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頭一年,用家裡那臺鑽石牌縫紉機,為自己做了一套壽衣

2020-12-12 愚伯的自留地

文:桃之夭夭

圖:來自網絡

上世紀七十年代,家裡有一臺鑽石牌縫紉機。那臺縫紉機陪伴了母親幾十個春秋,為家裡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吃飽飯都是奢侈,更別提買衣服了。記憶中,父母好像一年到頭也添不了一件衣服,只有我們小孩子,每逢過年時,母親就會去集市上扯幾尺布,回來給我們趕製新衣服。

母親心靈手巧,做服裝無師自通,自己學會了裁剪、碼邊兒,做衣服的活。

從我記事起,家裡的那臺縫紉機幾乎沒休息過。我家孩子多,而且都是女孩,母親和父親一向秉承著富養女兒窮養兒的理念,家裡有一點閒錢寧可他們不吃不喝,也會買布給我們姐妹三個做衣服。

厚到冬天的棉服,薄到夏季的裙子,母親總是在縫紉機旁,一坐就是一天。

記得那時每天放學,我剛到大門口就聽到縫紉機的「咯噔咯噔」的聲音,知道母親又給我們做衣服了。

於是小鳥一樣嘰嘰喳喳衝進屋,搶過母親剛做一半的衣服或者褲子就往身上套,嘴裡不停的問什麼時候能做完。母親總是笑眯眯的看著我們。

記憶中,多少個深夜,我在縫紉機的「噠噠」聲音裡醒來,睜開眼,是母親坐在縫紉機旁的身影,她還在蹬機器,為村裡人做衣服。

是的,母親的縫紉機不只是為家裡人效力,村裡也經常有人找母親做衣服。

我們村裡有好幾個孤寡老人,他們身上穿的,始終都是那一身衣服,穿了洗,洗了穿,後來乾脆就不洗了。

因為穿的年頭久了,布料都糟了,剛一浸水裡還沒等揉搓呢,布料就壞掉了。

母親可憐他們,經常找出家裡的剩餘布料,有時還會新買上幾尺布為老人們做衣服,有時是一件中山裝,有時是條褲子。

母親的縫紉活是全村人公認的,小時候,我每次穿著母親做的裙子上學,都會遭到女老師或者女同學的「圍攻」。

她們都問我裙子在哪買的,每當這時,我就喜滋滋告訴她們:「是我媽做的!」

看著老師和同學張大嘴巴,一臉的吃驚表情,我心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記得我上小學六年級時的最後一個暑假,我穿著一套母親做的鵝黃色連衣裙,被我們班的班主任老師看見了。

當她得知那裙子是我母親做的時候,特意買了兩米布,來我家求母親給她女兒做套裙子。母親說做裙子用不了兩米的布料,老師就說,剩下的給燕子再做一套吧!就當我給你的工錢了。

母親自然是不會收這份工錢,她用這兩米布,給我老師的女兒做了兩條連衣裙外加一件小背心。裙子一條是收腰的,腰上縫製了一個母親做的蝴蝶結。一條是寬鬆版型的,穿上像個公主,漂亮極了。

老師拿到裙子後,連連感嘆母親做的太好了,跟買的沒有區別。

九十年代,電視劇《渴望》熱播,其中張凱麗的扮演者劉慧芳穿了件上衣,被稱為「慧芳」服,讓我們村的很多婦女津津樂道了很久,她們做夢都想有一件這樣的衣服穿。

母親也很喜歡,記得當時她找來一張大大的牛皮紙,用粉筆在牛皮紙上憑藉記憶畫出了「慧芳」服的樣式。

幾個晝夜以後,母親穿上了跟《渴望》裡的劉慧芳一模一樣的衣服。這件衣服讓全村譁然,羨慕之餘,大家紛紛買布求母親幫忙給做。

那段時間,母親和那臺縫紉機超乎尋常的忙。

時光如小河裡的水,緩緩流淌,一去不復返。母親因為年輕時常年蹬縫紉機,腿患上了嚴重的風溼病,已經不能做衣服了。

再說,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變好,那種手工的衣服自然而然被買的服裝代替。無論是樣式,還是質地,大型服務裝廠的服裝確實比縫紉機做出來的要好很多。

新的東西出現,肯定有舊的東西退出歷史舞臺,我想這就是發展和更新吧!

