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變遷記:孟克達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27 今日中國

  寬敞的街道、整齊排列的新房子、沿街開著的牧家樂、院內搭好了蒙古包……這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附近的道圖嘎查牧民新村,旅遊旺季時,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

  大漠有通途

  庫布其,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奔騰不息的黃河似弓,橫亙東西、綿延360多公裡的沙漠如弦,總面積141萬公頃,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十多年前這裡被稱為「生命禁區」。

  「我兒子19歲了,考上了內蒙古大學,學習計算機專業!」今年42歲的孟克達來自豪地說,他家裡有5口人,現在居住在杭錦旗道圖嘎查牧民新村。屋內擺放著的新式沙發、大屏幕電視、電冰箱等,顯示著他生活的富足。

  十多年前,這樣的幸福生活是村民們不敢想像的。孟克達來一家祖祖輩輩生活在庫布其沙漠裡,靠養羊、養牛、養駱駝為生,收入微薄。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飽經風沙侵害,尤其是世代居住在沙漠腹地的農牧民們,居住環境更是惡劣。「過去蓋房子,得靠駱駝把磚頭從10多公裡外的沙漠,一塊塊地駝進來,十幾天才能拉完,太難了。」回憶起過去的苦日子,孟克達來感慨地說。

  大漠阻隔,人員和物資進出困難,交通成為制約庫布其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瓶頸。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億利集團自籌資金12.8億元人民幣,先後修築了5條、長達343公裡的沙漠公路,並架設了一座黃河大橋。政府在沙漠邊緣修築沿黃一級高速公路191公裡。庫布其沙漠已經構建了內聯外通的公路網,促進沙區生產力顯著提高,農牧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部分農牧民還購買了小轎車,而公路的建成也大大方便了兒童上學和農牧民看病。

  生態搬遷 人退沙退

  「沙上房頂住不成,十年種田九年空。家家戶戶逃外村,黃沙漫漫無人蹤。」老百姓的這句順口溜,體現了庫布齊沙漠生存環境的惡劣。

  2006年,當地企業在政府支持下,出資2200萬元,投資建設了佔地面積500畝的道圖嘎查牧民新村,並配套完善了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將分散在沙漠腹地的兩個自然村36戶牧民搬遷至此。自此,村民結束了沒水沒電的遊牧生活,住進了嚮往的新居。

  「一開始,我們不願意移民,害怕沒了產業,牧場也丟了。」因為祖祖輩輩生活在沙漠,對外面的世界很陌生,孟克達來起初對生態移民抱有疑慮。但在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孟克達來置換了原來100平米的磚房,不僅住進了106平米的新房子,還額外獲得了政府的置換補貼。原來居住的地方實行禁牧,在使沙漠脆弱生態環境得到恢復的同時,也為搬遷到新村的農牧民開啟了新生活。

  搬遷只是方式,脫貧才是目的。移居到新村的農牧民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方式,通過轉租沙漠、入股企業、大力發展沙漠旅遊服務業,進行生態修復和集約化種養殖,逐漸擺脫了貧困,發了家,致了富,踏入了小康生活。孟克達來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發展生態旅遊 牧民多元創收

  便捷的交通和沙漠綠洲的出現使沙漠旅遊迅速發展起來,曾經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變成中國生態旅遊的熱土。隨著七星湖旅遊區的建設和發展,遊客日漸增多。

  「以前在沙漠裡,我們主要是放牧、種植甘草,收入很低。但現在不一樣了,腰包慢慢鼓了起來。」搬到道圖嘎查牧民新村後,孟克達發現新商機,他率先開起了「大漠人家」飯店,買上了越野車,與人合夥搞起了沙漠衝浪、沙漠滑沙等旅遊項目,生意做得風風火火。「今年受疫情影響,收入不樂觀,但以往每年能有20多萬元人民幣的收入。」孟克達來說,待疫情全部結束後,將在沙漠旅遊上開發更多的項目。

  而他僅僅是庫布其精準治沙扶貧戰略下,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很多生活在沙漠腹地的牧民也搬進了道圖嘎查牧民新村,從事起其他職業。有的當起了產業股東,將閒置的「荒沙閒地」轉租給企業或入股企業,參與到沙漠治理和改造中,取得固定收入;有的當起了種植工人,組建民工聯隊跟隨企業種樹、種草和中藥材;有的開起了牧家樂,發展民宿或牧馬、拉駱駝等;有的當起了新型牧民,立足七星湖景區成立養殖合作社,為景區及遊客提供優質肉、蛋、奶等;有的則當起了產業工人,進入企業參與到沙漠項目。「很多去外地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從事旅遊、接待等工作,家裡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孟克達來充滿信心地說。

  從因沙致貧到因沙致富,道圖噶查的發展離不開「生態」二字。2016年,杭錦旗實現了「人脫貧、旗摘帽」的目標,成功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和自治區級貧困縣的帽子。

