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副《畫卷》徐徐鋪開,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文藝表演啟開序幕。
而畫軸所描繪的便是廣西左江流域的花山巖畫!
為何選擇花山巖畫作為奧運會畫卷開篇呢?
在入選的遺產名錄「巖畫」類目中,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是「中國唯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巖畫名目。
花山巖畫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歷經兩千多年為何色彩如今還能如此鮮活?高崖上的圖像是自然形成還是人為創造?這些神秘的遠古圖像究竟在表達些什麼?
花山,壯語稱「芭萊」,意味「有畫之山」。
「芭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平整、垂直、寬大的石壁是天然的畫板。
花山巖畫,就出現在左江及明江兩岸的三角形斷崖面上,其所在地——廣西崇左市,在歷史上屬於南蠻之境,長期遠離傳統中原文化區,。
據統計,此處共有38 個巖畫點,109處巖畫,4050個圖像,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內容最豐富、單體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巖畫。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以「高、險、奇」著稱,從而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花山巖畫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直到大約宋代時,花山巖畫才被外人發現,最早的文字記錄見宋人李石《續博物志》卷八中:二廣深溪谷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畫。船人行,以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
在宋人看來,高峭崖壁上的赭紅色巖畫狀如鬼影;但即便到了現代,當我們實地置身花山巖畫前,依然可以直接感受到那種俯瞰而來的強大氣息,莊重、怪異又神聖。
一、 神 秘 的 蛙 人
雙腿分開成屈蹲,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遠遠望去如同一隻青蛙——這是左江花山巖畫上數量最多的圖像,佔全部圖像的85.5%
而人物形象多採用色塊平塗法,沒有五官、服飾等細節描繪,難以分辨是正面或背面,猶如僅畫了影子,只能分辨為正身或側身。
為何人要cosplay青蛙呢?
因為嶺南廣西,四季炎熱,蛙類繁衍極盛,因其繁殖能力而被神化。這一點對於蒙昧時代的先人而言,希冀通過形式上的模仿,達到與蛙神在精神層面上的溝通。
至今,蛙神崇拜仍是廣西壯族的古老傳統。
二、原 始 崇 拜 的 影 子 :動 物
花山巖畫的動物圖像主要兩類:四足類動物和鳥類,均與原始崇拜有關。
四足類動物,其繪畫方法同人物圖像一樣,皆以色塊平塗法繪成,猶如影子。畫像皆小三角形頭,多數頭上有長身軀,長四肢,雙小耳,粗短頸,有尾巴,或作奔跑狀,或作站立狀,據研究應為犬類。
犬類經過千萬年的馴化,早已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忠實夥伴,在早期文明社會中,狗的數量愈多,該部落的生活愈穩定。
三、 圓 形 的 太 陽 紋 與 銅 鼓 紋
▲廣西銅鼓甲型Ⅴ式44號拓本。引自洪聲:《廣西古代銅鼓研究》,《考古學報》,1974年01期,第50頁.
據研究,圓圈形圖像,可能是表示太陽,與崇拜太陽之俗有關;而內帶芒星的圓形圖像,應是銅鼓,這與實際考古出土的銅鼓高度一致。
多數巖畫上都有各種各樣的圓形圖像,這些單環形或多環形,部分中心還有芒星或外部有吊耳,都似乎作為裝飾,分布在巖面各處,無規律。
四、 兵 器 等 器 物 圖 像
▲上:花山巖畫中的羊角鈕鍾 下:西漢人面紋羊角鈕銅鐘,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左江花山巖畫上還有羊角鈕鍾、扁莖短劍、環首刀等器物圖像,主要為佩掛於人物畫像腰間或持於手中的刀或劍。
樸素的繪畫技巧,寥寥數筆便勾勒出器物的外型,千年前的畫家完全抓住了特點。
▲左:花山巖畫中的扁莖短劍右:廣西出土的花山扁莖短劍
左江花山巖畫圖像皆為赭紅,經過成百上千年的風吹雨淋日曬,至今許多畫像依舊鮮豔如新;而巖石本身就不易著色,效果還如此完善持久,因而各個領域專家都對這神秘的顏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世紀80年代,經多單位合作分析,花山巖畫使用的歷久千年而不掉色的顏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 Fe2O3) , 俗稱鐵紅;通過紅外光譜分析得出,顏料中的粘合劑, 屬於動物蛋白質,即將動物乳汁、血液、皮膠混合調製。
到了90年代,經由新科技手段的分析結果表明, 顏料粘合劑採用的是新鮮植物樹液, 經過漫長的變化, 樹液中的松柏醇轉變成為木質素,由於木質素不溶於水, 使得巖畫能夠保存至今。
那麼這樣有著怪才般的審美、蓬勃的創作力與超越時代的科學意識的藝術家究竟是何方神聖,能夠在如此偏遠的山水之間留下海量曠世巨作?又是為什麼要留下這些獨樹一幟的畫像呢?
駱越先民,文明還是蠻夷?
今天的左江兩畔,山清水秀,壯族同胞安祥的生活在這塊土地,飽衣足食。當先進的輪船穿梭在崖壁兩側。另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是如何畫上去的?
看這峭壁天成,攀爬的話,沒有裂隙和石縫,爬不上去;
從上面吊繩子的話,山崖是向河面傾斜的,因為傾角也靠不近崖壁;
還有一水漲船高之說,難道先民的智慧真能預料到洪水的來臨時間和恰到好處的位置?
再說攀梯搭架,但2000多年前,40多米高的架子如何搭?再加上它的繪製方法、繪畫工具、繪畫風格等等,現已是解不開、猜不透的千古之謎。
經過考古專家的分析,駱越人創作花山巖畫,是通過搭建、攀援、垂藤、浮船等辦法接近巖壁平塗作畫。能夠在垂直高差數百米的峭崖上,繪畫如此多的畫像,對於擁有現代工具的我們來說都是極其浩大的工程,無法想像駱越先民之勇氣。
——勤勞、智慧,是駱越人在古代迸發的人性光輝。
在此區域繁衍生息的駱越先民,有意識地在這江水轉彎處,特地精選這面江傾斜、長約220米,高40餘米,雨淋不著、立面平整的巨幅「黑板」,並耗費百年精力來完成這樣的系統性巨作,顯然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手塗鴉,而是一開始就有著明確的目的:也許是讓觀者心生敬畏,也許是宣揚統治者至高無上的權利,也許是讓巖畫千古流傳...
— END —
撰文 | 採採子
編輯 | 採薇君
設計 | 林carry
圖片 | 來源網絡
版權所有——微信公眾號:採薇CHN
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