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我們何以成為「網中人」?——讀《交往在雲端:數字時代的...

2021-01-15 中國證券網


  《交往在雲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係》  (美) 南希·K.拜厄姆 著  董晨宇 唐悅哲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

  ⊙林頤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認為文字會破壞口述傳統、落在紙上的都不是真理。後來,隨著印刷術發明,古老的記憶之術失去了用武之地。再後來,電話、電報、廣播、電視等傳播技術的發明,不斷打破人類社交的時空界限。而今,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擁有了電子郵件、行動電話、簡訊、即時通信、網聊、留言板、社交網絡、照片分享、視頻分享、多人在線遊戲等諸多新型交往方式。這個世界更新得實在太快,快到讓我們感到不安。

  難怪《交往在雲端》開篇即言:「在理解數字媒體的性能及其社會影響的道路上,我們正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時期。」該書圍繞數字媒體和數字設備在人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展開,旨在為大家提供一種批判性思考的方式。作者南希·K.拜厄姆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傳播學教授,現任微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參與創立網際網路研究者協會並曾擔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傳播、新媒體和粉絲文化。她認為,不管這些新技術帶來了什麼樣的破壞或者形成了什麼樣的結構鏈條,它們都會深刻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社區、關係和自我。

  今天,我們在微博、臉書、推特或其他的網際網路平臺上發布、轉發一些支持或批評的文章,或者對一些言論進行點讚、截圖,在各種媒體所組建的社交環境中,這些信息沿著網路在人群當中流傳,這個速度比古典時代的廣場演講和抄本傳遞要迅速得多,但本質是一樣的。南希認為:「從遠古時代起,這些傳播技術出現的根本目的就是能讓人們在身體缺席時,仍舊能夠傳遞信息。」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我們對過去的認識更加公正,對今天的理解更加清晰。新技術之所以讓我們感到焦慮,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的本能畏懼,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對待技術的立場,啟動了人們對於信任、聯繫、保護與自我保護的深層需求。

  每天,來自全球各地數以億計的人,在線上同步或異步分享興趣愛好、扮演角色,並在線上結成了群組和「虛擬社區」。作者考察了線上社區的共享性實踐。比如,她認為「潛水者」也是一種珍貴的線上參與模式,可以被理解為傾聽。相比之下,作者更關心的是共享性的空間感、共享性的實踐儀式和社會支持的交換,是如何有助於在數字環境中形成社交感。情感支持、自尊支持、信息支持,具有循環性和自我強化性。深植於我們頭腦的個人經驗、總體文化,或者與大眾媒介的接觸,都可能影響個體對某個議題的感知程度,從而促使個體參與社區建設,並構建自身的網絡形象。

  為此,南希做了「社會臨場感」和「線索濾除」方面的研究。社會臨場感是指「在人際互動和關係中,交流對象的顯著性程度,以及主觀感知的親密性和直接性。」在網際網路中,因為社會身份線索隱晦,交流者的性別、種族、地位、外貌和其他公共身份特徵都無法一眼就能辨識,匿名程度相對較高。去個人化的環境、中介化和匿名性都會導致社會權力的再分配和情感表達方式的多樣化。人們在媒體上交流的方式塑造了媒體本身,也重塑了個體自身。

  作者認為,人們在網上建立關係時,身份是最被關注的問題。沒人敢說他的網上形象和現實中的角色完全一致,我們的個性化自我與我們的社會化自我之間多少會存在一些差異。我們在網絡情境中向他人呈現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暗示或引導他人對自己形成的印象,以及維持這種印象時,都會與現實層面進行分割、修飾和表演。正如作者所說,當人們建構線上信息時,他們需要依靠想像的受眾,即「內心對交流對象的概念化」。由於想像的自我和實際自我、想像的受眾和實際受眾之間往往存在差距,有時候就會造成坍塌。

  這個問題也涉及隱私,我們很難估計自己在多大範圍內進行了自我暴露。作者從網名、自拍、頭像、言論、好友列表等角度剖析了身份信號線索對網絡用戶人格特質的呈現。在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關心網友的社會身份,線上社交大多始於共同的興趣或經歷,以及對方吸引我們的品質。一種可能的隱匿、發現、虛假現實、再發現的無限循環,決定了網友的交往親密度和關係發展。數字媒體似乎把自我和身體截然分開,造就了一種僅僅存在於展示中的無實體身份,但是自我和身體歸根結底仍然是一致的。交流過程的信息不對稱性允許我們營造自我但並非偽造自我。