  「如果兒子願意,畢業後可以回家發展,沙漠也是他實現人生理想的舞臺!」孟克達來談及未來,充滿信心地說。

相關焦點

  • 草原牧民的現代生活:五畜齊全 人丁興旺
    草原牧民的現代生活:五畜齊全 人丁興旺 2020-08-06 20:53:27 參與互動   【幸福花開新邊疆】草原牧民的現代生活
  • ...牧民幸福生活——關於察右後旗烏蘭哈達蘇木阿達日嘎嘎查的調研…
    近年來,火山草原旅遊資源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光,來火山草原旅遊的客人每年達30—50萬人次。 阿達日嘎嘎查(村)位於烏蘭哈達火山草原腳下,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嘎查面積110平方公裡,轄8個浩特,耕地2980畝、林地21049畝。在冊人口245戶567人,常住84戶216人。黨員33人,「兩委」班子成員7人。
  • 「我的心愛在天邊」,牧民達西的非現代生活
    生娃是為了放羊……讀過一些書,江湖人稱矮大緊的同學曾寫過一首歌: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布裡亞特蒙古族人達西斯仁,在本科畢業後回到了自家牧場,成為一名有自己想法的牧民。近一年來,他用快手(快手號:Mumindaxi)記錄和分享著自己的幸福日常和部落文化……這,就是生活,真實而自然,豐富而多彩。
  • 新疆北塔山牧場:公路通到羊圈旁 牧民生活比蜜甜
    「以前牧民賣牛羊,要趕著牲畜走四五公裡的山路才能裝車,現在柏油路不僅通到了連隊還通到養殖區的羊圈旁,汽車一來就拉走了。」2020年12月7日,正在山坡上放羊的安尼瓦爾·哈特蘭說起交通給牧場帶來的變化,高興的眉飛色舞。
  • 【脫貧親歷】牧民桑登變廢為寶 點「糞」成金
    變廢為寶 點「糞」成金——壤塘縣尕多鄉熱布卡村牧民桑登創業小記八月的草原正是水草豐茂之季,在距離縣城30公裡的壤塘縣尕多鄉邢木達草原上,牧民們將當天收集起來的牛糞運送到鄰鎮遊牧人有機燃料有限責任公司牧民出身的公司負責人桑登對未來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託布裡哈提村幸福生活踏歌來
    (圖:博州零距離)  博樂市阿熱勒託海牧場託布裡哈提村是2013年集中搬遷的牧民定居點,全村300餘戶村民中98%是哈薩克族牧民。2017年,博州稅務局「訪惠聚」工作隊進駐以來,入農戶、察實情、出點子,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投身在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火熱實踐中。
  • 中方牧民遭遇圍困,邊境出現大批無人機,驅逐越境的印方牧民
    中方牧民遭遇圍困,邊境出現大批無人機,驅逐越境的印方牧民印度在邊境地區沒有佔到便宜,為了滿足心理平衡,他們則是將目光轉移到低海拔的牧場這裡。從俄方媒體報導中得知,印度開始對邊境牧民入手,以「保障邊民放牧」為藉口,將在邊境附近活動的牧民控制。
  • 阿魯科爾沁千餘戶牧民轉場
    6月1日起,中國規模較大、保留完好的原生態草原遊牧區——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1000餘戶牧民開啟夏季轉場之旅,經過數天跋涉,「先頭部隊」陸續抵達目的地。轉場途中,近30萬頭(只)牛羊和牧民們的卡車、勒勒車隊在一碧萬裡的大草原上迤邐行進、聲勢浩大,為這場延續了千百年的「史詩般遷徙」續寫新的篇章。
  • 藏牧民向巴的婚禮(1)
    新華社照片,紅原(四川),2020年11月21日藏牧民向巴的婚禮11月20日,在紅原縣阿木鄉卡口村,親朋好友和村民獻上哈達祝福新人。11月20日是四川省紅原縣23歲的藏牧民向巴結婚的日子,他把50公裡外紅原縣麥窪鄉麥窪二村的新娘向秋措迎娶到阿木鄉卡口村的家中,親朋好友和全村男女老少前來獻上祝福。向巴是記者持續跟蹤記錄的一個普通藏牧民,夏天在遠牧點的牧場照看犛牛,冬天轉場回到阿木鄉卡口村的牧民定居點。
  • 「這是我們牧民的一點心意」
    ……2月4日,一條「牧民將駱駝奶變現,然後將現金捐獻支援防疫」的倡議,在新疆昌吉市廟爾溝鄉和諧一村、和諧二村牧民的微信群引發熱議。「喝水不能忘了山泉,吃肉不能忘了草原。」黨的好政策讓牧民過上了好日子,現在全國正在抗擊疫情,我們人人都要出份力。」這條微信是由和諧二村牧民斯亞孜發出的,這些天他一直關注著疫情,「總想著要做點什麼」。
  • 念好「牛」字經 寫活「羊」文章 鄂託克旗牧民趕著牛羊奔小康
    見到道日娜時,她正和兒子一起準備她家100來頭牛的「下午茶」。雖然歲月在這位51歲牧民的臉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但提起現在的美好生活,燦爛的笑容依然像花兒一樣美麗。   1989年,20歲的道日娜在蘇木供銷社做了一名代銷員(臨時工),沒兩年就下崗了,之後她開過飯館、到蒙古國幹過貿易,折騰了10來年倒也有了一些積蓄。   2002年,嘎查一戶牧民要轉讓草場承包權,早已厭倦漂泊的道日娜傾其所有買下了這塊草場回到了草原。