母親最後一次用縫紉機做衣服,是在她去世的頭一年,那時她已經病入膏肓。

她給自己做了一套壽服。母親信耶穌,壽服是按照教會要求做的,白色純布長袍,沒有什麼樣式,特普普通通的一件壽衣,母親卻做了好幾天,因為她的身體已經不能蹬機器了。

我不知道母親當時做這套衣服時是什麼心情,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還能淡然的為自己做壽衣,該是何等的悲傷?我不敢想像。

前些日子,請老公的二哥去一家飯店吃飯,一進門就看見飯店的每張桌上,都擺著一臺小小的鑽石牌縫紉機,有種年代的滄桑感。

於是,關於母親,關於家裡那臺縫紉機的記憶瞬間復活。

回憶感受著歲月過往的溫存,掀起漣漪的浪花滾滾。總有那麼一些人和物件,會一直存留在你的腦海裡,永不消逝。

相關焦點

  • 難忘母親的縫紉機
    母親從中年到現在搬了三次新家,每次搬家都少不了帶上她的縫紉機。母親的縫紉機是1969年從外地買回的,也是我們村裡最早的一臺縫紉機。當時,通過火車託運回來的,母親用架子車拉回來安放在我們娘兒幾個住的房間裡。
  • 人在去世之後為什麼要穿壽衣?原來這麼多學問在裡面!
    那就是一個人在去世之後為什么子女要為死者穿上壽衣,筆者知道可能會觸及大家心裡的傷心處,但是本篇文字只為做一些普及了解。希望大家見諒。其實這個壽衣,一般都是死者生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的,有健康長壽的寓意在裡面。那麼為什麼人去世之後,還要穿壽衣呢,這裡面大有學問在裡面。
  • 【方志四川•散文】汪斌 ‖ 母親的縫紉機
    一根細線,穿過窄小的洞口,接到針頭線,隨著嘈雜聲不斷向上舞動,只見她用手將布弄平,慢慢推移,很快基本形狀有了。母親縫紉衣服的效率很高,可縫紉機時常不配合,它將母親的手扎出血來。儘管手上傷口遍布,她從來不向我們抱怨,自己處理好傷口又繼續工作。夜深人靜,樓下的縫紉機在不停運作,只是聲音不像白天那樣接連不斷,令人煩躁。
  • 95後女生做壽衣模特 穿壽衣賣骨灰盒是工作常態
    但有一群人,不僅天天跟骨灰盒、壽衣等殯葬物品打交道,還把壽衣穿在身上在電商平臺上展示,為的就是幫人選購一件滿意的臨終衣物。今年25歲的河南女孩任賽男是一名壽衣模特和主播。有別於傳統的線下壽衣店,任賽男所在的公司不僅線上售賣壽衣、壽盒,還提供線下殯葬服務,任賽男主要負責壽衣設計、試穿以及公司運營。
  • 農村人去世時穿壽衣,老祖宗留下民間習俗,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
    在我國農村人去世之後的喪葬習俗非常的講究,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規矩,比如說在人去世的時候要穿壽衣,那麼各地在老人去世時穿壽衣有什麼講究呢?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下面我來說說我們當地的傳統喪葬習俗。洗澡的時候必須用艾草泡水,當然不是真的全身洗澡,主要是用艾水擦拭一下,讓老人乾乾淨淨的上路。這件事情必須是剛剛咽氣之後馬上就開始做,因為這個時候老人的身體還是軟的,沒有變得很僵硬,否則的話如果身體一旦冷了變硬了,就不好操作了。因為洗完艾水澡之後,馬上就要給他們穿壽衣。
  • 本來很期待鄭爽用縫紉機,當她自己做圍裙時,手法卻讓人失望了!
    鄭爽是個很特別的女孩子,有很多跟其他女生不一樣的喜好,她非常的喜歡動作做一些東西,而且,還能夠看到她真的是心靈手巧的了。熟悉她的網友應該都知道,鄭爽的家裡面是有儀態縫紉機的,這個是很多家庭都看不到的東西,更別說是在一個90後的女明星家裡,讓很多人都是很意外的呢。
  • 95後女孩在淘寶做壽衣模特:幫人們在生命最後一刻體面告別
