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知識精編
【燭之武退秦師】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徐徐語文坊精編)(「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貳於楚也(貳,古義:從屬二主,動詞;今義:「二」的大寫,數詞)
2、無能為也已 (無能,古義:不能;今義:沒有才能)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古義:出使的人;今義: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乏困,古義:缺少的東西;今義:疲憊睏倦。)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個人;今義: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6、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到)
7、敢以煩執事(執事,古義:您;今義:掌管某事的人)
三、固定詞句
1、夫晉,何厭之有 (何……之有:表反問的句式,譯為:有……的呢)
2、佚之狐言於鄭伯曰(言於……曰:對……說)
3、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用:為什麼要)
四、文化常識
1、《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依照《春秋》編次,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前後記敘了春秋時期二百四五十年的史事。《左傳》具有很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它的敘事寫人的成就,標誌著我國歷史散文的重大發展。《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左丘明所著。《國語》分別寫不同國家,以記言見勝;《左傳》按年代編寫,長於記事。(徐徐語文坊精編)
2、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第一部最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最大的編年體史書是《資治通鑑》。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漢書》。「春秋三傳」是指《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3、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比如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徐徐語文坊精編)
4、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5、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
6、執事:辦事的官吏,也用於對對方的敬稱。
7、大夫:官職等級名。夏商周時,官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後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
五、句子翻譯
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譯: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依附於晉國的同時又依附於楚國。(以:因為。無禮於晉:狀語後置,於晉無禮。貳:數作動,從屬二主)
2、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譯: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利,我們又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敢:冒昧。以:拿,後面省略「之」。執事:您。鄙:名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作名,遠方的鄭國。其:這。陪:增加。厚、薄:形作動,變雄厚,變薄弱)(徐徐語文坊精編)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的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以為:把……作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給。君:(於)君。)
4、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譯: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它的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它將從哪裡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使秦國受損而使晉國受益,希望您好好考慮這件事!」(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東、西:名作狀,在東邊,往西。封:名使動,使……成為邊境。闕:使……減少,侵損,削減。焉:從哪裡。唯:希望。圖:考慮。)(徐徐語文坊精編)
5、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譯: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微:假如沒有。夫人:那個人。因:依靠。敝:損害。其,自己的。所與:結交的人,同盟國。其:還是。不仁、不知、不武:判斷句)
【荊軻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高興)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回來)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於庭 (「庭」通「廷」,朝廷)
5、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倉猝)
7、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8、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顯露)
9、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凌辱)
10、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別)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窮困,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長者,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可以,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徐徐語文坊精編)
4、持千金之幣物(幣,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5、秦王方還柱走 (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6、諸郎中執兵(郎中,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7、左右既前,斬荊軻(左右,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8、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提,古義:投擊;今義:垂手拿)
9、今聞購將軍之首(購,古義:重金收買;今義:購買)
10、將軍豈有意乎(有意,古義:有這個心意;今義:故意)
1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偏袒,古義:袒露一隻臂膀;今義:偏護雙方中的一方)
