是以師徒的形式出現。維根斯坦維根斯坦(1889年至1951年),猶太人,生於奧地利,後因納粹佔領了奧地利而加入了英國國籍。
  • 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現一件很醜陋的事,被維根斯坦語錄道出
    在沒有讀維根斯坦的語錄前,我想到了笛卡爾的一段名言,笛卡爾曾說,「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這無疑就是說自己懂得越多,越是發現自己很無知。為何笛卡爾有這樣的感嘆呢?其實還是跟人活著不過區區百年有關係,人一輩子很短暫的,誰能把書海、和汪洋的知識全部了解透呢?
  • 維根斯坦說:永生屬於活在當下的人
    文∣閒時翻書君維根斯坦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們把永恆視為無時間感而不是時間的永續,那麼永生屬於活在當下的人。」但人的思維卻只受個人意志的驅使,這實在是造化給人最大的禮物,所以當維根斯坦將「永生」另作他解時,永生再也不像帝王服丹練術那般縹緲虛無。單說這一觀念的置換的神奇,維根斯坦便勝過多少為欲望支配一生的帝王將相。
  • 改善你自己好了,那是你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維根斯坦語錄
    ——維根斯坦 《文化與價值》我貼在地面步行 不在雲端跳舞——維根斯坦「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麼 要說實話?」——維根斯坦不可言說之事,必將無言以對。——維根斯坦一個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維根斯坦 《哲學研究》凡可說的,皆無意義。凡有意義的,皆不得不以荒唐的語言傳遞其意義。——維根斯坦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如果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我們會想到改變我們的環境。
  • 維根斯坦:我既不能加速我的死亡,又不能阻止我的死亡
    文末福利:來自純粹讀書社群的邀請維根斯坦是通過《邏輯哲學論》走入哲學舞臺的。在這部著作完成後不久,維根斯坦寫信告訴羅素,這部書的目的是要區分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東西和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東西,他認為這是哲學的根本問題。
  • 薦書丨維根斯坦說邏輯與語言-「享書社」
    【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的介紹了維根斯坦在邏輯學和語言學方面所做的貢獻,著重展示了維根斯坦是如何清晰的論證了語言邊界的存在,肯定*價值和人生意義都在語言邊界之外,以及維根斯坦認為語言邊界之外的不可言說之物可以在生活裡顯現的理論依據,這種神秘的顯現為維根斯坦揭示的神秘意涵等內容。
  • 擁有人性的人工智慧還是機器人嗎 描寫人工智慧動漫作品推薦
    曾經人工智慧AI只是在科幻小說裡出現的概念,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技術也在逐漸的在現代社會中使用。手機上和電腦上逐漸也有各種人工智慧助手入駐,如蘋果的Siri、微軟的小娜、小米的小愛等等。現在的人工智慧的主要功能是告訴你今天的天氣、去某地如何換乘、控制某些家電的使用等。
  • 維根斯坦的一句反問話,卻揭露了現實中很多人愛撒謊的原因!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維根斯坦的一句反問話,卻揭露了現實中很多人愛撒謊的原因!文字如下:「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麼要說實話?」——維根斯坦#讀完維根斯坦的語錄,可以看出這段語錄,說的很現實,大多數人撒謊的原因,就是對自己有利,才會去撒謊。
  • 敢當銳評 | 民法典時代豈容「人格貶損式培訓」?
    敢當銳評 | 民法典時代豈容「人格貶損式培訓」? 「人格貶損式培訓」違背了《民法典》公序良俗原則。企業員工培訓中採取一些特色化的方式本無可厚非,但近年來,有的企業在經營理念上走火入魔,假員工培訓和企業文化塑造之名,以變態的方式強迫給員工洗腦、變相教唆員工自虐等職場現象層出不窮。然而,企業「文化」也好,團隊「培訓」也罷,一旦突破了公序良俗的道德和法律邊界,就變成了赤裸裸的違法行為。
  • 武煉巔峰:鳳後為何沒有封印門戶?楊開作用被誇大,劇情徹底崩盤
    武煉巔峰:鳳後為何沒有封印門戶?楊開作用被誇大,劇情徹底崩盤。武煉巔峰是莫默的知名作品,在改編成漫畫之後頗受漫迷的喜歡。也是因為如此,很多漫迷十分關注著劇情的走向。其次逍遙君還有一個質疑,虛空甬道是需要在墨之戰場封印,那麼門戶封印為何必須前往墨之戰場?
  • 叔本華關於人性的10句經典名言,意味深長,值得收藏(附解析)
    叔本華關於人性的10句經典名言,意味深長,值得收藏(附解析)叔本華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對尼採、維根斯坦等人的哲學有著重大影響,是現代哲學不可繞過的高峰。
  • 肖戰同人文《下墜》首被「定性」:借小說貶損他人違法
    不過近日,針對「創作」這個問題官方終於給了回應,表示借小說貶損他人或也屬於違法。《下墜》是一篇根據肖戰和王一博為背景創作的同人文作品,文中以肖戰為對象描述的人物患有性別障礙,除了有女版肖戰的照片外還有不少不堪入目的詞彙。這篇文章在當時獲得了不少人的喜愛,但因為文章連結被搬到微博上廣為流傳,所以有粉絲把這篇文章的文章連結給舉報了,繼而AO3就暫時被封了。
  • 我為什麼不建議你用人工智慧APP英語學習軟體?
    在AI教育、碎片化學習的浪潮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人工智慧APP英語學習軟體。對於英語啟蒙階段的孩子,親子閱讀是首選,但是很多虎爸虎媽英語水平一般,實踐起來還是很難的,所以兒童英語APP也就成為了選擇。以下關於兒童人工智慧英語APP學習軟體客觀地呈現缺點,幫助家長或用戶判斷。
  • 不遜於人工智慧的克隆技術,為何複製人不行?科學家說出弊端!
    不遜於人工智慧的克隆技術,為何複製人不行?科學家說出弊端!人工智慧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一項技術,自它出現之後,人類的辦事效率提高了,很多事情都可以依靠人工智慧解決,缺乏了動手的能力。科學家非常擔心一個問題,未來的人工智慧肯定會朝著成熟的階段發展,我們難以保證它不會產生意識,到那時人類將面臨最大的難題。克隆技術首次出現的時間除了人工智慧之外,還有一項技術飽受爭議,那就是克隆。它首次進入人們視線在1996年,當時世界上第1隻克隆羊出現了,它就是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