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美術館典藏研究部 施姣姣
展出13個月,接待觀眾40餘萬,由劉海粟美術館策劃推出併入選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的「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將於2020年4月30日拉下帷幕。
展覽閉幕當日,劉海粟美術館聯合上海評彈團、雅昌藝術網,推出「十上黃山×評彈」直播活動。這是美術館第一次和大眾喜聞樂見的評彈團跨界合作。
為豐富直播體驗,美術館以邊走、邊聽、邊看的新形式將觀眾帶入展覽的氛圍中,呈現一場有故事的直播。希望在現今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在疫情特殊時期,以更多新穎、多元的推廣方式發揮美術館文化惠民的社會功能,從而進一步推動美術館館藏的傳播和利用。
昔日黃山是我師 今日我是黃山友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源於自然,勝於自然。不同的畫家畫出的黃山姿態不同,同一畫家在不同時間不同角度畫出的黃山也面目各異,即使客觀條件相同,由於畫家思想感情不同,也不會千篇一律,這就叫創造。」
——劉海粟《黃山談藝錄》
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人生裡,劉海粟先生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但最令世人稱奇的便是他十上黃山的壯舉,可以說「十上黃山」是劉海粟人生中一條貫徹始終的藝術道路。
1918年至1988年,70年間,劉海粟十上黃山,從23歲的風華正茂到93歲的耄耋老人,劉海粟一直稱黃山是他的「良師益友」,黃山開闊了他的胸懷,而他回饋給黃山的便是大量黃山題材的畫作。
第一次登上黃山時,劉海粟說「1918年頭次上黃山,我是帶著為探求上海美專辦學方向,為尋找中國美術發展新路而來的。……黃山教育我認識了美,我拜黃山是我的老師。」他以黃山為題材創作的作品,有油畫、素描、速寫、白描、沒骨、淡彩、潑墨、潑彩等等。但由於歷史原因,1918年、1920年代前兩次上黃山的作品多已散失,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現存最早的便是1935年三上黃山時期的作品。
1935年,劉海粟二次歐遊歸國,在歐洲他開了眼界,畫了許多油畫寫生,一回國便迫不及待三上黃山施展起來。作品《古松圖》就是海粟先生三上黃山時寫生創作的,也是現存最早的劉海粟十上黃山作品之一。畫上記載了在山上的境遇:「乙亥十一月遊黃山,在文殊院遇雨,寒甚披裘,擁火猶不暖,夜深更冷至不能寐。院前有松十數株,皆奇古。劉海粟以不堪書畫之紙筆寫其一。」劉海粟先生所畫松樹題材的作品不計其數,足見他對於松這一題材的喜愛程度。
劉海粟《古松圖》/國畫/1935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1936年四上黃山及1940年代五上黃山作品,也沒有留存下來。據劉海粟回憶:「一年之後,我四上黃山。現存的作品僅剩下三幅國畫的複製品。」「五上黃山的畫,一張也看不見了。我但是較歡喜的一張是《夢筆生花》,用四尺宣紙畫的。」
1954年,劉海粟六上黃山。他在《劉海粟黃山紀遊冊》寫到:「六上黃山畫了大量黃山寫生油畫、國畫,有潑墨、有潑彩、有白描……,通過我的感受,通過我的心靈深處,表達我對黃山深厚的感情。入黃山而又出黃山,我的黃山畫中有許多自己的影子。」此時的作品有中國畫《黃山清涼臺》《黃山始信峰》《白鵝嶺望天都其二》,油畫《獅子峰望太平》《黃山溫泉》《雲海翻騰貫彩虹》等。
劉海粟《黃山始信峰》/國畫/1954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白鵝嶺望天都其二》/國畫/1954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黃山溫泉》/油畫/1954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獅子峰望太平》/油畫/1954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60-70年代,這一時期劉海粟常常憑著六上黃山所積累的素材憶寫黃山。作品《黃海一線天奇觀》和《黃山天門坎風雲》等就是在這時期完成的。這時期的作品我們時常會看到在濃墨重彩的山外,海老會再加上一層丹霞般的山外山。這不僅顯示了劉海粟先生在藝術創作上的魄力和膽識,更為當代中國山水畫的創作提供了一個新的範例。
劉海粟《黃山天門坎風雲》/油畫/1961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黃山雲海奇觀》/國畫/1966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黃海一線天奇觀》/國畫/1976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1980年,相隔26年後,劉海粟七上黃山,後又於1981年八上黃山,1982年九上黃山。可見黃山,誘發了劉海粟不可遏制的創作激情,三年間連續登山作畫。
