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宮崎駿帶給我們的是童年回憶,那久石讓帶給我們的就是那潛藏在回憶中,朗朗上口的童謠。只需要一點點聲音的提示,剩下的音符就會不由自主地從我們的腦海中引導出來。
甚至於你可能不知道久石讓的人名,卻能不由自主地哼出他的歌曲。
就拿今年九月份國內首映的《菊次郎的夏天》來說,雖然這部1999年日本上映的電影是第一次在中國以院線的形式放送。但是電影的主題曲《Summer》卻已經是認知度極高的歌曲了。
由此可見,即便是拋開影視作品的加成,久石讓的音樂也可以在樂壇獨樹一幟。
但是想要達到這樣的成就卻並不容易,尤其是電影配樂這個職位上,就更加難得。
相比於音樂人和唱作歌手,做電影配樂往往會受到更多的限制。除去兩種都會面臨的聽眾反饋,電影配樂還要去考慮迎合電影本身的情節以及人物特性、畫面等。
同時,身為電影製作的一份子,導演的意見更是不可忽略。因此,做電影配樂就像是在夾縫中生存,四處都要顧及。
久石讓當年和姜文合作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時候,兩人在配樂這個事情上就起了衝突。
當時姜文因為對久石讓初稿不滿,親自奔赴日本和久石讓討論。但是由於姜文提出的要求比較特殊,久石讓一氣之下將菸頭扔到鋼琴上揚長而去。
而在與最好的搭檔——宮崎駿合作時,久石讓也沒少受到「折磨」。
當初在製作動畫《哈爾的移動城堡》時,就因為宮崎駿提出的那一句——「要同時體現女主容貌不斷變化,和內在心意始終堅定如一」的要求,久石讓也是一度被逼瘋。
可越是這種狀態,越能激發出久石讓的創作欲望。為《哈爾的移動城堡》創作的《人生旋轉木馬》大受好評;而他創作的《太陽照常升起》系列配樂,姜文在後來的兩部電影中還在使用。
姜文曾對他創作的曲子做出過這樣評價:「聽到他做出來的音樂,覺得真的是比莫扎特好一點。」
之所以能讓姜文發出這樣的感慨,不僅僅是久石讓能夠遷就導演或是聽眾的想法,在這個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才是久石讓音樂的關鍵。
對於做配樂這種事情,久石讓做出的形容是「戴著鐐銬跳舞」。一邊是有限的發揮空間,另一邊就是保證自我,也正是這樣的創作態度,才會讓他的音樂才會如此與眾不同。
前面說到的《太陽照常升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聽起來和宮崎駿電影原聲幾乎不搭邊,整體聽起來很激昂,像是軍歌,但在開頭卻還保留了幾分久石讓特有的靈動和俏皮。
不過我們看到這個結果終究是一瞬間的事,但是久石讓在尋求這個契合和靈感的過程,可是既艱難又漫長。
95%的中規中矩和5%的靈光乍現是久石讓認為的音樂創作全過程,在經歷大量的枯燥乏味工作,以及夜以繼日的嘔心瀝血之後,他才能夠捕捉得到那稍縱即逝的光輝。
所以他經常會把Deadline作為自己的交稿日,而在這之前的每一天他都會用機械且碎片化的工作內容磨礪自己的靈感。
現如今久石讓已經要步入古稀之年,逐漸減少了電影配樂在工作中的比重,轉而開始去做演奏和指揮的工作。在他眼中,這也是他汲取靈感和學習的另一種方式。
對久石讓而言,演奏會可能是一場自我修煉,但是對聽眾而言,更多的意義還是在於感受樂符碰撞間迸發而出的經典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