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百鳥朝鳳》改編自作家肖江虹的同名中篇小說,是吳天明導演最後的絕唱。影片講述了老一輩嗩吶藝術家焦三爺與其徒弟兩代人對於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映射了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不斷沒落的窘境。本文將結合電影中的意象表達,從現實主義角度出發,分析該片對於民俗傳承的思考。
1
現實主義的題材選擇
吳天明導演將目光投向了農村,用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和溫潤淳樸的人物形象,向觀眾展示了八十年代中國農村的真實景象,也帶領觀眾走進了以焦三爺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們的生活。
影片中充滿了濃烈的鄉土中國元素,如:罈子酒、嗩吶等。影片前半段的敘事氛圍相對輕鬆,而後半段比較沉重,特別是在西洋樂器出現後,遊家班面臨解散、焦三爺去世。這些現實主義的表達,無不在警示著當今社會,希望人們把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深深紮根在我們的土地上,根要是斷了,那這個民族也完了。正如焦三爺說的:「這些嗩吶都是我從我師傅那傳來的,走遍這秦川也不會再有,是獨一無二的。」
影片整體的敘事節奏比較緩慢,沒有大部分商業片的緊張刺激,如一壇老酒,年陳但愈發有味。就像焦三爺這個人物一樣,不急不躁,也為現在浮躁的社會帶來一絲寧靜。天鳴學藝七年才功成,這也是電影想要表達的另外一層意思——慢。在當今社會,人們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卻很難靜下來做一件事。導演也是藉此來提醒人們慢下來,就像影片中的情感一樣也是慢慢流露出來的,但卻比爆發式的情感宣洩更令人記憶深刻,感同身受。
2
匠人精神的骨與魂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朝:朝見;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百鳥朝鳳:舊時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後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這是嗩吶曲裡的最高禮讚。在師娘的話中:「一般人過世,也就請個四臺,八臺一是難吹,二是價錢也高,一般人家請不起。」而百鳥朝鳳並非開價高才能吹,還得看德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從遊本盛與大莊叔的對話中可以得知,《百鳥朝鳳》幾乎十年間才能在無雙鎮聽到一次,它作為一首有市無價的珍品,一直保存在人們心中。
這首《百鳥朝鳳》也代表著焦三爺作為一名老藝術家的風骨。在給查村長出臺時,村長兒子花重金請求焦三爺給他父親吹奏一曲《百鳥朝鳳》,卻被焦三爺拒絕了。焦三爺說:「查家人當村長後,別家就被擠走了,德行不行。」而在給火莊主出臺時,焦三爺咳著血也要吹奏《百鳥朝鳳》,堅持不住也要天鳴吹完。這裡不僅僅是焦三爺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尊敬,也表現出他對嗩吶這門手藝的虔誠,嗩吶是他的全部,《百鳥朝鳳》是他一生的堅守。焦三爺臨終前,天鳴哭著要給他吹《百鳥朝鳳》,他卻說著使不得。在焦三爺眼中,嗩吶差點在他手上斷了根,他配不上這一曲《百鳥朝鳳》。每一次吹奏《百鳥朝鳳》不僅僅是對死者的尊敬和讚揚,也是嗩吶匠的一種榮耀。焦三爺在這已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代表著老一輩藝術家對於傳統民俗的堅守,對傳統技藝的痴迷。這首《百鳥朝鳳》也不再是一首單純的曲子,而是焦三爺的底線,一名老一輩藝術家的底線。
3
貫穿全片的意象表達
顯性的「象」是指在影片中可見的,直觀的影像元素,使受眾在觀看影片時可以直接觀看到基本的視覺元素。電影中的「意」是以「象」為載體,而「象」只有被賦予了一定的符號價值之後,才能成為有表意價值的意象。電影中的意象美學以聲畫為載體,導演在運用這些顯性的「象」時必須要考慮讓它們在影片的敘事中如何體現 [1]。本片中最明顯的意象符號就是嗩吶。嗩吶分悲調和喜調,喜調輕快歡樂,吹奏時激昂嘹亮、和諧悅耳;悲調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間,嗩吶有著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舉辦婚喪壽慶、喬遷新居、逢年過節時都要請幾個嗩吶匠來慶賀熱鬧。嗩吶的多變性也象徵著天鳴和焦三爺的命運,他們兩個人的命運就像嗩吶一樣,悲喜交加,彼此交織。
還在學藝時,師傅就告誡過天鳴:「無論何時,嗩吶都不能離手。」後來大火,天鳴因救藍玉的嗩吶導致自己的嗩吶被燒毀,師傅大發雷霆,但在知道真相後卻沒再多言,這也是焦三爺把焦家班交給天鳴的原因之一。嗩吶在這時已不再是單純的器件,它象徵著藝術家們的信仰,對老一輩的藝術家們來說重於他們的一切,所以焦三爺把家裡的牛賣了換錢也要讓天鳴堅持下去。在焦三爺身患重病、遊家班面臨解散之際,縣文化局局長找到遊天鳴,希望他上臺吹奏嗩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焦三爺激動地說:「答應他,答應他。」還有人記得嗩吶,這讓焦三爺看到了希望,嗩吶還能繼續傳承下去,意味著傳統民俗文化也能傳承下去。
4
結語
吳天明導演通過《百鳥朝鳳》,將傳統藝術被現代文化衝擊的窘境展現出來,引發了人們對於新舊文化相互衝擊的思考。在警醒人們對於傳統藝術傳承的同時,也展現出了老一輩藝術家們對於藝術的極致追求和超越生命的摯愛。希望能有更多像《百鳥朝鳳》一樣的電影,聚焦於傳統藝術上,讓人們領略傳統藝術的魅力,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