    ——年輕女孩當壽衣模特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淘寶上,95後姑娘任賽男做著一份很多人覺得忌諱的職業:壽衣模特和主播。媽媽勸她辭職,卻遭到了拒絕,她說:總要有人站出來,為人們和世界的告別做一點事情。對很多人來說,穿上壽衣可以向這個世界鄭重地告別,任賽男的工作就是向人們展示這件禮服。
  • 穿壽衣是瘟神?95後女孩當壽衣模特爆紅,我卻看到了她的另一面
    壽衣為亡者而穿,讓他們能以體面優雅的姿態走向生命的終點,最終化為一抔黃土回歸大地。壽衣也為生者而穿,這是生者最後為數不多能為逝者做的事之一,在繁雜的身後事中抵消生命逝去帶來的痛苦,在盡心盡力中與逝者做最後的道別。
  • 人死後為何都穿壽衣,而且不能露手?原來是這樣
    從古至今咱們中華民族對親人的後事都是主張辦的妥妥噹噹的,是十分講究,也是十分看重的,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流程,包括穿壽衣,選墓地,入殮,辦追悼儀式,火化,落葬等等。可是在最後瞻仰儀容時,我們會發現逝者的手總是藏在袖子裡的,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人去世後穿壽衣,而且不能露出手呢?原來是這樣。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吧。
  • 舊物改造之媽媽的縫紉機!家裡有縫紉機都別扔,餐桌洗手盆都有了
    舊物改造之媽媽的縫紉機!家裡有縫紉機都別扔,餐桌洗手盆都有了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家裡拿不出什麼具有年代感的老古董了,但是在父母那一輩,總是有一些讓她們捨不得扔掉,有不用繼續使用的老物件!之前我們分享或一些舊物改造,和舊物翻新的文章,許多朋友都比較喜歡,今天再給大家分享一個舊物改造,目標是——媽媽的縫紉機!老式縫紉機,許多80後的朋友,在小時候基本上都能見到過!媽媽用腳踏在上面,一下一下的為我們縫製新衣,那聲音讓人覺得很安心!但如今這種縫紉機早已經走下神壇,被更先機的機器設備所取代!
  • 為何70年代的縫紉機還有人高價回收,有什麼用?專家一語道破玄機
    而在有條件的家庭,縫縫補補可以用到縫紉機,這在70年代算是一個家庭大件了。 這裡可以簡單說說70年代的家庭四大件,「四大件」又叫三轉一響,是中國在1950年代後期的一個名詞,指的是當時國家有能力出產,而為各個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物品。這四件家庭物品分別是: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和電風扇。
  • 農村常有小販收購老式縫紉機,難道縫紉機有大用嗎?他們怎麼賺錢
    不過最近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新奇的現象那就是收購舊縫紉機的,對於收購縫紉機的,我也是頭一次碰到,為什麼他們要收購縫紉機呢?收購了這些縫紉機之後,他們要幹什麼用呢?在我鄰居家中,就有一臺以前的縫紉機,這臺縫紉機的年齡有個幾十年了,在我小時候,鄰居阿姨還用過這臺縫紉機來給我縫補衣服來呢,我問她有沒有遇見收購縫紉機的商販們,她說前幾天有個人要花三百塊錢來收購這臺縫紉機。
  • 萬州時髦女孩用迷你縫紉機DIY手工棉麻物品
    看著心心念念多時的縫紉機,黃瑩開心極了,可是沒過多久,她就發現了問題:自己不會用縫紉機。「只是小時候看到母親和外婆使用過縫紉機。」黃瑩說。20世紀60至70年代,縫紉機是那個時代的代表物「一轉三響「其中之一。對於黃瑩等九零後青年來說,縫紉機是家中的「長輩」,自己不會使用縫紉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黃瑩向母親諮詢縫紉機的使用方法,告訴母親自己想DIY製作棉麻用品的想法。
