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川西之行
長頭為何要磕十萬個
我和朋友們包車走川藏線318國道的沿途和達到拉薩大昭寺前,看到了很多虔誠的藏傳佛教的信徒們,從不同的藏區磕著長頭(全身匍匐在地)來到大昭寺前,並在大昭寺前繼續磕長頭。那天清晨,我在大昭寺前站了一個多小時,看到磕長頭的信徒們虔誠地磕著長頭,有的一個多小時都沒有停止過,我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絲絲的敬畏,同時,也一直疑惑不解,他們到底要磕多少個長頭呢?
這個疑惑在遊覽青海塔爾寺中找到了答案。
塔爾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是青海省藏傳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兒寺,得名於寺中大金瓦殿內紀念宗喀巴的大銀塔,先有塔而後有寺,故名塔爾寺。這裡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相傳宗喀巴於藏曆1357年10月10日誕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故人們尊稱他「宗喀巴」,傳說他誕生以後,從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樹上十萬片葉子,每片上自燃顯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釋迦牟尼身像的一種),宗喀巴16歲離家赴藏一心學法多年,其母香薩阿切思兒心切,讓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髮,意在告訴他老母已白髮蒼蒼,希望他回來一晤。宗喀巴為佛教事業決意不返,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畫成的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並在信中寫到:「若能在我出生地點用10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見面一樣。」1379年,其母與眾信徒按宗喀巴的意願,用石片砌成一座蓮聚塔,這便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漢式佛殿,稱彌勒殿。由於先有塔,爾後才有寺,安多地區的漢族群眾便將二者合稱為塔爾寺。
帶著對傳說故事的好奇,我們隨導遊來到了大金瓦殿前,看到一棵古老的菩提樹,大家也希望能撿到傳說中有獅子吼佛像的菩提樹葉,導遊說:「這種葉子很難撿到,有葉子落下,都被佛教信徒們撿走了。」信徒們撿到菩提樹葉是否真有獅子吼佛像不得而知,也許只是一種傳說而已。
走進大金瓦殿內,我們只能從一扇小窗戶裡看一眼大銀塔,雖然是從窗戶內窺視了一眼,但是難掩蓋其金碧輝煌,這也可能對大銀塔的一種保護吧。
看著塔爾寺裡匍匐著虔誠地磕長頭的信徒,導遊問:「你們知道他們磕十萬個長頭需要多長時間嗎?」「一年。」「二年。」回答各有不同。導遊說:「需要三年。」我們對他們的執著和堅持表示敬佩。
「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為等身長頭,五體投地匍匐,雙手向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劃地為號,起身後前行到記號處再匍匐,如此周而復始。遇河流,須涉水、渡船,則先於岸邊磕足河寬,再行過河。晚間休息後,需從昨日磕止之處啟程。
磕長頭與漢族的磕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跪拜禮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使用年代最長、最繁縟的一種基本禮節。唐朝與吐蕃加快了兩個優秀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磕長頭,應當是「稽首,服之甚也」之沿續,在佛教的感召下,信徒們為表明其信仰之虔誠度,而將跪拜禮更加繁縟化,加上全身俯地,表示臣服。慢慢地,這種儀式不但在宗教領域被推廣,信徒們認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萬次長頭,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徒為實現信仰、祈福避災而進行的最為虔誠的祈禱方式。同時,它也是藏傳佛教密宗修持的一種方法,通過清心和抑制欲望,達到忘我的境界。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因頭戴黃色僧帽,又俗稱黃教,是嚴守戒律的一個教派,由宗喀巴大師創立,宗喀巴大師也是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的老師,對後世影響深遠。信徒磕長頭十萬個與他有不解之緣。(文字:風吹沙, 插圖:來源網絡,編輯:沙漠)你如喜歡,請於關注。原創不易,謝絕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