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在雲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係》 (美) 南希·K.拜厄姆 著 董晨宇 唐悅哲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
⊙林頤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認為文字會破壞口述傳統、落在紙上的都不是真理。後來,隨著印刷術發明,古老的記憶之術失去了用武之地。再後來,電話、電報、廣播、電視等傳播技術的發明,不斷打破人類社交的時空界限。而今,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擁有了電子郵件、行動電話、簡訊、即時通信、網聊、留言板、社交網絡、照片分享、視頻分享、多人在線遊戲等諸多新型交往方式。這個世界更新得實在太快,快到讓我們感到不安。
難怪《交往在雲端》開篇即言:「在理解數字媒體的性能及其社會影響的道路上,我們正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時期。」該書圍繞數字媒體和數字設備在人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展開,旨在為大家提供一種批判性思考的方式。作者南希·K.拜厄姆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傳播學教授,現任微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參與創立網際網路研究者協會並曾擔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傳播、新媒體和粉絲文化。她認為,不管這些新技術帶來了什麼樣的破壞或者形成了什麼樣的結構鏈條,它們都會深刻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社區、關係和自我。
今天,我們在微博、臉書、推特或其他的網際網路平臺上發布、轉發一些支持或批評的文章,或者對一些言論進行點讚、截圖,在各種媒體所組建的社交環境中,這些信息沿著網路在人群當中流傳,這個速度比古典時代的廣場演講和抄本傳遞要迅速得多,但本質是一樣的。南希認為:「從遠古時代起,這些傳播技術出現的根本目的就是能讓人們在身體缺席時,仍舊能夠傳遞信息。」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我們對過去的認識更加公正,對今天的理解更加清晰。新技術之所以讓我們感到焦慮,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的本能畏懼,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對待技術的立場,啟動了人們對於信任、聯繫、保護與自我保護的深層需求。
每天,來自全球各地數以億計的人,在線上同步或異步分享興趣愛好、扮演角色,並在線上結成了群組和「虛擬社區」。作者考察了線上社區的共享性實踐。比如,她認為「潛水者」也是一種珍貴的線上參與模式,可以被理解為傾聽。相比之下,作者更關心的是共享性的空間感、共享性的實踐儀式和社會支持的交換,是如何有助於在數字環境中形成社交感。情感支持、自尊支持、信息支持,具有循環性和自我強化性。深植於我們頭腦的個人經驗、總體文化,或者與大眾媒介的接觸,都可能影響個體對某個議題的感知程度,從而促使個體參與社區建設,並構建自身的網絡形象。
為此,南希做了「社會臨場感」和「線索濾除」方面的研究。社會臨場感是指「在人際互動和關係中,交流對象的顯著性程度,以及主觀感知的親密性和直接性。」在網際網路中,因為社會身份線索隱晦,交流者的性別、種族、地位、外貌和其他公共身份特徵都無法一眼就能辨識,匿名程度相對較高。去個人化的環境、中介化和匿名性都會導致社會權力的再分配和情感表達方式的多樣化。人們在媒體上交流的方式塑造了媒體本身,也重塑了個體自身。
作者認為,人們在網上建立關係時,身份是最被關注的問題。沒人敢說他的網上形象和現實中的角色完全一致,我們的個性化自我與我們的社會化自我之間多少會存在一些差異。我們在網絡情境中向他人呈現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暗示或引導他人對自己形成的印象,以及維持這種印象時,都會與現實層面進行分割、修飾和表演。正如作者所說,當人們建構線上信息時,他們需要依靠想像的受眾,即「內心對交流對象的概念化」。由於想像的自我和實際自我、想像的受眾和實際受眾之間往往存在差距,有時候就會造成坍塌。
這個問題也涉及隱私,我們很難估計自己在多大範圍內進行了自我暴露。作者從網名、自拍、頭像、言論、好友列表等角度剖析了身份信號線索對網絡用戶人格特質的呈現。在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關心網友的社會身份,線上社交大多始於共同的興趣或經歷,以及對方吸引我們的品質。一種可能的隱匿、發現、虛假現實、再發現的無限循環,決定了網友的交往親密度和關係發展。數字媒體似乎把自我和身體截然分開,造就了一種僅僅存在於展示中的無實體身份,但是自我和身體歸根結底仍然是一致的。交流過程的信息不對稱性允許我們營造自我但並非偽造自我。
所有的媒介文化發展都在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人類的交流中,人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缺席。電話延伸了我們的耳朵,照相機延伸了我們的眼睛,而網際網路呢?在它的世界中,一切信息的源頭仿佛都深藏不露,然而又脆弱不堪,隨時可以風化在所有看客的窺視與唾沫裡。南希對於網上自我的呈現方式的重點論述,表明了她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作者的很多看法都極有見地。比如,在有關網絡社交與地理空間、文化空間相聯繫的討論中,作者指出了社交媒體影響公眾對社會與政治議題關注的效果。的確,從前我們只能通過報紙或者電視了解時事。而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和朋友圈,一次又一次的自發篩選與推送信息,很多人已經漸漸習慣於用社交媒體的交流去了解動態、觀察事件、組織議程,並且影響輿論導向。
在這個春天,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我們隔著口罩、隔著網絡,在儘量避免面對面接觸的極端條件下,我們如何傳遞溫暖的情感,觸達彼此的心靈呢?在根本上,網絡社交可能是現實社交的萌芽,現實社交也可能是網絡社交的延伸,我們在「雲端」伸出手指的每一個瞬間,都在重塑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也在重塑我們的社會環境,線上線下相互依存,也相互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