  • 醫院東門的24小時壽衣店:死生之間,我為逝者留住塵世的最後體面
    做我這一行的,忌諱有很多,比如「歡迎下次光臨「這樣最普通的商家吆喝都是我最大的忌諱,百歲店註定是沒有回頭客的。雖然不乏有人會買壽衣來衝喜,但絕大多數人往往都是到了彌留之際、甚至是已然逝去後才會由親人來買壽衣。
  • 媽媽的縫紉機
    這也難怪,那時周邊幾個村子裡,也就那一臺縫紉機,當別的婦女還在用手一針一針地費心做針線時,媽媽卻用機器縫衣。這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經濟上都已經領先一步,對她來說,自然就是一種享受了。媽媽還要下地幹活,坐在縫紉機前縫縫補補,那也只能是鑽空子的事情了。唯有在陰雨天不出工時,她才有時間靜靜地坐下來,心安自在地縫上一整天,平時也只能在茶餘飯後或者在油燈下搶時間。
  • 河南95後女孩當壽衣模特走紅,曾遭親人朋友疏遠,網友:她是天使
    近期,河南95後女孩任賽男因做壽衣模特走紅網絡,引發網友熱議。在選擇做這份職業之前,任賽男主動放棄了光鮮亮麗的CBD白領工作,因為忌諱,媽媽曾多次勸她辭職,之前關係好的親友,也漸漸與任賽男疏遠了,所以說她選擇壽衣模特這份職業,也是頂著巨大的壓力。 雖然家人朋友都不理解自己,但任賽男知道壽衣模特這份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她在心裡反覆的告訴自己「這件事總有人要站出來,為人們和世界的最後告別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
  • 1999年,患癌的趙麗蓉,不堪病痛折磨穿上壽衣,虛弱地請求安樂死
    這個通俗易懂的小品臺詞出自著名藝術家趙麗蓉老師,多次登上春晚舞臺,深受觀眾喜愛,現在距趙麗蓉老師去世已有20多年了,但她仍然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喜劇演員,慈祥的笑容依然活在觀眾的心裡,但鮮為人知的是,在1999年的一個晚上,趙麗蓉老師因為實在承受不起病痛的折磨,所以穿上壽衣,請求安樂死。
  • 「政府發的口罩太小」,日本人買縫紉機自己做
    不過,得益於愈演愈烈的「口罩荒」,日本民眾無奈「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重新帶火老牌縫紉機廠。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稱,苦惱於無處購買口罩,適合手工製作的家用縫紉機銷量大漲。大阪亞克斯山崎縫紉機廠成立於1946年,是日本老牌縫紉機製造商。
  • 遠去的工匠——飛針走線做嫁衣的縫衣匠
    他家在寨子中間,我上學做工都要經過他家門前,經常聽到從他家裡傳出的「噠噠噠」的縫紉機聲。包滿滿逢場擺攤接活,平時在家裡縫衣,有時也上門幫別人做衣服。農村有句俗話:大人望種田,小孩望過年。過年不僅有好吃的,好玩的,還可以穿上新衣服。每年的臘月間,母親都會請包滿滿到家裡來為我們做新衣服。
  • 90歲嗲嗲愛手工,踩著縫紉機搞定用的穿的
    90歲的周學忠正在操作縫紉機。記者張玲窗簾、空調防塵罩自己做,桌布、鞋套也是自己裁,這是一個勤勞的家庭主婦的故事?不!這是家住淮川街道城西社區土產小區的老嗲嗲周學忠的生活。周學忠今年已經90歲了,但是他頭腦清晰,笑容爽朗,生活規律,還尤愛做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