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糯豆包媽媽,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父母都會為孩子吃飯的問題感到發愁,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餵飯成了父母的日常習慣,即便孩子已經可以鍛鍊自主進食了,但父母卻總能為餵飯找到理由。
「孩子不餵飯就不吃!」
「讓他自己吃,肯定會弄得滿地都是!」
於是在這些餵飯的標配理由下,父母餵飯就成了「被迫養成」的習慣,可「餵飯」看起來事小,但是其對於孩子的成長產生的影響卻不小。
寶媽餵飯成習慣,孩子上學後被質疑性格缺陷,長大後被罵「媽寶男」
朋友小宇又失戀了,眼見著要奔三了,這讓他很受打擊。
得知兒子失戀,小宇媽很是不解:「我兒子這麼優秀,怎麼還有瞧不上我兒子的姑娘呢?」小宇猶豫了半天開口道:「前女友說我是一個不會獨立的媽寶男!」此話一出,小宇媽有些錯愕地說不出話來。
小宇媽是位單親母親,一個人養大孩子不容易。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是小宇媽卻捨不得兒子吃一點苦。小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已經學會自己吃飯了,可是小宇媽還是堅持給兒子餵飯。
「給孩子餵飯也不是什麼辛苦的事,只要孩子能吃飽,我再辛苦點也沒啥!」就這樣,直到小宇上小學,小宇媽給兒子餵飯的習慣都還一直延續著。
上了小學的小宇,仍然像個長不大的小朋友,在各方面也都表現得很弱。和同學鬧了小矛盾小宇會回家找媽媽哭訴,上課老師批評了自己,小宇也只會讓媽媽替自己「討公道」。
老師曾提醒小宇媽,「孩子身上的性格缺陷挺明顯的,尤其是對於家長的依賴心理過強!」可是小宇媽卻不以為然,「孩子還小,不依賴父母依賴誰!」
小宇不獨立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也許從小宇媽養成給孩子餵飯的習慣時起,小宇性格中的依賴性過強就已經有了萌芽。
孩子不餵就不吃?真實原因是父母溺愛心理作祟,害娃不淺
在給孩子餵飯這件事上,家長們的態度其實很「糾結」,其實餵飯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活,有時候為了給孩子餵飯,家長卻吃不上一口熱乎飯。
但是為什麼家長們願意給孩子餵飯呢?有的家長會說:「孩子自己不會吃!我餵飯孩子可以吃得更多!」「孩子吃飯弄得到處都是,最後收拾起來更麻煩。」
顯然由此可見,很多家長對於自己給孩子餵飯這件事的認識並不充分,餵飯看似是無奈之舉,但是其實追根究底,還是父母的溺愛心理在作祟。中國式父母將「無畏付出」的溺愛表現得淋漓盡致,給孩子餵飯便也就成了父母過度寵溺地縮影。
事實上,父母認為自己舉手之勞,是幫了孩子的忙,但是其實這樣的習慣,反倒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發展。
此前哈佛大學有過相關內容的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跟蹤調查發現,能夠從小自主進食的孩子,在其長大後會擁有更加獨立的性格特質顯現。
不曾擁有獨立人格的孩子,即便他長大了也不過是活在父母庇護下的傀儡,從另一種角度而言,不懂獨立的孩子,最終也只能活成父母人生的負累。
請把勺子還給孩子!吃飯方式與娃的獨立人格有關,別再做坑娃父母
一、鼓勵孩子大膽嘗試
家長在訓練孩子自主進食的時候,不要在一開始就對孩子抱有高預期。因為孩子的手部靈活度顯然不如成人靈活,所以在孩子把飯菜弄亂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發脾氣,這有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挫敗而不願意繼續嘗試,父母應該有不怕髒亂差的決心,多鼓勵孩子大膽嘗試。
二、利用好孩子喜歡模仿的心理
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多做示範,在重複的動作進行中,孩子模仿的次數有所增加,那麼孰能生巧,孩子學會自己吃飯也就會成為了可能,父母在做吃飯的動作時,可以適當地放慢速度,讓孩子更易於模仿一些。
三、提早訓練孩子的抓握能力
家長們可以在孩子吃輔食後,給孩子選擇一些餐具玩具,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探索欲,還可以激發孩子對於使用餐具的熱情,另外孩子的手指靈活性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鍛鍊,父母不妨把勺子還給孩子,讓孩子可以享受到自主進食的熱情。
在孩子的認知尚未發展完全時,他們成長中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也許父母日常養育中的小細節就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們有必要給予孩子,更多鍛鍊自身能力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可以擁有獨立的一面,這才是父母教育的成功。
留言板話題:大家對於餵飯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