  • 「海上漂來的部落」變遷 映照歸僑安居路
    中新社廣西北海8月21日電 題:「海上漂來的部落」變遷 映照歸僑安居路中新社記者 馬秀秀「在這裡生活感覺怎樣?」當記者拋出這一問題,家住廣西北海市銀海區僑港鎮的幾位越南歸僑臉上,都露出了笑容。近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走進廣西僑港鎮。在這片陸地面積0.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1.8萬人,其中歸僑僑眷佔95%,亦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海上漂來的部落」。圖為7月23日,遊客在廣西北海僑港風情街遊覽。
  • 團圓與分離,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窺探社會變遷下普通人的生活
    在大搬遷的時代背景下,三峽庫區的民眾對全新生活的憧憬以及情感價值觀念的表達,在影片中體現了出來。電影裡的很多場景是現實生活中底層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它用樸素的真實感,反映普通民眾在社會變遷下的命運抉擇,又是賈樟柯導演的一部現實主義佳作。這部電影不單單是反映三峽工程移民搬遷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情感和生活,更是將超現實主義和構圖布景緊密聯繫在一起。
  • 蝗蟲來了!新一代沙漠蝗蟲孵化 肯亞牧民的羊沒草可吃
    央視網消息:肯亞北部的圖爾卡納郡上個月開始遭受沙漠蝗蟲入侵,如今,沙漠蝗蟲產下的卵已經孵化,大量若蟲吞噬了當地的植被,給牧民帶來不小的損失。在殺蟲劑噴灑不到的地方,沙漠蝗蟲已經對當地的植被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如果在短期內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將會對當地牧民的生計造成極大的威脅。和圖爾卡納郡的大多數牧民一樣,羊群是牧民埃普爾·洛特幾乎全部收入的來源,孩子上學、家人看病、衣食住行都來自於賣羊所得。受蝗蟲入侵的影響,他的羊群數量銳減。
  • 【新疆脫貧攻堅·戰貧故事】阿漢的幸福生活
    阿漢是這個村最早一批搬遷定居的哈薩克族牧民。他介紹,三場槽子牧業新村最早是北庭鎮的一個牧業村。1968年,政府在這裡建立牧民定居點,從全縣3個山區鄉鎮搬遷來了數十戶牧民集中定居。  阿漢清晰地記得,那個秋天的早上,暖暖的陽光散落在秋季的山林,閃著金色的光芒。
  • 民族團結與青年擔當|做牧民的貼心人
    出生在新左旗的圖布新吉日嘎拉,受牧民樸實、寬容、博愛的為人處事原則薰陶的同時,牧區的生活環境也造了他吃苦耐勞、孝敬長輩、團結互助的良好品格。身為「80後」的圖布新吉日嘎拉,一直以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熱心參加民族團結工作,不斷為嘎查及蘇木貢獻自己的力量。
  • 告別「水上漂」 上岸天地寬——記洛磧鎮漁民轉業後的幸福生活
    告別「水上漂」 上岸天地寬——記洛磧鎮漁民轉業後的幸福生活39歲的譚文慶出生於洛磧鎮上壩村,他家從爺爺輩開始就在長江捕魚,他在漁船上出生、成長,重複著父輩的生活。「我16歲就跟著我爸上船打魚,捕魚的技巧都是從我爸那裡學來的。22歲那年成家後,我便開始了獨立捕魚的生活。」譚文慶回憶說,「捕魚的生活很辛苦,我每天都是早上5點多來到江邊,撒下網過後,再在船上煮早飯。
  • 【新時代·新玉樹·新生活】春日裡的幸福玉樹
    在團結社區活動廣場,72歲的藏族老阿媽白貝坐在小板凳上曬著太陽,看著眼前人來人往,臉上洋溢著安詳與幸福。  來到白貝家中,客廳里舖上了木地板,擺上了全套的藏式家具,液晶電視、冰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廚房裡是太陽能生物節能爐和保溫水箱,衛生間安裝了坐便和淋浴,客廳有多媒體集線箱,房屋依靠地暖供熱。「坐下,坐下,來吃點水果,喝點奶茶。」熱情的白貝操著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話招呼著記者。
  • 野狗咬死牧民牲畜 警方出擊為民除害
    野狗咬死牧民牲畜 警方出擊為民除害 2020-03-11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的小康生活丨內蒙古牧民足不出戶通過手機查看牛群 種子資料庫...
    五年多來,內蒙古依託科技手段、產業驅動,書寫出了一幅又一幅草原經濟新圖景。一粒草種、一片草原,帶動一方百姓走向小康生活。在這片草原上土生土長的王金強放牧已經16年了,最近兩年,他的放牧生活輕鬆了不少。現在,他不用在一萬多畝的草場上風吹日曬的追著牛羊跑,而是足不出戶,在家裡,通過北鬥衛星定位技術,實現遠程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