劉海粟《黃山百丈泉》/國畫/1980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桃花溪》/國畫/1980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雲谷晴翠》/國畫/1980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黃山桃源》/油畫/1981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黃山桃源賓館》/國畫/1981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1982年,這一年對劉海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劉海粟九上黃山,上海美專建校70周年,也是海老從藝70周年,上海和南京都安排了慶祝活動。作品《雷瀑奔騰圖》《白龍潭》《散花塢雲海奇觀》等便創作於此時。
劉海粟/《白龍潭》/油畫/1982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散花塢雲海奇觀》/油畫/1982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劉海粟/《雷瀑奔騰圖》/國畫/1982年/劉海粟美術館藏
1988年,劉海粟十上黃山。「年方九三何嘗老,劫歷三千亦自豪。賈勇絕頂今十上,黃山白髮看爭高。」這是劉海粟十上黃山臨行前的一首詩。從師到友,不僅記錄了劉海粟畫黃山的過程,也說明了黃山在他藝術道路中的重要性。
劉海粟/《文光亭潑墨圖》/國畫/1988年/常州劉海粟美術館藏
藝貴創新,自行一格;行筆破墨,種種自超。劉海粟筆下黃山是寫景也是寫情,既是對西方後印象派表現主義風格的借鑑融合,也是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在他一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地以劉海粟較量劉海粟,感受著「不息的變動」的真諦。
「歸來畫稿有奇功,天風海濤曲未終。」十上黃山絕頂人,劉海粟攀的是他的藝高峰,畫的是他的真感受,寫的是他的真性情。
展覽將止,藝術不止。
看美術館的今天,更看其對館藏的挖掘利用
作為城市文化推廣的重要窗口,美術館的藏品,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財富,也是美術館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
作為一座以劉海粟先生命名的美術館,對於如何加強藏品的研究利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藏品的社會價值,讓公眾分享美術發展的成果,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國內的美術館數量每年都在新增,美術館的數量在增加,勢必美術館藏品的總量也會增加,這便推動了藏品利用方式、推廣模式的創新、多元。
劉海粟美術館新館開館以來,始終本著立足藏品研究、加強學術策劃的原則,做好梳理、挖掘工作。近幾年我們有計劃、有方向、有深度地推出了一系列藏品研究展。2016年「再寫劉海粟——劉海粟美術館+騰訊網際網路藝術展」、2017年「潤物無聲——陳盛鐸藝術展」、2018年「天潢貴胄——從館藏石濤、八大合繪松下高士圖談起」、2019年「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紛紛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其中,2016年「再寫劉海粟——劉海粟美術館+騰訊網際網路藝術展」獲優秀展覽提名項目、2018年「天潢貴胄——從館藏石濤、八大合繪松下高士圖談起」獲展出季優秀項目獎。以研究帶動展覽,以展覽促進收藏,這一良性循環已在近幾年初見成效。
館藏研究展是研究實力的體現、也是學術定位的基礎,更是美術館特色的有力保證。2020年,劉海粟美術館將繼續堅持學術引領,立足自身藏品,加強學術研究,積極挖掘館藏新的角度,擴大館藏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優化館藏策展方法論,推出館藏研究展系列之書法展「文字證源」及印章展「印說海粟」等等。未來,美術館將借不同形式的藝術推廣方式,傳播真善美,傳遞城市文化精神,為廣大觀眾提供收穫美的享受與薰陶,讓館藏真正資源共享、文化惠民,從而提升美術館自身的影響力,進而帶動新的藝術精品入藏。這也是打造上海文化品牌,豐富城市文化氛圍,對海派精神的美好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