  所有的媒介文化發展都在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人類的交流中,人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缺席。電話延伸了我們的耳朵,照相機延伸了我們的眼睛,而網際網路呢?在它的世界中,一切信息的源頭仿佛都深藏不露,然而又脆弱不堪,隨時可以風化在所有看客的窺視與唾沫裡。南希對於網上自我的呈現方式的重點論述,表明了她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作者的很多看法都極有見地。比如,在有關網絡社交與地理空間、文化空間相聯繫的討論中,作者指出了社交媒體影響公眾對社會與政治議題關注的效果。的確,從前我們只能通過報紙或者電視了解時事。而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和朋友圈,一次又一次的自發篩選與推送信息,很多人已經漸漸習慣於用社交媒體的交流去了解動態、觀察事件、組織議程,並且影響輿論導向。

  在這個春天,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我們隔著口罩、隔著網絡,在儘量避免面對面接觸的極端條件下,我們如何傳遞溫暖的情感,觸達彼此的心靈呢?在根本上,網絡社交可能是現實社交的萌芽,現實社交也可能是網絡社交的延伸,我們在「雲端」伸出手指的每一個瞬間,都在重塑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也在重塑我們的社會環境,線上線下相互依存,也相互改變。

相關焦點

  • 數字時代,我們何以成為「網中人」?
    —— 讀《交往在雲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係》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認為文字會破壞口述傳統、落在紙上的都不是真理。後來,隨著印刷術發明,古老的記憶之術失去了用武之地。再後來,電話、電報、廣播、電視等傳播技術的發明,不斷打破人類社交的時空界限。
  • 周鴻禕:數字孿生時代的挑戰更加艱巨
    順應變化,ISC 2020也率先突破,打造了一場「永不閉幕」的雲端大會。實際上,自8月5日ISC大會正式拉開帷幕,對外界已經清晰顯露出了三大進化特點:從形式上,永不閉;從主題上,進入數字孿生時代的新安全;從360的戰略上看,在新認知成熟的基礎上,已經著手推進新一代網絡安全能力框架在企業、行業、城市的穩健落地。
  • 彭波| 論數字領導力:數字科技時代的國家治理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數字領導力已經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構成要件和值得深入探討的學術議題。01數字科技時代的治理變革與挑戰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以「連接」為核心功能的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最大的「賦能」主體。
  • 範周:數字時代藝術發展的十大趨勢
    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再到數字時代,藝術形態經歷了從傳統藝術到大眾藝術再到數字藝術的更迭,當今,數位技術正全方位影響著藝術管理的發展趨勢,包括協同化人機合作管理模式、智能交互式藝術傳播、大數據創新藝術管理手段,以及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新人才培養等方面。11月22日,範周教授在大連藝術學院發表名為「數字時代藝術管理的新趨勢」主旨演講,現將發言內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 人工智慧時代的價值危機、資本應對與數字勞動反抗
    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各種算法等數字機器大行其道,使得資本對蘊藏於大眾社會交往中的「活知識」的應用成為現實。(22)誠然,UBI依然根植於貨幣與抽象勞動編織的價值之網中,因而其反抗資本的實踐功效有限。(23)但在其「炸毀」資本主義所有制基礎的物質條件還遠不具備,「機器問題」又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再一次向我們撲來時,至少在有組織的勞動反抗還未到來之際,普羅眾生自身的勞動力再生產能夠得以維持,也使得基於共有的網絡協同生產等「共產主義因素」不至於在仍處強勢的資本剝奪性積累中湮滅。
  • 扶一把,幫老人登上數字時代的「電梯」
    數字時代,幾乎所有的生活服務都轉向了屏幕、按鍵和作業系統,從面對面的交流、實打實的接觸,轉化為對話框、輸入法,變得「看不見摸不著」,對於老年人群體而言,這種變化就像高速運行的電梯一樣,令人「望洋興嘆」。一些老人選擇了功能簡單的「老人機」,某種程度上,這是對融入數字時代的放棄——很無奈。但是,數字經濟對現實生活的滲透與融合已經越來越徹底,不是想躲就能躲得了的。
  • 賽璐璐時代和數字時代不同,動畫人在一部作品中的份量如何變化
    數字時代其實就有明顯的進步了,比如說《火影忍者博人傳》,就已經是全部採用而來數字製作,但是呈現出來的效果其實還是通過導演和監督去把握和掌控的。數字時代其實更在乎人的作用。賽璐璐時代和數字時代不同,動畫人在一部作品中的份量如何變化?
  • 中馬青年以「數據新時代 攜手創未來」為主題舉行雲端對話
    「數據新時代 攜手創未來」為主題舉行雲端對話 。  中馬雙方,通過雲端對話,就大數據在物流的運用、電商助力脫貧攻堅、大數據領域青年創業人員的成就和經驗等進行了交流和分享。中馬青年以「數據新時代 攜手創未來」為主題舉行雲端對話 。貴州省外事辦供圖  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會會長拿督馬吉德說,數字轉型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發展議程的中心環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更是如此。
  • 數字時代的到來將會有哪些意義
