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的街道、整齊排列的新房子、沿街開著的牧家樂、院內搭好了蒙古包……這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附近的道圖嘎查牧民新村,旅遊旺季時,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
大漠有通途
庫布其,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奔騰不息的黃河似弓,橫亙東西、綿延360多公裡的沙漠如弦,總面積141萬公頃,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十多年前這裡被稱為「生命禁區」。
「我兒子19歲了,考上了內蒙古大學,學習計算機專業!」今年42歲的孟克達來自豪地說,他家裡有5口人,現在居住在杭錦旗道圖嘎查牧民新村。屋內擺放著的新式沙發、大屏幕電視、電冰箱等,顯示著他生活的富足。
十多年前,這樣的幸福生活是村民們不敢想像的。孟克達來一家祖祖輩輩生活在庫布其沙漠裡,靠養羊、養牛、養駱駝為生,收入微薄。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飽經風沙侵害,尤其是世代居住在沙漠腹地的農牧民們,居住環境更是惡劣。「過去蓋房子,得靠駱駝把磚頭從10多公裡外的沙漠,一塊塊地駝進來,十幾天才能拉完,太難了。」回憶起過去的苦日子,孟克達來感慨地說。
大漠阻隔,人員和物資進出困難,交通成為制約庫布其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瓶頸。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億利集團自籌資金12.8億元人民幣,先後修築了5條、長達343公裡的沙漠公路,並架設了一座黃河大橋。政府在沙漠邊緣修築沿黃一級高速公路191公裡。庫布其沙漠已經構建了內聯外通的公路網,促進沙區生產力顯著提高,農牧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部分農牧民還購買了小轎車,而公路的建成也大大方便了兒童上學和農牧民看病。
生態搬遷 人退沙退
「沙上房頂住不成,十年種田九年空。家家戶戶逃外村,黃沙漫漫無人蹤。」老百姓的這句順口溜,體現了庫布齊沙漠生存環境的惡劣。
2006年,當地企業在政府支持下,出資2200萬元,投資建設了佔地面積500畝的道圖嘎查牧民新村,並配套完善了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將分散在沙漠腹地的兩個自然村36戶牧民搬遷至此。自此,村民結束了沒水沒電的遊牧生活,住進了嚮往的新居。
「一開始,我們不願意移民,害怕沒了產業,牧場也丟了。」因為祖祖輩輩生活在沙漠,對外面的世界很陌生,孟克達來起初對生態移民抱有疑慮。但在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孟克達來置換了原來100平米的磚房,不僅住進了106平米的新房子,還額外獲得了政府的置換補貼。原來居住的地方實行禁牧,在使沙漠脆弱生態環境得到恢復的同時,也為搬遷到新村的農牧民開啟了新生活。
搬遷只是方式,脫貧才是目的。移居到新村的農牧民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方式,通過轉租沙漠、入股企業、大力發展沙漠旅遊服務業,進行生態修復和集約化種養殖,逐漸擺脫了貧困,發了家,致了富,踏入了小康生活。孟克達來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發展生態旅遊 牧民多元創收
便捷的交通和沙漠綠洲的出現使沙漠旅遊迅速發展起來,曾經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變成中國生態旅遊的熱土。隨著七星湖旅遊區的建設和發展,遊客日漸增多。
「以前在沙漠裡,我們主要是放牧、種植甘草,收入很低。但現在不一樣了,腰包慢慢鼓了起來。」搬到道圖嘎查牧民新村後,孟克達發現新商機,他率先開起了「大漠人家」飯店,買上了越野車,與人合夥搞起了沙漠衝浪、沙漠滑沙等旅遊項目,生意做得風風火火。「今年受疫情影響,收入不樂觀,但以往每年能有20多萬元人民幣的收入。」孟克達來說,待疫情全部結束後,將在沙漠旅遊上開發更多的項目。
而他僅僅是庫布其精準治沙扶貧戰略下,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很多生活在沙漠腹地的牧民也搬進了道圖嘎查牧民新村,從事起其他職業。有的當起了產業股東,將閒置的「荒沙閒地」轉租給企業或入股企業,參與到沙漠治理和改造中,取得固定收入;有的當起了種植工人,組建民工聯隊跟隨企業種樹、種草和中藥材;有的開起了牧家樂,發展民宿或牧馬、拉駱駝等;有的當起了新型牧民,立足七星湖景區成立養殖合作社,為景區及遊客提供優質肉、蛋、奶等;有的則當起了產業工人,進入企業參與到沙漠項目。「很多去外地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從事旅遊、接待等工作,家裡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孟克達來充滿信心地說。
從因沙致貧到因沙致富,道圖噶查的發展離不開「生態」二字。2016年,杭錦旗實現了「人脫貧、旗摘帽」的目標,成功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和自治區級貧困縣的帽子。
「如果兒子願意,畢業後可以回家發展,沙漠也是他實現人生理想的舞臺!」孟克達來談及未來,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