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報記者 文梅 見習記者 楊德澤 北京報導
公益資金的募集是影響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大因素。雖然近幾年公益組織的註冊數量和募捐總額呈持續增長,但整體來看,社會公眾參與公益的熱情似乎在悄然消退,公益組織募款也呈現出兩極化趨勢。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衝擊,更是為包括基金會在內的諸多公益組織募款增添了許多變數。
疫情最為肆虐之時,所有公益人的神經似乎都被不斷刷新跳動的兩類數據牽扯著——確診病例和捐贈金額。根據界面新聞此前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企業捐贈報告》,自新冠疫情暴發到2月底,社會各界的捐贈總額達到200.53億元 ,其中企業捐贈額度達到187.10億元,佔總捐贈額的93.30%。結合曆年的捐款總額來看,總金額在短時間內獲得「應激性增長」,企業捐贈在其中佔比大大增加,而往年只佔到六成左右。
但是在疫情帶來的「刺激性捐款」結束之後,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也將必然體現於公益事業。就此,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企業籌資總監高俊旭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雖然公益募款因疫情影響正在變得日漸艱難,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企業相信,基金會是有能力做好公益服務的」。
疫情之下 公益組織面臨「至暗時刻」
2020年9月20日, 中國慈善聯合會發布了抗疫以來公益捐贈總額,數據顯示,新冠疫情暴發後,全國通過各級慈善組織累計捐贈抗疫資金達396.27 億元,累計捐贈抗疫急需物資 10.9 億件,對比《新冠肺炎疫情企業捐贈報告》可以看出:疫情最嚴重時期,企業單月捐贈額已經佔到了捐贈總額的一半以上,由此不少人提出疑問——這是否意味著疫情刺激主導了社會捐贈,公益慈善資源也因此被過度「透支」?
另據中國發展簡報5月27日發布的《疫情下公益組織的挑戰與需求調查報告》表明,來自不同省份、不同區域的執行型公益組織,受疫情影響的程度有所不同。中西部地區比起經濟發達地區的執行型公益組織,日子尤其顯得難熬。當然也有部分省份在籌款等環節優於同期水平,總之,冷暖自知,喜憂參半。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國勝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大災年份的捐款往往有『透支』特徵,此次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巨大衝擊也會影響到明年的企業捐贈。」他預測2020年的捐款總量可能會不降反升,疫情對公益行業帶來的消極影響將從2021年開始凸顯。據悉,2008年汶川地震時,社會各界捐贈總額達到了1070億元,是2007年的3.5倍。其中,救災捐贈佔比超過七成。2009年,社會捐贈總量524億元,較2008年下降近50%。
2020年無疑是多災多難的一年,疫情對於全球經濟體系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高盛集團發布的預測,新冠疫情全球性大流行帶來的經濟影響,可能要比2008年金融危機嚴重四倍。從目前募款數據來看,公益界雖然還算樂觀,但是在疫情帶來的「刺激性捐款」結束之後,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也將必然體現於公益事業。
比如,國際知名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已經關閉其在世界各地的18個辦事處,同時裁員近三分之一。美國慈善捐助基金會(CAF America)近期的調查也顯示,73%的公益機構指出今年捐贈收入已出現下降,半數預期明年捐贈收入跌幅超20%。同受疫情影響,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國內不在少數的公益組織必然也要做好過緊日子的準備了。
三大募款「秘笈」助力 正向推動公益生態
由此,因疫情影響導致的經濟下行、企業捐贈縮減等諸多不利因素擱置於前的情況下,公益組織該如何募集更多善款,保證機構良性循環和發展——這是國內公益機構當下普遍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相比不少公益組織壓力山大、叫苦不迭的現狀,成立於2009年的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似乎頗有些反其道而行之——疫情發生至今,基金會不僅沒有陷入被動,反而呈現「愈戰愈勇」之勢。
