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TopKlout克勞銳(ID:TopKlout),作者:朗天,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幾天前,騰訊微博團隊通過官網公布了即將停止運營的公告,一時間輿論譁然。不久,我們就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了#騰訊微博 9 月 28 日停止運營#的話題登上了熱搜榜第四名。不過,這可能是騰訊微博最後一次登上微博熱搜榜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騰訊微博的slogan——「你的心聲,世界的回聲」。然而這次,騰訊微博真的要消逝無聲了。持續了長達十年之久的微博之爭至此正式落下帷幕,最終以新浪系勝出告終。但是為什麼曾經註冊用戶超過 3 億的騰訊微博最後只能黯然離場?而碩果僅存的新浪微博又將面臨哪些挑戰?
騰訊微博
從生到死
早在 2009 年 8 月 14 日,新浪就推出了微博開始內測,陸續加入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還提供「評論」和「轉發」等功能,以加強用戶交流互動。在成立之初,新浪微博延續博客的優勢,邀請了大量的明星、名人加入開設帳號,並強化他們和普通用戶之間的互動。藉助這些明星和名人的影響力和流量,新浪微博在短時間內便積攢起來了很旺的人氣。
次年,網易、搜狐、騰訊全部入場,推出自家的微博,開始了一場微博大戰,當時最亮眼的要數晚於新浪微博 8 個多月出生的騰訊微博。騰訊在砸入了大量資源下,旗下微博也曾經迅猛增長過一段時間, 2011 年底,騰訊微博註冊帳戶數達3. 73 億,日活躍帳戶達到 6800 萬+,超過當時的新浪、網易、搜狐,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微博。那時可謂是騰訊微博的高光時刻。
然而,騰訊微博的海量用戶背後,其實是從自家產品QQ引流的粗獷式流量灌溉;名人紛紛入駐的原因,是騰訊投入的巨額真金白銀和老闆賣力站臺、刷臉的成果。沒有了資源的支持,這種增長模式很難維繫。此外,雖然騰訊微博上面雖然也有大量的明星和用戶,但是卻陷入了沒有評論和互動的亞健康狀態。
騰訊微博由於自身沒有原生大V,不具備產生爆款話題平臺的媒體屬性,名人、明星和普通用戶之間也沒有什麼互動。久而久之,騰訊微博就成了一座徒有其名的空城。隨著 2011 年微信的橫空出世以及微視等新產品的誕生,騰訊的戰略重點和支持資源也逐漸被轉移到其他產品上去。 2014 年,騰訊的微博事業部解散。
獨佔賽道十餘年
新浪微博憑什麼?
1. 混戰中勝出,新浪微博做對了什麼?
「唯快不破」是網際網路產品的一條鐵律。在產品快速更迭的今天,如果一款網際網路產品具備先發優勢,搶先對手佔領市場,無疑已經成功了一半。而 2009 年,新浪在推出了國內第一家微博,抓住人們碎片化時間,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 2012 年到 2015 年間,網際網路移動端快速增長。看到了這種趨勢的微博,堅定不移地選擇擁抱變化,從產品上向移動終端靠攏。 2012 年末,在致員工的信中,新浪CEO曹國偉也明確地表示「看中微博移動端發展」,並將 2013 年微博戰略的核心定為「移動為先」,也正是這個決策,讓我們今天還能夠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仍然活躍的微博。
在內容建設上,新浪微博平臺不僅有明星作為吸引流量和粉絲的核心武器,很多草根大號也在平臺上迅速躥紅,比如「冷笑話精選」「微博搞笑排行榜」「全球奇聞趣事」。這些段子及泛娛樂號,通過大量品味不高但卻很吸睛的內容,吸粉無數,有的每天可以發布多達100+條的內容,如今其中很多都發展成為了粉絲千萬量級的大號。
2014 年 3 月,新浪微博正式更名為微博,並在 4 月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這一年網易、搜狐兩家微博相繼關停,而騰訊微博也基本進入停滯狀態,不再進行版本更新。如今再提到微博時,人們腦海中,大都只剩下了那隻熟悉的大眼睛。
2. 遭遇危機,微博如何二次崛起?
