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北極」特展,探索北極原住民的文化與創造力

2020-12-24 澎湃新聞

北極圈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區域,亦是極晝和極夜現象開始出現的分界線。在這佔地球面積為4%的極端環境中,生活著400萬人口,其中包括40萬土著居民,他們主要依靠狩獵、捕魚和馴鹿放牧為生。

大英博物館新展「北極:文化與氣候」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在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看來,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展覽,讚揚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北極地區的文化與藝術創造力,也批判了斥責現代工業對北極地區生態影響。

展覽「北極:文化與氣候」展出從北極地區出土的多件物品,年代最早可追溯至2.8萬年前,在西伯利亞凍土層發現。重要展品包括8件馴鹿皮製作的冬裝;用鮭魚皮製作的家用包袋;用獨角鯨骨與北美馴鹿的鹿骨製作的雪橇;鄂溫克族青銅面具等。

《愛斯基摩人乘舟捕鯨》,攝影師:Kiliii Yuyan展廳內,捕鯨服高高掛起,仿佛肌肉發達的船員仍在衣服裡,隱約可見。這套服裝是《白鯨(Moby-Dick)》中提到的,是深入了解北極文化的亮點之一。它由格陵蘭西南部的因紐特人(Kalaallit)在1834年之前的某個時間創造,就如同現代救生服,甚至可以通過對管子吹起使其膨脹。不同的是,它是由海豹皮製成的。身穿這種防水盔甲,獵人能從一艘小船跳到鯨魚的背上,然後使用魚叉。它是一種神奇的服裝,不僅是浮力輔助,還被認為可以賦予船員海豹的力量,讓他們能夠在漂浮中忍受最冰冷的海水。

海豹皮做成的捕鯨服魔術服,已有200年歷史。展覽「北極:氣候和文化」中呈現的物品超出了其實用性。您會感覺,並想像幾千年來,居住在地球上最惡劣地區之一的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是如何利用植物群以及周圍的大部分動物來製作工具的。在19世紀,有一個用鮭魚皮製成的包,而在公元前3世紀,一個北極武士則戴了一個鯨魚盔甲,這表明了北極各民族之間組織起了衝突。同時,展廳中一對公元200至400年之間的海象牙雪鏡看起來像是科幻電影《北極朋克》的道具。展廳中的許多物品都沒有顯示出特定的時間性。英國旅行者約翰·懷特(John White)的畫作來自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統治時期,描繪的是因紐特人女人和她剛出生的兒子,後者正從帽子中窺視這個世界。在邊上的視頻影像中,一位21世紀的北極婦女解釋了今天的她們是如何製作和使用相似的加大版的防風兜帽來裹住孩子。而從精心製作的襯毛皮的服飾和雪橇來看,在因紐特人或薩米人的環境中長大似乎很有趣,即使這些東西是他們是為解決生存問題而設計的。在北極圈,似乎每天都是聖誕節。

約翰·懷特繪製的北極地區的母親和孩子鑑於北極的當下狀況,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展覽,是一個驚喜,大英博物館對此沒有任何保留。展覽開端,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圖標為我們揭示了北極的冰塊已融化了多少。但這樣的現實也為我們帶來了新東西及轉折點。我們看到有關北極熊飢餓的紀錄片。 我們了解到它們的困境的這一事實並沒有使故事變得更加痛苦。不過,我們所不了解的是展覽揭示的那裡的人的故事。當然,對那裡的人的不了解,並不影響我們對那裡物種的了解。

象牙雕刻品(Carved ivory model group of a dog sled)

海象牙手鐲,俄羅斯亞納遺址,公元前28,000–26,000年我們所有人的曾經的生活就像這裡所解釋的:3萬年前,冰覆蓋了歐洲。隨著冰川的撤退,農業和城鎮得到了發展。而這場展覽捕捉了選擇繼續在冰河時代生活的人們。一個薩滿的鼓上覆蓋著神秘的痕跡,這是在17世紀的挪威,從一個被指控為「女巫」的薩米人手中奪來的,這也證明了一些考古學家在洞穴藝術品中發現的類似信念。為什麼要繼續在冰上生活? 因為「石器時代的經濟學」可以提供很多東西,並滿足很多條件。這裡敘述的世界看起來很幸福。

策展人Amber Lincoln看著由馴鹿皮製成的兒童套裝,以及由馴鹿骨和浮木製成的雪橇

雪橇(Sledge)因此,儘管我們想到北極時會有不祥的預感,但這又是一種令人振奮的相遇。這些物品是現代生活的替代品。這個世界上,藝術不是局限於自己的專業——「藝術世界」的商品化奢侈品。每個人都可以做東西,將日常物品變成了美麗而神奇的事物。包括展廳中的定製於1960年代的帶有雪橇的座椅,包括1960年代定製的帶有雪橇座椅,擋風玻璃及持箭頭的人。但這又是另一種思想挑釁。動物在這裡無處不在,它們既是圖像又是神話題材的圖騰,也可以作為一種資源。 象牙、獸皮、鱗片和內臟,北極的人們發現的生物用途令人眼花繚亂。而捕鯨服所表現出的尊重與必要的暴力與現代經濟的工業屠殺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使北極的動物,如鯨魚瀕臨滅絕,又或是北極逐漸融化的,並非是傳統的北極文化。當地的這些人民生活在自然之中,並與自然保持著平衡。

雪鏡,葉尼塞(俄羅斯),製作於1879年以前

麋鹿勺(Elk spoon)