高俊旭表示:「作為客戶來講,企業會考量每家公益機構的專業度、對公益的認知度,以及項目的實際執行過程中相應公益目標的達成率,在類似指標的基礎上,力求實現他們的一些傳播訴求。」
高俊旭認為,基金會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我們在探究企業捐贈時,主要是看基金會對企業公益訴求的完成度,到底基金會的響應程度能達到多少?這是基金會對企業勸募最主要的指標。」
從中華救助基金會發布的年度工作報告來看,其企業捐贈一直處在增長之中,2018年企業捐贈只有一半, 2019年已經達到了64%。截至十月底,中華救助已經完成了2020年預算3億的募捐目標。
據高俊旭介紹,誠信和透明是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募款的根本。「其次,是我們的專業、高效與服務。我們在和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對於項目報告其實還是很看重的,畢竟最後成果的展示代表了捐贈的效果。」
正是基於這種認知,中華救助基金會在簡化審批流程方面做到了儘可能的簡約高效。高俊旭告訴本報記者,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積極對接,確保運作規範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從捐贈方提出申報到評估完畢、雙方籤署協議、制定整體規劃和全年任務等,每一個環節都是快速反應。
「勸募的另一特點就是專業度。其實每一個基金會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對應領域裡越來越專業。要在當下7000多家基金會當中體現出自己的專業度並不容易,因而,我們在不斷地提高專業化,包括資金管理、項目執行、以及投資理財等各個工作層面,爭取留住優秀契合的專業人才,推動基金會的良性發展。」
「第三,我們的機構文化已經根植在每個工作人員心中,包括基金會理事層面的價值認同。解決社會問題是我們最主要的發展目標,以該目標為基礎,中華社會救助對社會事件和行業需求的反應程度非常快,認知準確,動作迅捷,由此推動了整個工作流程的節奏,帶來了機構的良性發展。這也是新冠疫情暴發後,我們可以從容不迫開展公益項目、機動安排和運作臨時新增項目,且能夠取得預期成效的核心因素。」
「在社會進步大趨勢下,公益也需要圍繞社會發展規律往前走,未來可能是網際網路的,也可能產生人工智慧、共享經濟、區塊鏈等多元格局。公益人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習,結合基金會宗旨和使命,在籌款和項目規劃、項目設計和項目執行各個方面勇於創新,不斷提高和完善各項綜合能力,通過市場化的綜合能力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公眾的公益啟蒙。」高俊旭說。
不久前,中國慈善聯合會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2019全年企業捐贈款物931.47億元,佔捐贈總量的61.71%。不難看出,企業公益正在成為國內公益事業愈加重要的一部分。那麼,企業捐贈體量的增減是否可以全盤掌握國內公益組織的「生殺大權」?在2020年8月召開的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思想峰會上,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提出了不同看法:「除了政府之外,公益組織往往盯著有資源的公益大戶,包括基金會、慈善總會和公司捐贈人。這些都沒錯。但無論是基金會還是草根NGO,唯有贏得個人捐贈支持,才能贏得市場,贏得未來。因為素不相識的自然人給公益項目捐款,他們只認項目好,捐得值,捐得開心。捐款人體驗好了,還會口口相傳,影響更多的人。這種取民心的慈善資源獲取路線,比『傍大款、吃大戶』更有社會影響力和可持續性。」
其實,在具體的現實操作中,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也並非一味盯著大企業、大財團這類「金主爸爸」,而是力爭公益資源均衡分布,且十分重視開發社會普通人群對公益的認知和參與熱情。新冠疫情暴發至今,他們主動調整工作方式,開展線上線下同步推進的工作模式,加大了網際網路公益項目的傳播和拓新,將一些重點項目進行了深入開發和展示,先後作為多個公益活動的發起主辦或協辦方,為行業聯動和互動做出了積極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後疫情時代,公益組織當如何加強與企業的交流溝通,幫助企業以正確的路徑和方式投入公益慈善事業,同時也能與公眾建立更為深入的互動和良好溝通,帶動社會人士的可持續捐贈,更好的實現公益慈善資金的募集,推動機構生態的正向發展,確實值得深思。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的思考和探索,是否可以成為公益行業在後疫情時代發展中的一種嘗試,讓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