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

2020-12-25 財富中國網

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研究團隊 供圖)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團隊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以及阿根廷、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成員、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裴睿副研究員介紹,中生代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造成了其系統發育分析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作為探索演化問題的框架,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限制了對鳥類飛行起源等形態功能的演化歷史的精確分析。

本次研究在擴充虛骨龍類演化矩陣的基礎上,在系統分析時對形態特徵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通過對不同的特徵賦予權重以減弱演化趨同造成的分析結果不確定性。此次系統分析結果重新支持由馳龍科和傷齒龍科構成的單系的恐爪龍類,而近鳥龍類則處於鳥翼類基部,中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馳龍類成員以及北美的西爪龍被歸入單系的小盜龍類。

他說,基於新建的系統發育樹,研究團隊對帶羽翼的早期鳥翼類及與其親緣關係較近的近鳥類的動力撲翼飛行潛能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中選取翼載荷和起飛動力兩項指標,對相關化石物種和祖先節點進行了數值估算和重建。

分析結果表明,大部分早期鳥翼類和部分非鳥恐龍(小盜龍和脅空鳥龍)達到了現生可飛行鳥類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的參考數值標準,即具有動力撲翼飛行的潛力。此外,部分小型非鳥恐龍的翼載荷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的參考數值,但是起飛動力不足,而包括更大型獸腳類恐龍在內的其他類群兩項指標均未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標準。