然而, 2013 年和 2014 年對於微博來說,日子也並不好過。面對微信這個在移動端迅猛增長的怪獸,微博的流量漸漸被微信的朋友圈和公眾號分流。 2013 年,新浪微博的用戶規模和使用時長均出現了大幅下降。 2013 年底,新浪微博的用戶規模為2. 81 億,而後來居上的微信用戶數已經突破3. 35 億。隨著商業化廣告內容的增加,很多微博用戶也紛紛表示不滿,市場對微博的質疑聲也越來越高。
在網際網路產品裡,能夠在流量大幅下降後還能重返主戰場的似乎還不曾有過先例,而微博是一個例外。
面對微信的迅猛增長,微博在策略層面選擇了既不在社交領域和微信正面交鋒,也不完全放棄社交轉型成為一家媒體平臺,而是選擇了走「社交媒體」的道路。微博董事長曹國偉也曾經公開表示,微信是社交網絡,微博是公開的社交媒體。微博另闢蹊徑的定位,使之形成了和微信之間的產品差異性,為日後的雙微格局奠定了基礎。
隨著微博的不斷壯大和發展,只有明星、名人等頭部大V和內容同質化嚴重的草根大號, 已然不能滿足用戶的內容需求。於是微博拓展思路,開始了一場「造星」運動,大力扶持各個領域的中小V,把他們培養為平臺內容生產者的中堅力量,並輔助他們不斷地在各個垂直領域持續發力,成為該領域的紅人博主。
在這場新浪微博的造星運動中,我們看到很多當年的素人通過不斷輸出各具特色的差異性優質內容,如今都已經成為了真正的流量明星,比如展示自己田園生活和鄉間美食的@李子柒(粉絲 2600 萬+),致力於原創搞笑短視頻的@papi醬(粉絲 3300 萬+),從時尚模特晉升為MCN機構聯合創始人的@張大奕eve(粉絲 1211 萬+)……
從一個普通人到星光熠熠的明星級大V,除了紅人們自身的努力之外,微博平臺的傳播力和社交資源沉澱力功不可沒。反過來,這些紅人大V憑藉自己的影響力,又對微博平臺進行了流量反哺,形成了良性的循環。 2016 年 10 月,微博公布的數據顯示,已有 45 個垂直領域的閱讀量都超過了 10 億次,而超過 100 億次的有 18 個領域。和這些數據一同創下佳績的還有當時微博的股價。
除了自己的原生「網紅」博主,隨著近年來直播電商的興起,很多其他平臺上爆出的紅人,也都紛紛選擇微博作為積累社交資產的重要平臺。直播前在微博發布預告,為直播預熱引流,成為了很多紅人主播直播流程中的固定動作。這和微博本身具有公開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密不可分。如今,提到國內的紅人,微博粉絲數量已經成為了業內一條不成文的衡量標準。
去年的微博紅人大會上公布了這樣一組數字: 2019 年 6 月,微博粉絲規模大於 2 萬或月閱讀量大於 10 萬的KOL博主規模已經擴大到了 78 萬,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2%。正是源於這些紅人和覆蓋了 60 多個垂直領域的 78 萬名微博頭部創作者,他們不斷積累人氣,生產出優質內容,輸出新的話題,帶動數以億計的用戶轉發、點讚、評論,一起參與互動,微博才得以進一步完善了平臺的內容生態。
除了擁有超強的造星能力之外,微博還發揮平臺豐富的明星、海量粉絲的資源優勢,發力泛娛樂內容,開展臺網聯動,與各家衛視開啟深度合作。 2014 年,與微博進行深度合作的衛視包括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深圳衛視等 20 餘家,合作的電視節目超過 80 檔。其中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等都成為了微博用戶話題討論和互動的焦點。數據顯示,截至 2015 年底,已經有超過 200 個綜藝節目和熱播電視劇與微博合作,臺網話題閱讀數更是高達 4953 億、討論量逾5. 3 億。
微博不僅與各大衛視開展合作,隨著視頻平臺的崛起,微博還與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達成了眾多項目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動了《中國有嘻哈》《這!就是街舞》《認真的嘎嘎們》等綜藝影視節目的人氣和話題度,鞏固了微博在綜藝影視傳播首選平臺的地位。以今年 7 月正式開播《認真的嘎嘎們》為例,該節目的相關話題閱讀量,目前已經超過 60 億,討論量超過 861 萬,成為了今年暑期的一檔熱門節目。
除了全方位提升內容側供給外,微博還在產品端不斷探索。從最初的 140 字到突破字數限制的長文,再到圖文、短視頻、直播、付費訂閱、超話、粉絲群等包含各種形態內容的產品,微博在創新的路上一直努力前行,大膽地嘗試和探索。直至今日,在規模化的社交媒體平臺中,依然沒有哪家的內容形態比微博更加豐富,玩法更多。
從娛樂到民生,從美食到電競,從公益到教育,從時尚到汽車……微博幾乎覆蓋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微博,已經成為很多人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途徑。「我爸是李剛」「動車事故」「郭美美炫富」「神木房姐事件」等新聞事件、社會熱點屢屢爆出時,最初的傳播平臺往往都是微博。微博不僅成為了具有跨圈層傳播力的國民級的社交媒體平臺,也成為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3. 微博的困境是什麼?
如今隨著騰訊微博的即將關停,這場微博大戰也終於告一段落。如今碩果僅存的微博又面臨著哪些困境呢?
近年來快手、抖音、B站、小紅書等平臺快速崛起,微博平臺上的用戶關注和時長也遭遇了分流。尤其是在短視頻領域,微博如今已經慢了一拍。其實早在 2013 年,微博就已經開始布局視頻產品,從「秒拍」到「小咖秀」再到「一直播」,它們都曾為微博在視頻生態內容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受到了很多博主的認可。我們看到, 2015 年 7 月,papi醬的第一條視頻作品就是用秒拍創作而成的。
但是由於當時的外部網絡建設還不成熟,視頻創作門檻較高,加上後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快速崛起,這些產品漸漸失去了優勢。今年 7 月,微博在平臺內推出了視頻號功能,力邀優質視頻創作者加入,開通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就已吸引了 50 萬視頻創作者入駐,並打造出了多個爆款內容。為了大力扶持視頻創作者,微博還為視頻號創作者提供了實質性補貼,以及專屬主頁、催更功能、視頻數據中心等產品服務。視頻號也為成為了今年微博在視頻內容生態建設上的一步大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博主都紛紛進駐了視頻號,為粉絲提供了更豐富的視頻內容和更好的視頻體驗。
9 月 28 日即將臨近,我們或許不得不對騰訊微博道一聲再見。
在網際網路產品快速更迭的今天,雖然微博大戰結束了,但是社交媒體領域的競爭卻從來未曾結束。微博憑藉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抉擇,獨佔賽道十餘年,成為了月活達5. 5 億的國民級社交媒體平臺。
但是,微博也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困境:如何開闢新的收入渠道,如何提升用戶的產品體驗,如何彌補視頻領域的短板,都是接下來微博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下一個十年,微博會發展成為什麼樣子?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