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聽邊看效果更加哦~
大運河經過石門灣之後,一路向東,約走了6裡光景,便是到了梧桐街道錢林村一個叫大道地的小村坊。早春二月,陽光明媚,我們「走讀大運河」第十站,就來到了大運河自西向東到達梧桐的第一站——大道地。
大運河來到梧桐後,就往南延伸出了許多的支流,自西向東依次有6條大河港,東西向大河流有3條,市區還有蜿蜒的小河港,這些相互連通的河道織成了稠密的梧桐水網,甚至主城區裡還保留著類似溼地的原始風貌。
對城區的人來說,最熟悉不過的就是北港河與康涇塘了,它們被稱為梧桐人的母親河,在老梧桐人的記憶中,老底子的北港河和康涇塘都不大,特別是北港河到了夏天還常幹,1967年旱災,就從河底上走過去的,2001年開河才成現在這樣。
這些河流,無論是大河,還是小浜兜,許多都伴有故事和傳說。比如同心村裡有個浜兜叫洗粉浜,也叫死魂浜,兩個風馬牛不相及名字怎麼會說的是同一個浜兜呢?又比如,丁家橋港也有趣的傳說,聽我們節目哦。
梧桐的河多,自然橋也多,而且名橋也多,最著名的當然是和原來爐頭交界的那三座曾橫跨在大運河上的大型石拱橋,從東往西是東雙橋、西雙橋和單橋,單橋也叫青雲橋、便民橋和萬年高橋。這三座橋可都是有精彩故事的哦,還是請聽節目。
雖然這幾座石拱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相繼消失了,但梧桐至今還保存著20來座古石橋,如民安村的百家橋、東方紅村的宏文橋、新玄村的狀元橋、同心村的胭脂橋等,這些隱藏在鄉村石橋小巧玲瓏、精緻考究,各具風格,當然故事是少不了的。
當然,說到這些現存的古石橋,最要說道的當然是大名鼎鼎的魏婆橋,它是我們桐鄉僅存的29座石拱橋之一,也是梧桐街道唯一一座石拱橋。它為何叫魏婆橋呢?周圍許多人為何又都稱它為「二步橋」呢?這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呢?答案在節目裡,敬請收聽。
悠悠大運河水孕育了梧桐這座千年古鎮,用陳之農先生的話說,是先有梧桐,再有桐鄉。早在唐朝的後期、五代的時候,梧桐就有了,而桐鄉是明朝1430年設縣的。老底子矗立在大樹弄的這棵小葉梧桐樹,見證了梧桐滄桑巨變。
最早並不是叫梧桐,梧桐古稱鳳鳴裡,或鳳鳴市。當然,這個「市」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市,只是一個小小的草市。清代時,梧桐曾經稱為梧桐涇或梧桐鄉,也被雅稱為「桐溪」。直到民國二十二年(1933),才正式設立為梧桐鎮。
五六百年的縣知府的所在地,使得梧桐自有不同於其它古鎮的底蘊和氣勢,以前梧桐是有塔、有寺、有山、有府邸、有城牆,一應俱全的。老底子梧桐最繁華的地方就是現在雲龍閣一帶,而這個雲龍閣的由來還有個故事呢。
1958年,崇德縣和桐鄉縣合併後,從那年開始,梧桐鎮成為如今桐鄉的政治文化中心。到了2001年,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梧桐鎮被梧桐街道取而代之了,梧桐街道總的區域面積達到了將近80個平方公裡,如今的梧桐再也不是曾經的「碗大梧桐鎮」了。
親,我們971大型系列專題——「走讀大運河」今天我們走進第十站——梧桐,請聽梧桐篇的第一篇:《有鳳來栖運河畔》。我們一起去領略梧桐的自然風貌,體味梧桐的風土人情,聽聽梧桐的故事傳說。下周四繼續一起走進梧桐,我們不見不散哦!
部分照片由徐建榮先生提供,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