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招安後,並沒有馬上獲得朝廷的封賞,而是先被派去攻打遼國、平定方臘之亂。說得難聽點,梁山好漢一招安,便淪為了朝廷的炮灰。直到平定方臘之亂後,朝廷才下詔封賞梁山好漢。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反常的決定,即使朝廷想讓梁山好漢當炮灰,難道不該是招安後就封賞梁山好漢嗎?如果不封賞梁山好漢,怎能能籠絡人心?怎能讓他們死心塌地地當炮灰?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一,梁山好漢共108人,人數太多,朝廷的官位有限,不可能人人加封,而且,朝廷也不想加封所有好漢。比如王英之流,一個貪財好色的強盜,如何能做朝廷命官?所以,朝廷決定先讓他們徵戰,再給剩下的立有戰功的好漢加封。
其二,宋江招安的心情非常急切,也非常重視招安。這就好比一場買賣,買家比賣家心理更急迫,賣家見狀,當然不會再給買家優惠。換言之,如果宋江的招安心理沒那麼急切,朝廷絕不敢做這個冒險的決定,萬一梁山好漢因為朝廷沒有封賞,又反對招安了呢?
平定方臘後,梁山一百零八好漢,戰死59人,病逝10人,加上有12人無意做官,只剩下27位好漢回京接受朝廷封賞。
而接受朝廷封賞的27人中,真正授予實權的只有十二人,其他的多是授予榮銜。這十二人以及他們的官職如下:
先鋒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副先鋒盧俊義加授武功大夫、廬州安撫使,兼兵馬副總管。
軍師吳用授武勝軍承宣使。
關勝授大名府正兵馬總管。
呼延豹授御營兵馬指揮使。
花榮授應天府兵馬都統制。
柴進授橫海軍滄州都統制。
李應授中山府鄆州都統制。
朱仝授保定府都統制。
戴宗授袞州府都統制。
李逵授鎮江潤州都統制。
阮小七授蓋天軍都統制。
毫無意外,這十二位好漢都是授予的武職,除了宋江和盧俊義兼任文職,畢竟好漢們大多文化水平低,無法勝任文職。那麼,這十二位好漢中,誰的成就最大呢?或者說,誰的官職最高呢?
很多人以為是宋江,因為宋江是梁山老大,受封官職自然最大。其實,如果單純地從官職的角度而論,宋江的成就並不是最大的。
首先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點,宋代的行政區域分為州(府)、縣兩級,同時,朝廷又在地方設置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州府的一級監察區,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北宋行政區域分為路、州(府)、縣三級。北宋的路大概相當於今天的省,而州(府)、縣則相當於地級市和縣。
所以,宋江的官職就很容易理解,武德大夫是武臣官階,類似於今天的軍銜,這只是一個榮耀,沒有實權,且不理會。真正掌握實權的是楚州安撫使、兵馬都總管兩職。在這裡,原著有個常識性錯誤,安撫使是朝廷派到「路」的官吏,管理一路民政,州不可能存在安撫使。但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原著意思,我們權且將它當作一州民政長官。因此,宋江的官職相當於楚州市長兼楚州軍分區司令員(兵馬都總管和兵馬總管、都統制都是武職,掌管當地軍事)。
而作為梁山二頭領的盧俊義,他的官職略低於宋江,相當於廬州市長兼廬州軍分區副司令員。
作為梁山三頭領的吳用,官職就要比宋江和盧俊義差許多,武勝軍承宣使是個虛職,無定員,無職守,雖冠有軍名而不赴任。
其餘的九位好漢,都是掌握實權的武職,而且大多是府級軍事長官,也就是軍分區司令員級別。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三人是個例外。
第一個例外是呼延灼。他官拜御營兵馬指揮使,從名號就可以看出,他是朝廷禁衛軍的軍事長官之一。那麼,呼延灼的官職到底有多高呢?其實也沒有多高,北宋禁軍軍制,「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也就是說,呼延灼手握禁軍500人,相當於京城軍區的一個營長。
第二個例外是關勝。關勝官拜大名府正兵馬總管,乍一看,這不是個府級軍事長官嗎?和其他好漢差不多。非也,大名府可不是府,而是路,而且不是一般的路。北宋有「四京」,除了東京開封,還有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關勝作為大名府的正兵馬總管,相當於大名府軍區司令員,而由於大名府是北宋四京之一,所以關勝的地位比普通軍區司令還高,相當於戰區司令員。
第三個例外是花榮。花榮和關勝一樣,也是戰區司令員,因為正如前文所說,他所在的應天府(北宋的應天府不在今天的南京,其首府在今天河南商丘),也是北宋四京之一。
由此可見,梁山好漢招安後,成就最高的應該是關勝和花榮,他們的官職均遠在宋江之上。作為戰區司令員,關勝和花榮手下隨便拎出一個將領,軍銜都可能比軍分區司令員的宋江高。
當然,這只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而站在原著的角度,可能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還是宋江的官職最高。因為作者顯然(不知有意還是無意)把北宋的州當成了東漢的州,而把大名府和應天府都當成了府(關勝和花榮便成了軍分區司令),東漢的州相當於省級行政區域,宋江被封為楚州安撫使、兵馬都總管,自然是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