裴睿表示,最新研究支持了獸腳類恐龍多次獨立的撲翼飛行起源,在鳥翼類之外至少識別出兩次可能的動力飛行起源事件,而一系列非鳥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也已接近現生鳥類的參考數值標準。該研究成果表明在鳥類最初成功起飛的同時,很多非鳥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也已經在探索由兩翼輔助的運動模式,並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動翅膀,飛向天空。不過,這些飛行獨立起源的具體細節和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生命學院陸劍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A-to-I RNA編輯的趨同適應性演化
    該工作以蜜蜂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蜜蜂A-to-I RNA編輯的適應性演化,以及蜜蜂和果蠅裡RNA編輯的趨同適應現象。由ADAR(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蛋白介導的腺嘌呤到次黃嘌呤(A-to-I)的RNA編輯是後生動物中廣泛存在的轉錄後修飾。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毫不起眼的鴿子是恐龍的直接後代,其中還包括強大的霸王龍。這兩個物種有著非凡的生物學歷史。 古生物學家Paul Barrett教授解釋了我們對恐龍進化的新認識如何改變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充滿當今世界天空的鳥類是活的恐龍,讓人聯想到遙遠而陌生的過去。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他認為,「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極大地支持了界內一直存在的鳥類恐龍起源說。一隻火雞引發的假說據徐星介紹,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提出有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1870年的一天,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在吃晚餐時突然發現啃光了肉的火雞骨架與恐龍的骨骼異常地相似,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版明確提出生物演化是有方向的,即宏演化的方向問題,而從發育學來看,突變也不是隨便亂點。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有幾個很重要的關鍵演化:一是上下頜的出現,讓脊椎動物有了獨立的進食器官,也藉此擊敗節肢動物,佔據了高級生態位;一是魚型到四足型的演化,登上了陸地,也讓更多的形態出現成為了可能;一是羊膜卵的出現,徹底切斷了對水的依賴,為更複雜的形態演化打下了基礎;一是溫血機制的出現,可以進行更快的新陳代謝;一是胎生的出現,母體直接供養,比卵生更佔優勢;一是智能出現
  • 恐龍演化了近2億年為什麼沒出現文明?
    演化是註定的嗎?恐龍在星球上遊蕩了1.7億年,人屬物種不過200萬年,是什麼阻擋了恐龍創造文明的腳步? 一場下了200萬年的大雨把恐龍送上王座 人類與恐龍有共同的祖先,更確切地說是恐龍與哺乳動物有共祖。
  • 吉林大學在侏羅紀早期恐龍牙齒演化研究上取得新發現
    新華社長春5月10日電(記者張建)牙好胃口就好——在恐龍演化過程中,蜥腳類恐龍為何能成為恐龍家族中的「大個子」,很可能是因為其把前輩基幹蜥腳形類恐龍在胚胎時期就具有更替牙齒齒系的特性又重新「撿」回來的緣故。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記者上官雲)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兒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新墨西哥州發現的新型肉食性恐龍增進了對於恐龍演化的認識 |...
  • 曾經地球上的霸主,統治1.4億年,恐龍為何沒演化出文明?
    那麼在此之前,曾經一度統治整個地球幾億年的恐龍,為何沒有演化出像人類這樣的智慧?換句話說,在恐龍的歲月裡,為什麼沒有產生文明的痕跡?算下來可能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也有1.4億年,人類從猿猴進化成智人一直到今天,也只不過才經歷了700萬年的時間。
  • 人類是怎麼演化而來的?
    由此,神創論逐漸淡出歷史舞臺,進化論成為了主流。人類從哪裡來?按照進化論的說法,人類是由類人猿一步步演化而來的。在三疊紀晚期時,羊膜動物中出現了兩個重要的類群,一個是蜥形綱,其中的代表動物為恐龍;另一個是合弓綱,其中的代表動物就是哺乳動物。
  • 巴瑤族人終生生活在海裡,它們會不會演化成人魚的形態?
    巴瑤族人的這一奇特行為,引來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好奇,甚至還有人把他們當作「真實世界中的人魚」,那如果他們繼續在海上生活下去,會演化出類似於人魚一樣的結構嗎?演化關於演化,我們必須要說演化是沒有方向的,而且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
  • 兩者屬於不同演化支(恐龍關係更近)
    二是翼龍和鳥類的演化支不同,目前已知的最原始鳥類就是始祖鳥,屬於蜥形綱下的蜥臀目,是一種小型有羽恐龍,而翼龍則是屬於蜥形綱下的翼龍目。 翼龍是鳥類祖先嗎 翼龍和鳥類都是能夠飛行的鳥頸類主龍動物,但是它們的翅膀結構完全不同,只能說它們都同屬於一個雙孔綱目,演化出了兩個不同的分支,但是並不存在翼龍是鳥類祖先的說法,並且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翼膜向著羽毛進化的飛行動物化石證據,但是卻發現了不少和始祖鳥非常類似的有羽小型恐龍化石,而這也充分的說明了恐龍和鳥類存在的親緣關係更近
  • 6500萬年前,會不會是外星人殺了恐龍,然後留在地球演化成人類?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觀測手段的提高,我們才知道人類是由其他生物一點點演化而來的。但是仍舊有許多人們對這個答案感到不滿,而是認為人類有可能是外星人的後代,甚至認為在6500萬年前,外星人打敗了恐龍之後佔領了地球,那這個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圖片來源/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傳統意義上,人們將發現於1860年的始祖鳥類動物定義為最早的鳥。始祖鳥具有牙齒、羽毛和翅膀,以及沒有癒合的尾巴,具備恐龍和鳥的雙重特徵,迄今為止被認為是連接恐龍和鳥類的關鍵環節,也是鳥類的起源。
  • 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組應《遺傳學與發育新見》(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邀請,參加世界人類遺傳起源演化系列專題報導,發表題為《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人群演化歷史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事實上,蝙蝠演化雖然細節不清楚,但總體路線是明確的,現有科學發現已經足夠否定老鼠起源說或翼龍起源說了,作為科普作者,應明確對這些錯誤說法說不。今天的哺乳動物只有原獸(鴨嘴獸)、後獸(有袋類)和真獸三個下綱,而在中生代,下綱一級的分類群至少有15個,真獸下綱是其中存在感很低的一個類群,多樣性和豐度都非常小。原先認為最早的真獸是始祖獸,產於我國遼寧省早白堊紀(1.25億年前)的義縣組。這是一種鼩鼱大小的動物,擅長在樹枝上攀爬,約16釐米長、20克重。
  • 阿爾瓦雷斯龍類——擁有奇異手爪的恐龍
    這些主要生活在白堊紀的袖珍恐龍,身長只有一米左右,在身長動輒十幾米的恐龍家族中絕對稱得上「小不點兒」。不過,袖珍體形的阿爾瓦雷斯龍類卻擁有許多奇特之處。發現神秘化石鷹嘴單爪龍是阿爾瓦雷斯龍類中的「名人」,它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這得從20 世紀20 年代開始說起。
  • 【中國科學報】植物所發現植物「伏地魔」細胞器演化的秘密
    這項研究揭示了早期陸地植物卷柏中獨特的細胞器基因組演化模式及機制,拓展了人們對植物界細胞器基因組演化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發布在《植物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在伏地卷柏中188-kb的質體基因組的主構象中存在三個核糖體操縱子拷貝,可轉換成包含兩個近乎等比例存在的110-kb和78-kb的亞基因組構象;伏地卷柏的線粒體基因組包括總長為110-kb的27條重疊群,且兩端均含有同向重複序列,可介導多種構象的相互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