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與黑人結合,孩子是黑人;黑人和白人結合,孩子是黑人;黑人和亞裔結合,孩子依然是黑人;即使只是擁有四分之一黑人的血統依然是黑的難受,這就是現實。
黑人有很多優點,音樂天賦、舞蹈天賦、運動天賦,身體素質,這是世界公認的黑人的優勢,大多數的黑人性格開朗熱愛交流,而膚色放在人群裡,只要不是黑夜都是那麼扎眼。這些都會讓大家喜歡這個族群,可恰恰相反,世界還是有那麼多人不喜歡黑人,這不關乎歧視,不關乎膚色,就是簡單的不喜歡。黑人原來是怎麼樣?生活在西方國家的黑人又是什麼樣?這些根源又是什麼呢?
一提到黑人,通常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非洲大陸,非洲饑荒,瘦骨嶙峋,缺水嚴重、沙漠等等,但是這是非常片面的理解。
相反的,除了撒哈拉沙漠,非洲並不缺水,其實之前撒哈拉地區也不缺水,非洲是一個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不說地下的資源,很早之前非洲就擁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樹上有很多野果等野生食物,古老的非洲人只要靠著這些野生食物就能填飽肚子,土地肥沃,人口又不多,廣袤的非洲大陸養活了眾多的非洲部落,但是,就是因為自然條件太好,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第一方面是惰性,從骨子裡散發的惰性,利用肥沃的土地耕地進行種植對非洲人來說都是很辛苦的工作,當然他們不用耕作,隨便走一走,一天的食物都有了;另一方面大量的部落存在非洲大陸,相對安逸,部落之間的爭鬥更像是國內村子與村子打架,更是很少有歷史遺留,除了東非有一些國家存在的歷史,據說,在西方國家入侵非洲時,往南居然沒發現沒有兩層的建築,想想就有多落後。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非洲的國家陸續建立,非洲某些國家有了短暫的輝煌,比如南非、盧安達,辛巴威,納米比亞,衣索比亞,尤其是南非和辛巴威。
南非人口5000萬,國內資源豐富,工業基礎很好。二戰中,白人執政下的南非,一度成為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而且整個南非工業進步明顯,產業非常發達,甚至成為西方追捧的殖民地標杆。當時南美是非洲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但是此後黑人運動後,黑人開始上臺執政,雖然時間不長,至今也就是20年時間不到,但是我們看到南非現在已經換了個天地。現在的南非百業蕭條,經濟倒退明顯,居民收入下降很多,甚至農田荒蕪。使得整個南非GDP不斷倒退,成為最失敗的國家,黑人治理下的南非已經徹底毀了。
辛巴威是非洲東部的內陸國家,人口1700萬。辛巴威其實是非洲難得的好地方,農田肥沃,雨水充足,地勢平坦,資源豐富,有非洲明珠,非洲糧倉之稱。所以在辛巴威獨立前期,也就是白人上層控制的時期,辛巴威那是非洲僅次於南非的繁榮國家,國內工業發展,農業發達,百姓不斷富裕。而此後的辛巴威革命,使得黑人開始成為執政主體。此後看到的是,辛巴威這個國家,日益沒落。工業遭到破壞,農業開始大幅度下降,雖然土地分給了黑人,但是大量農田荒蕪也不耕種,最終這個非洲糧倉,連自己的糧食都不能滿足。而且通貨膨脹到極點,世界第一。為此我們看到,辛巴威成為全世界最窮的國家,百姓絕大多數都一貧如洗。
有人說這是因為黑人執政的原因,但是歸根結底是因為黑人的懶惰。有田不種,有工作嫌累。手下一群懶漢,再精明的領導也幹不了,而白人通過強制措施讓黑人去勞動創造了這些國家的輝煌。
有人說為什麼之前非洲能養活這些人,為什麼現在不能了呢,兩個原因,非洲人的生育率特別高,人少,當然好養活,人多了就不那麼好分配了,再說非洲人對自然的不斷索取以及氣候的變化,如果不發展農業很難再養活那麼多非洲人了。
非洲人對金錢的態度很不一樣,咱國內大部分有錢了先存起來慢慢花,西方有超前消費,之後慢慢還,而非洲是有了錢幾天就花完,完事之後再回去工作。大量的中國企業在非洲,中國老闆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非洲工人在每個月拿到工資的時候,都會消失那麼幾天,然後再繼續回來上班,他們去哪了?問過了之後才知道,他們是去玩了,發了工資就出去玩,等到了沒錢的時候才回來繼續上班。
這只是非洲大陸的情況,那裡太遠。可生存在各個國家的非洲人改變了國籍、改變了生活環境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這些才是太多人不喜歡黑人的主要原因。
非洲人還是太能生了,拿美國說話,1950年、1995年、2014年,美國的適齡兒童裡,白人學童的比例分別為90%、65%、47%。估算到2050年,美國人口中純白人的比例將從現在的63%下降到46.6%,黑人則是由13.2%上升到27%,白人已經開始玩負增長了,黑人婦女人均2.2個孩子。巴西總人口接近兩億,其中黑人數量就超過了八千萬,法國是黑人數量最多的歐洲國家,法國人口6000萬,黑人即將到達1000萬,回到最初的那段話,黑人與黑人結合,孩子是黑人;黑人和白人結合,孩子是黑人;黑人和亞裔結合,孩子依然是黑人;即使只是擁有四分之一黑人的血統依然是黑人。也許不超過2100年的某一天,有些西方國家就全是黑人了。白人社會害怕啊,萬一某一天黑人主政了,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南非,下一個辛巴威。想想就有點小興奮呢!
