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400字,閱讀大概需要6分鐘......
新冠病毒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白酒這種古老的東西。多個省份的防疫指南裡提到可「適量飲酒」,其實這是有依據的,藥王孫思邈在藥學巨著《千金方》中就明確提出「一人飲,全家無疫」的觀點。此外,包括《本草綱目》在內的眾多著作中均將酒作為重要方劑。
一項匯總了11.2萬參與者的研究發現,適量飲酒和更長的預期壽命有關。適量飲酒有益健康,這已經是共識,但是有兩點必須要注意,一個是「適量」,每日不超過100毫升為宜,另外,只有傳統工藝釀造的純糧酒才具有一定的養生功能,而非傳統工藝和非純糧酒長期飲用,對身體健康有害無益。
今天我們來講三個話題,什麼工藝才是白酒的傳統工藝,為什麼很多濃香酒喝了上頭,怎么喝酒才能長壽,並帶領大家領略4000年前的佳釀醇香。愛酒人士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不妨花幾分鐘細細閱讀。
什麼工藝才是白酒最古老的傳統工藝?
其實最早的白酒是在偶然的事件中得到的。大家都知道白酒的發明者是杜康,關於杜康造酒,《史記》《水經注》《戰國策》等諸多文獻多有記載,「杜康作酒,空桑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意思就是說,杜康找了空心的大桑樹來存放糧食,糧食在樹洞內慢慢發酵,無意中得到了酒這種東西,然後杜康反覆研試,遂得釀酒之秘,造出了開天闢地的第一杯秫酒,杜康酒問世後,歷代帝王視其為珍品。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得嘗杜康酒,感其佳,封杜康為酒仙,賜杜康村為「杜康仙莊」,也就是如今洛陽市汝陽縣的杜康村。
(洛陽杜康塑像,手扶空桑)
杜康酒釀造工藝一代代的傳下來,並經過不斷改進,逐漸成為我國白酒純糧固態發酵的經典技術,杜康酒發酵是桑泥培植的窖池,窖池中含有上千種微生物群,釀出的酒具有一種特有的芳香。杜康酒的工藝就是「三蒸三釀,五齊六法」,三蒸三釀很好理解,而「五齊六法」是我國白酒釀造技術的精髓所在。
不用任何機械設備,不用任何發酵劑,在此不由感嘆,我國竟然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掌握了發酵的全程變化規律。有了如此精湛的釀酒技藝,才有了中華民族如此濃鬱的酒文化。
那麼杜康釀酒技藝釀出的酒是什麼香型呢?答案是濃香型,這種香型也是中華民族最為廣泛熱愛的的香型。杜康的這種濃香始創了華夏五千年的釀酒文化,奠定了中國釀酒業的基礎,被後人尊稱為「酒祖」。
歷代的文人墨客似乎極其偏愛杜康酒,經常以詩詠酒、以酒釀詩。曹操就曾以「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來表達他對杜康酒的喜愛。詩聖杜甫的"杜酒頻勞勸,張梨不外求"等等這樣描述杜康酒的詩詞數不勝數,「杜康」二字傳遞出的是壯懷激情、思念離愁、愁苦悲憤,直擊人的靈魂。
但是現在我們發現濃香酒喝了往往會上頭,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濃香酒為什么喝了容易上頭?
其實很多酒廠都能造出來好酒,但是受釀造成本和釀造效率的限制,好酒的產量總是金字塔頂端的一點點而已,下邊的90%以上都是為了效率和效益而使用工業化快速生產。
很多人說濃香酒喝了上頭,其實現在確實是這種情況。濃香酒喝了千百年了,為啥現在就突然變的不好了呢?
原因在業內大家都不言而明,最近一二十年,我國經濟水平大幅提高,白酒銷量每年直線上升,酒廠的老酒早就用光了,我們都知道白酒的口感是需要用20年以上的老酒勾調後才會香醇,現在沒了老酒,只有通過各種化學香精進行調製,再加上都是剛出的新酒,本來雜質毒素含量就高,所以,喝了上頭是肯定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周總理盛宴款待,喝的是杜康酒,田中角榮興至讚嘆「天下美酒,惟有杜康」,周總理當即請郭沫若介紹了杜康的淵源和歷史,引起了田中角榮的極大興趣,後來總理得知該酒僅在洛陽的小作坊生產。
為了發揚該酒,周總理指示說:我們的先人在4000年前便發明了酒,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很了不起,應該把杜康酒視為國寶,應「復興杜康,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