12、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於是,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係或另提一事)
13、北蠻夷之鄙人(鄙人,古義:粗鄙的人;今義:卑鄙的人)
14、願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不是自己的,偷別人的)
15、可謂深矣 (深,古義:刻毒;今義:與「淺」相對)
16、給貢職如郡縣(職,古義:賦稅;今義:職務)
三、固定詞句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有以:有用來……的辦法)
2、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為之奈何 (奈何:如何,怎樣)
4、荊軻有所待 (徐徐語文坊精編) (有所:有……的人、的事、的物)
5、將軍豈有意乎 (豈……乎:是否……呢。)
6、僕所以留者 (所以:……的原因。)
7、乃遂收盛樊於期頭 (乃遂:於是、就)
8、然則將軍之仇報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9、何如? (何如:怎麼樣)
10、終已不顧 (終已:始終)
11、以故荊軻逐秦王 (以故:因此)
12、切齒拊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13、髮上指冠:毛髮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
14、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
15、悲歌擊築: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16、變徵之聲:樂聲中的徵調變化,聲調悲涼
四、文化常識
1、《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共三十三卷。分國別編輯。它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辯論時的政治主張或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於鬥爭的行為。(徐徐語文坊精編)《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標誌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影響。
2、卿:古代對人的敬稱。如燕人稱荊軻為荊卿。
3、豎子:對人的蔑稱。除此之外還有「童僕」和「小孩」的意思。
4、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5、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音調悲涼;羽,聲調激憤。
6、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7、郎中:宮廷的侍衛。民間又稱醫生。
8、箕踞:坐在地上,兩腿張開,形象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9、九賓:古代外交上的最隆重儀式,即君王接見外國使者時由九個招待官員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五、句子翻譯
1、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
譯:秦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太刻毒了。父母和同宗族的人都被殺戮或沒收為奴婢。現在聽說(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做賞格來懸賞將軍的首級,您將怎麼辦?(遇:對待。深:刻毒。購:懸賞,重金徵求。金千斤,邑萬家:句前省略「以」,且定語後置。奈何:怎麼辦?)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
譯:我就用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的匕首)直刺他的胸膛,(既然)這樣,那麼將軍的仇報了,燕國被凌辱的恥辱也消除了。(徐徐語文坊精編)將軍是否有這個想法呢?樊將軍脫下一隻衣袖,握住手腕,走進一步說:「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齒、捶胸痛恨的事啊,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揕:刺。然則:既然這樣,那麼。見陵:被凌辱。豈:是否。偏袒:袒露一隻臂膀。切齒拊心:咬牙切齒、捶胸痛恨。)
3、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現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用的人!現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生死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留下來的原因,是想等我的客人和他一起去。如今太子嫌我動身太晚了,那就請允許我就此辭別吧。(豎子:沒用的人。僕:我。所以:的原因。與俱:與之俱去。遲:意動,以……為遲。請:請允許我)
4、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
到了殿前的臺階下,秦武陽臉色都變了十分害怕,群臣對此感到奇怪,荊軻回頭對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北方邊遠地區粗鄙的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能夠稍稍原諒他,讓他能夠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陛下:殿前的臺階下。(徐徐語文坊精編)怪:意動,對……感到奇怪。前:名作動,走上前。為:為(之),替他。鄙人:粗鄙的人。少:稍微。假借:原諒。使:第一個,讓。第二個,使命。)
5、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
譯:並且(按照)秦國的法律,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們,不能帶任何兵器;那些侍衛雖然拿著兵器,但都排列在宮殿的臺階下面,沒有君王的命令不得上殿。(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後置,侍殿上之群臣。尺兵:任何兵器。郎中:侍衛。陳:排列。)
6、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譯:荊軻自知事情不能成功,便靠著柱子大笑,像撮箕一樣地張開兩腿坐在地上,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用這個辦法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太子啊!(就:成功。箕踞:像撮箕一樣地張開兩腿坐在地上。乃:是。以:以之,用這個辦法。)
【鴻門宴】
一、通假字
1、成五採 (「採」同「彩」,彩色)
2、距關,毋內諸侯 (「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使……進入)
3、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徐徐語文坊精編) (「蚤」通「早」,提早)
6、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隔閡、嫌怨)
7、因擊沛公於坐、置之坐上 (「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否則)
二、古今異義
1、沛公居山東時。(山東,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
2、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
4、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徐徐語文坊精編)(今人,古義:現在別人;今義:現在的人)
