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羅又上了熱搜,這次不是什麼光榮的事,因為直播間賣了假貨,這已經是近期第二個頭部主播賣假貨了!只不過,這次老羅的危機公關做得很成功,先自掏腰包三倍賠償消費者。但這也給如火如荼的直播行業蒙上了不誠信的陰影:我把主播當朋友,你卻把我當傻子。
造假貨的、賣假貨的、銷售平臺,可以說都是一個鏈條上的利益相關者,在利益面前,可能會犧牲信任、誠信。
躲得過造假的上市公司,卻躲不過直播間賣的假貨,買單人都傷痕累累,可以說,直播間賣假貨,和上市公司造假沒有本質區別。雖然二者的懲罰力度都在愈發加大,但相比TA們獲得的的巨大收益,賣假貨承擔的成本太低。
1
靠直播還了6個億的羅永浩又上熱搜了。
12月15日,羅永浩通過其個人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稱,其11月28日銷售的「皮爾卡丹」品牌羊毛衫,部分送檢後鑑定為非羊毛製品。
對此,羅永浩承諾對「所有購買該產品的消費者,代為進行三倍賠付」。
這已經是近期第二波曝出知名主播賣假貨了。
雙十一過後,有消費者提出,辛巴團隊在雙十一當天所帶貨售賣的燕窩是假冒偽劣產品,11月19日,經職業打假人王海對該產品的檢測,該產品的蔗糖含量4.8%,而成分表裡碳水化合物為5%,基本可以斷定該產品就是糖水,11月27日,辛巴親手寫下了道歉信,稱該產品的確存在質量問題,聲明將主動承擔售後的賠償,本著「假一賠三」的原則,共計賠償近6200萬元。近期,廣州市白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已經對辛巴假燕窩事件立案調查。
在國內直播帶貨界裡,辛巴、老羅都是在金字塔塔尖。目前,他們雖然都說賣假貨是供貨的問題,真正原因不得而知。
從近期警方抓獲的賣假貨的主播的供述中可窺一二。
近期,上海警方破獲了首例利用「網紅主播直播帶貨」形式對外銷售假冒註冊商標商品案。據被警方抓獲的主播廖某交代,她於2017年籤約經紀公司成為帶貨主播。由於有從事平面模特的經歷,短短三年就積聚了百萬粉絲,成為一名「頭部主播」,年收入輕鬆過千萬。因此她成為了不少商家想要合作的對象。
比如,一家珠寶公司與廖某合作中,除了約定的收益分配,造假商家還額外支付一筆高額「出場費」。雙方對直播產品達成一致後,由廖某幫其公司的珍珠飾品和假冒奢侈品飾品一併帶貨。
在廖某的推送下,僅一場直播就為其商家帶來了近 30萬的銷售額,其中假冒奢侈品飾品佔比10%。
為了錢,主播犧牲了誠信和粉絲的信任。
而且,越是頭部主播,粉絲越多,獲得的信任越大,越容易被商家追捧,加碼越高,賣假貨的機會越大。
2
看直播買東西的人都知道,來直播間不只是為了買東西,而是要看明星,看熱鬧。
當帶貨主播對某件商品嘶聲力竭地吆喝著「oh my god!買它!買它!」的時候,圍觀的消費者也被點燃了激情,為什麼李佳琦能夠如此的火爆,因為他深得直播帶貨的精髓,帶動觀眾的「血拼」情緒。
為了造氣氛,直播間裡主播和運營甚至吵起來,原因是想把某件商品價格降低,給粉絲做福利,最後運營妥協,將商品降價,但限制數量,而主播叫粉絲趕緊搶購,不然就沒了。短短幾分鐘,商品立刻售空,還有很多人在嘆息沒搶到。
這不是就跟當年的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所說「僅剩10套」的套路一樣?都是通過假裝降低商品價格,限制數量等手段來誘導消費者衝動消費。
看起來,是主播利用了消費者的衝動來捎帶假貨,實際上,主播利用了粉絲們的信任,讓他們放鬆了警惕。
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節目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真實性,電視購物節目裡的主持人是按照劇本表演,但要消費者掏錢還是靠電話客服。而很多人對這種銷售天然地牴觸。
而直播帶貨則是由主播為樞紐,主播的個人才藝表演吸引觀眾停留,觀眾在直播間發出的信息,主播即時收到,然後針對性地即時給出反饋。
因為能帶給觀眾的真實性,主播很輕易就獲取觀眾的好感進而建立起信任感,點擊關注,就是將觀眾轉變成粉絲的過程,再利用這個信任感進行帶貨,就容易很多。
3
直播帶貨作為一個全新的銷售途徑手段,雖然爆發速度很快,但相比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和電商平臺的龐大需求,它才剛剛起步。大到資本企業,小到個體戶作坊,從業餘到專業主播,逐利的人都紛紛來挖直播帶貨這個金礦。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省去繁瑣的挑選步驟,直接到信任的主播直播間搶貨。
但是接二連三的主播賣假貨,我們還能相信誰?
這件事絕不是賠錢和道歉了事,因為它和與上市公司造假的性質一樣惡劣。
上市公司尚有輿論監督、律師團隊維權,而直播賣假貨的維權卻難得多。這次的辛巴賣假貨事件之所以沸沸揚揚,得益於打假人士王海的推動。
雖然近期國家和地方相繼開始大力打擊直播造假,但相比主播的收益來說,違法成本太低。一件商品以頭部主播的一家能力,可以低過市場價格很多的成本獲得產品供應,而一場直播動輒數百萬的銷售提成,在這種情況下,十幾萬、幾十萬的違法成本就像股票裡頂格60萬元罰款一樣,對這些主播而言不痛不癢。
只有各個參與方共同努力,直播電商這個行業才能持續良性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