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點擊「關注」,定期更新健康知識,讓你少走一些彎路!
踝扭傷在運動中,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
據醫學數據統計,在所有運動損傷中,踝扭傷大約佔了20%-40%。
為此,跑步初學者,或者具有經常跑步計劃的人可能會有這個疑問:
我經常去跑步,為了預防踝扭傷,我需不需要戴著護踝去跑?
今天,我們從這三個謠言的答案,去回答到底要不要戴護踝。
戴護踝能夠避免所有的踝扭傷?戴護踝會影響我們的跑步成績?長期運動戴護踝會讓肌肉力量下降?戴護踝能夠避免所有的踝扭傷?
答案是否定的。
對於有過踝扭傷或者踝關節不穩定的跑友來說,戴護踝確實有利於減少踝扭傷的機率。
一項針對護踝降低女性足球運動員反覆踝扭傷的有效性研究發現,在5年來(1717場練習與650場競技比賽),戴有護踝的女性球員出現多次踝扭傷的頻率為0%,而沒有進行任何治療措施的女性球員出現踝扭傷的頻率為35%。
但這是針對有過踝扭傷的人群,上述研究選擇的女性足球員也都是有過踝扭傷的。
事實上,對於沒有出現過踝扭傷的朋友,護踝的作用是很低的。
一項研究發現,護踝對有過踝扭傷的運動員具有很強的預防作用,但是對於沒有過踝扭傷的運動員作用不存在或者非常低。該研究還推薦,對於有過踝扭傷的運動員,專門的運動康復(本體感覺訓練、平衡訓練)運動結合護踝的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預防踝關節再次扭傷。
本體感覺訓練示例:
動作要點:
第一級別:在平地上單腿站立保持穩定1分鐘;第二級別:閉眼在平地上單腿站立保持穩定1分鐘;第三級別:單腿站立在平衡球上保持穩定1分鐘(如上圖);第四級別:在平衡球上緩慢連續單腿向上抬起腳後跟20次。戴護踝會影響我們的跑步成績?
如果你不選擇那種會限制大量踝關節活動範圍的護踝,那麼通常是不會的。
一項研究發現,儘管護踝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限制踝關節的屈曲運動,但護踝對跑步速度、跳垂直躍高度、敏捷性沒有影響或者只有很小的影響。
也就是說,對於有過踝扭傷的朋友來說,跑步戴護踝未必會對跑步成績造成巨大的影響。
長期運動戴護踝會讓肌肉力量下降?
一般不會。
肌肉力量出現下降與長期不使用肌肉有關。
即便你有在戴著護踝跑步,你的腳踝也是在做屈伸等運動,並沒有長期不使用肌肉不運動。
所以,如果你只是在運動中戴護踝,其他時候並沒有,不會讓肌肉力量變得更加低的。
也有一些研究證據證明,長期戴腳踝對肌肉功能活動方面沒有影響,不會損傷我們腳踝的本體感覺信息輸入。
總結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對戴不戴護踝運動有答案了。
總得來說,護踝對沒有受過踝扭傷的人群作用有限,如果你沒有過踝扭傷,是可以不用戴著護踝去跑步的。
但如果你有過踝扭傷,平時踝關節不穩定,或者進行的是高運動風險運動(如競技足球、籃球比賽),也不需要抗拒護踝,覺得護踝降低跑步成績或影響肌肉力量功能。
另外,最重要的是,避免反覆性踝扭傷最優方法是專門的運動康復(本體感覺訓練、平衡訓練)運動結合護踝。
如果你有從中學到一些新的知識,麻煩關注、點讚、轉發一下吧!
參考文獻:
【1】Dubin, Joshua C., et al. "Lateral and syndesmotic ankle sprain injuries: a nar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hiropractic medicine 10.3 (2011): 204-219.
【2】Sharpe, Sharon R., Joseph Knapik, and Bruce Jones. "Ankle braces effectively reduce recurrence of ankle sprains in female soccer player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32.1 (1997): 21.
【3】Verhagen, E. A. L. M., and K. Bay. "Optimising ankle sprain prevention: a critical review and practical appraisal of the literatur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4.15 (2010): 1082-1088.
【4】Bot, Sandra DM, and Willem Van Mechelen. "The effect of ankle bracing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Sports Medicine 27.3 (1999): 171-178.
【5】Cordova, Mitchell L., et al. "Long-term ankle brace use does not affect peroneus longus muscle latency during sudden inversion in normal subject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35.4 (2000):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