黑人的懶惰天性依然存在,這裡不僅體現在工作上,大多數的黑人聚集區,黑人社區就是髒亂差的代名詞,與我國相比,在我國,農村人口和城鎮人口相比,同樣是低學歷,低收入,低素質,但是農村不會以髒亂差來形容,只會說有些地方窮,可黑人社區就是完完全全的髒亂差,隨地大小便這種事情也許不止是在印度發生。由於一些黑人依然保持原來的的金錢意識,或者說本來就沒有足夠的資金生存,一些黑人在沒有錢的時候只能選擇不法行為,而不是去工作,當然,如果不習慣工作了就很難再去工作。在美國13%的人口卻佔據著50%的犯罪率。
黑人文化的流行促進了這種不和諧,嘻哈四大支柱為DJ(打碟),MC(說唱),Graffiti(塗鴉),Breaking(街舞),這是誕生於黑人聚集區,尤其是早期的說唱音樂,充斥著暴力、謀殺、色情、髒話,這是和任何傳統文化都是格格不入的,而這種文化確實年輕人喜歡的,讓更多的白人對黑人有了意見。
眾多人的行為影響了整體形象,任何地方都有,比如在國內的河南人、東北人等都有類似情況,當你說自己是某一地方的人時,別人就會有不自主的認知,而人口素質很差,嚴重缺乏管理能力,犯罪率高,這是很多人對黑人的認知,不同的是,如果遇到類似問題,我們會努力改善自己的言行去改變這種認知,而黑人缺乏類似的認知,甚至有了排斥文化,有新聞報導,在某個學校某黑人學習成績好,會被黑人排斥,認為這名學生是黑皮白人。
黑人的自卑心理讓黑人主動排斥其他人,黑人可以隨意拿白人開玩笑,拿黃種人開玩笑,別人都無所謂,而黑人被說一句就是種族歧視,不是立即變臉就是上法庭,所謂人最缺什麼就最想得到什麼,黑人最想得到尊重,而不管別人做什麼,只要稍微有一些偏差,黑人就把這個當做歧視,在國內,有名黑人老師能力不行被辭退,黑人老師不會想著因為自己能力不行,第一時間想的是不是受到了歧視。黑人仿佛有種「被迫害妄想症」,只要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以為是因為他是黑人被針對,這種心態讓周圍的人很不舒服。比如當某人看著黑人很可憐,黑人就覺得是歧視,不是普遍但確有其事。
當代社會對黑人的過度照顧讓普通民眾有了意見,在美國13%的人口佔據著70%的社會福利,同時為了照顧黑人,可以說黑人在慢慢佔據普通民眾的生活工作空間,一個東北人到了一個屋子把整個屋子的人都帶著說東北話,有些人沒感覺但是有些人卻不喜歡,當一個黑人搬進一個社區,往往這個社區慢慢就變成了黑人社區,白人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不得不搬出去。在西方國家對黑人的照顧反而成為黑人侵害其他族群的武器,更過分的是這讓黑人還不滿足,想要的更多。在西方所有公司幾乎沒有不被投訴種族歧視的。
當然還有其他的行為讓眾人不能接受,黑人的濫交行為,對家庭的不負責行為,讓獨自帶娃的黑人女性比例是各族裔中最高的。
有人說這些很多都是歷史原因,起初的低學歷、低素質、低收入與歷史有關,而這種狀態形成了惡性循環導致了目前的這種情況,可這種說法不完全,也不準確。南非由一個發達國家到現在的窮困潦倒的情況就完全不成立,從美國社會來看,尤其是體育界有很多黑人取得了成功,但是這些人退役之後也是破產最多的,白人社區成為黑人社區的過程就是黑人越來越多的過程,可以說過多的追求歷史原因是不對的,更應該從現在找原因,從自身找原因。
有一個不太準確的比喻很有啟發,某天你家門口來了個乞丐,你爸爸熱情好客讓乞丐進了家門,給他吃給他穿,還讓他住你家,還給他錢花。乞丐每天不幹活,搶你零花錢,罵你打你,隨地吐痰大小便,還想霸佔你家裡的所有女性。這就是一些西方人對黑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