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黨的99歲生日,也是每名黨員參加「不忘初心,弘揚優良家風」主題黨日活動的日子。我有幸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黃鎮同志身邊工作多年,目睹了他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嚴格教育子女的家風,他的言傳身教使我受益終生。藉此機會,舉幾個黃鎮同志生活中的事例,與大家分享。同時,也是懷念他老人家對我的教育、培養之情。
黃鎮(1909年-1989年),生於安徽省樅陽縣,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革命戰爭年代,他跟隨毛主席參加了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徵,和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起,馳騁疆場,出生入死,參與創建了晉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任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是文武雙全的將軍。新中國成立後,他是第一批將軍大使,歷任駐匈牙利大使、駐印度尼西亞大使,外交部副部長,首任駐法國大使,首任駐美國聯絡處主任(相當於駐美大使),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務,是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為黨和國家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他還是藝術家,曾就讀於上海美專,擅長中國畫。1948年底,親自設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出版有《長徵畫集》、《黃鎮書畫選集》等。1992年6月,《將軍、外交家、藝術家——黃鎮紀念文集》出版,江澤民同志為文集題詞:「為黨為民,忠心耿耿,無私無畏,正氣長存」。
艱苦樸素。他的睡衣破了就打補丁,補了又補,縫縫補補穿了很多年。秋褲一直穿到鬆緊帶都斷了,他自己換上新的鬆緊帶,再接著穿。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由於急於擺脫「文革」後的經濟蕭條,短期內進口、投資、財政赤字和貨幣發行激增,一度出現物價迅速上漲現象。家裡人向黃老提起開銷緊張的問題,沒想到黃老非常豁達。他說,「人吶,最窮不過要飯,除死別無大災。現在的生活比起戰爭年代好得多了,吃不起肉我們還可以吃白菜,吃不起白菜就吃鹹菜,總之餓不死。」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響著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作風。
不搞特殊化。他不僅自己清廉,也要求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不搞特殊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很多人都下海經商,但他要求子女和家人,不能沾他的光,不能利用他的影響謀利,不能以他的名義做事情。所以,他的子女都是從事醫務工作和技術工作,沒有一個經商做生意。他乘坐的汽車,不允許家屬子女用,要求家人不能搭公家便車。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只是為他服務,家人不能隨意指使。他出訪接受的禮品,都按規定上交。出差調研時,不僅自己不收當地的土特產,也要求身邊工作人員不能收。
嚴格要求子女。80年代初,國內興起出國熱,有人幫他的大兒子聯繫了到美國留學。他知道後嚴肅批評了兒子,認為這是犯了無組織無紀律的錯誤,甚至拍桌子對兒子說,「如果你現在堅持要出國學習,我們就脫離父子關係!」並且說,「我在美國、法國朋友很多,要把兒孫全送出國學習,也不會有困難,但我不能這樣做,既違反外事紀律,也會受到幹部和群眾的指責,對不起黨和人民。」他說,「只要經組織同意,有合法手續,我們也不會阻撓,但現在你們應該從大局出發。」幾年後,大兒子經單位正式派遣,以學者身份到國外去學習。他的小女兒結婚,一切儀式從簡,只是雙方的直系親屬在一個普通飯莊吃了一頓飯。
可以說,黃老對子女家人和身邊人乃至對他自己的嚴格要求,令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他似乎有點「絕情」。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像黃老這樣的老一輩革命家以培育良好家風的行動,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家風連著作風,作風連著黨風,黨風影響著整個社會風氣。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傳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優良家風,弘揚真善美,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