    數字時代過後,下一個時代是什麼,現在還不得而知。根據歷史經驗,人類很難精確地預測未來,也很難準確地預測具體的時間,在過去4個大時代的轉變中,所有前一個時代的人都無法預測後一個時代是什麼,何時會到來。二、數字時代,將發生什麼?不知道數字時代究竟要花多少年。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數字時代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數字產業必須逐步數位化,數字產業(如網絡技術等)本身就是一個大產業,這個產業當然是要先去發展的。
  • 2019中國數字閱讀大會:數字時代 被改變的生活和生意
    「我們當然知道吳曉波老師沒有時間去把它一段一段錄下來,但是人工智慧可以。」馬嘯說,知名的主播、演員的聲音都復刻下來,讓它變成永久的財富,「它可以永久地為我們去播報,即使本人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依然可以去繼續他的工作,這一點我覺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相信未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聲音留給這個世界。」
  • 對話心理學家伊萊恩·卡斯凱特:數字時代的死亡、遺產與不朽
    伊萊恩: 毫無疑問,很多人使用社交媒體帳戶來哀悼和紀念逝者。這不僅在逝者剛剛去世時對他們來說很重要,通常在死者去世多年後,人們還會繼續這樣做。然而,由於這些紀念活動是由社交媒體平臺集中舉辦和控制的,如果檔案突然消失或發生意外變化,對人們來說是很麻煩的事情。在數字時代,哀悼活動中許多更棘手的問題都與數據的訪問和控制有關。
  • 在數字時代 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身份的人?
    導  讀別以為這是一個誘餌式標題,這篇文章是一篇乾貨文章,因此取這個標題是有深層次的技術原因的。本標題的句式是一個疑問句,仔細看,其實包含2個問題:1. 在數字時代如何成為一個有身份的人?本文將會進行介紹相關技術以及基於這些技術構建的Web3時代的數字身份技術:分布式數字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身份發展的歷程(如果想直接看技術原理的,跳到第二部分開始)。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那個圖像被映在感光膠片上留存和傳播的時代似乎已經遠去,成為一代人記憶的褪色點。在數字時代襲來的陰影下,膠片留下了什麼?那些還拿著膠片的人,又給膠片留下了什麼? 對湯忠義來說,標記2019年12月15日有三種辦法:「二零年代」半個月倒計時;北京入冬之後第二場雪;北野武導演回顧展放映的最後一天。
  • 數字時代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展望
    (二)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我國人均GDP已經邁過1萬美元並繼續向高收入國家攀升,從國際經驗看體育產業將持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從我國國情和數位技術發展態勢看,我們不僅會呈現出與先行者相同的趨勢,而且有可能比先行國家表現更好。
  • AI驅動,多形態「數字人」如何推動數字時代變革?
    「虛擬數字人」的歷史淵源虛擬數字人,是存在於數字世界的「人」,通過動作捕捉、三維建模、語音合成等技術高度還原真實人類,再藉助AR/MR/VR等終端呈現出來的立體「人」。我們在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看到的各種外星人,都是數字人技術的應用成果。
  • 深圳全面步入數位電視時代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馬璇)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按規劃關停地面模擬電視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廣東省省市縣地面模擬電視節目信號停播方案》安排,8月3日,深圳市廣播電視傳輸中心關停無線模擬電視信號,標誌著深圳全面步入數位電視時代。
  • 數位技術時代的電影生態
    相比電影依靠膠片和電影院來完成放映,電視實現了聲音和影像的遠距離即時傳輸,使得人類真正進入大眾影像的時代,電視的模擬影像成為家庭客廳的日常景觀。在此背景下,很多人認為電影會死亡、電影院將走向衰落。就像義大利電影《天堂電影院》(1988年)中所呈現的:電影院不僅是小鎮居民歡歌笑語的空間,也是人們社交、聚會的公共空間,隨著電視的興起,電影院開始走向沒落。
  • 數字時代的「網上遺產」如何繼承?英國心理學家伊萊恩·卡斯凱特如...
    網際網路時代,關於去世的人們在網絡上留下的「遺產」,尤其是有關微信、支付寶帳號涉及個人財產繼承的法律問題,討論和案例都不少,而有關逝者親友們如何面對所愛之人留下的那些「數字足跡」的心理狀態與紀念方式等,似乎較少涉及。
  • 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展覽
    9月26日上午,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系列活動之一的「亞洲數字藝術展」於華熙·五棵松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由中共北京市海澱區委宣傳部、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支持,北京市海澱區融壹數字文化發展中心發起並主辦,北京成美科創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時代美術館承辦。
  • 數字時代是什麼讓我們成了為數據工作的打工人,並且終將無工可打
    但是,另一方面,人類又是很不幸的,因為如今身處數據時代,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沒意識到自己正在有形的、無形的、直接的、間接的在為數據和人工智慧機器打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其實就是機器的奴隸。更可怕的是,我們在為機器工作的同時,機器也正在隨時準備著替換我們,終有一天,我們會面臨無工可打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