5、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北、河南,古義:黃河以北、以南;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而聽細說。(細說,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說來)
7、人為刀姐,我為魚肉。(魚肉,古義:被欺凌的對象;今義:魚的肉)
8、再拜。(再,古義:兩次,第二次;今義:又一次。)
三、固定詞句
1、秋毫無犯:原指任何細小的東西都不侵犯,現多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群眾利益。
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面上有一個堂皇的名目,實際上卻另有所圖。
3、勞苦功高:做事勤勞,功勞很大。
4、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做大事不必注意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講究小的謙讓。(徐徐語文坊精編)
5、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生殺之權掌握在他人手裡,自己處於被人宰割的地位。
6、鴻門宴:藏有殺機、別有用心的宴會。
7、旦日饗士卒 (旦日:明天早晨)
8、若屬皆且為所虜。吾屬今為之虜矣 (若屬:你們。吾屬:我們)
9、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無所:沒有……的)
10、秋毫不敢有所近 (有所:有……的)
11、孰與君少長 (孰與:跟……比,誰更……)
12、何辭為 (何……為:何必……呢)
四、文化常識
1、《鴻門宴》選自《史記》。《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百科,表為年代大事表。它記載了黃帝到漢武帝時長達三千年的歷史。《史記》在史學和文學上都是極具價值的巨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徐徐語文坊精編)司馬遷,字子長,他和其父司馬談一樣都是漢朝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受腐刑,《報任安書》便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其堅毅之品質為歷代傳頌。與司馬光並稱為「史界兩司馬」,與班固並稱「班馬」。
2、關中:函谷關以西,今陝西一帶。
3、山東:崤山以東,即函谷關以東的地區。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黃河。江,特指長江。
6、亞父:對對方的敬稱,意為僅次於父親。
7、參乘:亦作「驂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的人。乘,四匹馬拉的車。
8、竊:私下,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9、按劍而跽:握著劍,跪直身子。(徐徐語文坊精編)這是一種警備的姿勢。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五、重點句子翻譯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
譯:項伯於是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項羽要攻打劉邦的)事全部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去,說:「不要跟劉邦一起送死啊。」(馳:乘馬車疾行。之:到。馳之:騎馬趕到。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與俱去:與之俱去。毋從俱死:毋從之俱死。)
2、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譯:劉邦說:「(他)跟你比,誰大誰小?」張良說:「他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招呼他進來,我要用對待兄長的禮節來侍奉他。」(孰與:跟……比,誰更……。於:比。兄:名作狀,像對待兄長一樣。事:侍奉。)
3、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譯:有個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就可全部佔領而稱王了。」(鯫生:淺陋無知的小人。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使……進入。王:名作動,稱王,統治。)
4、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譯:劉邦就奉上一杯酒祝項伯健康,並約定結為兒女親家,說:「我進入關中,一絲一毫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之所以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入和意外變故。我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負義的情況全都告訴項王。(奉:兩手捧著。卮酒:一杯酒。(徐徐語文坊精編)為壽:為之壽,敬酒,祝項伯健康。婚姻:兒女親家。有所:有……的。近:接觸,沾染。籍:名作動,登記。所以:之所以,……的原因。出入:偏義複詞,進入。非常:意外變故。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願伯(以)臣之不敢倍德具言(之)也。具:全部。倍德:忘恩負義。)
5、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譯:範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再三舉起佩帶的玉玦來示意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數目項王:數目於項王。目:名作動,使眼色。以:來。示:示意。三:再三。)
6、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譯:君王為人心慈手軟。你進去走上前敬酒,敬酒完了,請求用劍起舞助興,趁機將劉邦刺倒在座位上,殺掉他。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不忍:心地不狠,心慈手軟。若:你。前:名作動,走上前。因:趁機。不者:否則。若屬:你們。且:將。為所:被。)
7、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僕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譯:拿戟交叉著守衛軍門的士兵想要阻止他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舉著盾牌一撞,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於是進入軍帳中,揭開帷幕向西站著,瞪眼看著項羽,頭髮向上豎起來,眼眶都要裂開了。(徐徐語文坊精編)項羽握著劍跪直身子問:「客人是幹什麼的?」(止:使……止,阻止。僕地:僕於地。披:掀開,揭開。西向:向西。瞋目:瞪眼。上指:向上豎起。目眥:眼眶。按:握。跽:跪直身子。何為:為何,幹什麼。者:的。)
8、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譯:樊噲說:「做大事不必注意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講究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是菜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何必告辭呢?」(大行:做大事。顧、辭:注意,講究。細謹:細枝末節。讓:謙讓。為:是。何……為:何必……呢)
9、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譯: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走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馬上會被他俘虜了!(豎子:小子。與謀:與之謀。吾屬:我們。今:馬上。為:被)
(來源:徐徐語文工作坊。本號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