海象牙材質的針(Walrus ivory needles),俄羅斯這場展覽最終是對時尚的斥責。因為智慧的人類是一個怪物,先是消滅了猛獁象和尼安德特人,並從那裡繼續發展。展覽揭示了更人性化的人類觀。人類不是魔鬼。北極的人民生活在那裡。對,他們是獵殺北極的動物,但並未破壞它們的世界。如今,這場罕見的展覽使我們看到了人類的英雄氣概。而那隻海豹皮服飾是瘋狂的,是聰明物種驚人的紀念碑。這些聰明的物種跳到了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的鯨魚背上。

針葉林或北方森林, 攝影:Kiliii Yuyan展覽將展至2021年2月21日。(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Jonathan Jones系藝術評論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公布今年特展:拉斐爾五百年、北極文化、尼祿特展
    作為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已經對外開放了261年。澎湃新聞獲悉,大英博物館近日公布2020特展計劃,這份特展名單中,除了2019下半年開幕的《風尚東來——西方藝術中的伊斯蘭影響》和《特洛伊:神話與現實》兩大特展繼續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將推出一系列新展,從北極地區文化到託馬斯·貝克特遇刺,從尼祿特展到拉斐爾500年誕辰,再到畢卡索、塞爾敏,展覽將貫通千年的文化藝術史。
  • 大英博物館特展《走進北極》將在5月開展
    2020年5月28日-8月23日,英國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特展《走進北極》將在30號展廳展出。北極,遠非人們通常想像中那樣是一片不宜居的荒涼腹地;相反,這裡孕育了擁有近3萬年悠久歷史的豐富文化。
  •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重新開館:開放平層經典展廳,特展延期
    「我希望倫敦本地和居住在英國的觀眾將藉此機會發現或重新發現這座博物館,探索一些最受歡迎的展廳,這也將會是一個安靜得多的觀展環境。 當然,我們也期待在適當的時候歡迎我們的國際訪客。博物館展示了人類即使在不穩定的時代中也能忍辱負重,提供創造力。 當我們踏進博物館和世界故事的新篇章時,它將給予我們啟發。」
  •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重新開館:開放底層經典展廳,特展延期
    「我希望倫敦本地和居住在英國的觀眾將藉此機會發現或重新發現這座博物館,探索一些最受歡迎的展廳,這也將會是一個安靜得多的觀展環境。 當然,我們也期待在適當的時候歡迎我們的國際訪客。大英博物館有著非凡的收藏品,它是提供人們學習和共享複雜歷史的獨特場所,它擁有著許多成就與挑戰,衝突與創新。博物館展示了人類即使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也能負重前行,迸發創造力。
  • 日本藝術留學:大英博物館日本奈良特展
    大英博物館日本奈良特展將於本月24日結束,感興趣的朋友們不要錯過哦!本次展覽以日本歷史文化重地奈良為切入點,探尋了日本佛教的誕生。奈良地區的寺院、神社和博物館向本次展覽出借了精美的宗教造像和儀式用品,與大英博物館館藏的重要的奈良繪畫互為補充,共同為觀眾講述了奈良的歷史以及探尋佛教在日本的歷史文化根源。釋迦誕生像及灌佛盤,銅鎏金,公元8世紀,東大寺,奈良,日本國寶。
  • 一周觀展指南|下周重開的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帶來什麼
    經過漫長的等候,8月27日,大英博物館將重開常設展;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在閉館了5個多月後重新敞開大門,並且帶來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和「雅各布·勞倫斯:美國鬥爭」。大英博物館重新開館後,圍繞底層展廳的一條新的單向參觀路線將讓觀眾可以接觸到博物館最具標誌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的近9000多件文物。
  • 愛沙尼亞申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
    新華社塔林11月30日電(記者郭春菊)愛沙尼亞總統卡柳萊德30日說,該國已於11月9日提交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的申請,愛沙尼亞可通過數位化智能解決方案為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愛沙尼亞當天在首都塔林舉辦了一場有關愛沙尼亞申請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地位的視頻會議。
  • 大英博物館|從小倉庫到800萬件藏品
    正是因為大英博物館對「多元與包容」這種理念的堅守,博物館的受眾慢慢由精英轉向大眾,博物館真正成為一個文化、教育空間。2、人類老祖宗的倉庫管理員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大英博物館的硬核實力。正在排隊等候參觀 1972年大英博物館特展《圖坦卡蒙寶藏特展》的普通群眾目前,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涵蓋古埃及、古印度等不同時代地區的藏品,甚至還收藏了史前史、人種學和考古學的資料,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 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如果把它們運到北極,可以生存嗎?
    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如果把它們運到北極,可以生存嗎?在我們的印象裡,北極和南極差不多,都是冰天雪地的,如果條件差不多,那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呢?其實企鵝在北極生存過,只是現在滅絕了。北極企鵝——大海雀在500多年前,歐洲早期航海家在北極附近島嶼發現了一種大鳥。身高將近一米,有一對小翅膀但不會飛翔,走路的時候一搖一擺。
  • 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把企鵝運到北極,企鵝能生存嗎?
    其實北極是有過企鵝的。為什麼北極沒企鵝?因為你不知道。其實在歐洲大航海時代的時候,就有很多歐洲的航海家在北極發現企鵝了。不過北極的企鵝和南極的企鵝其實根本不一樣,北極的企鵝是一種大海鳥,而南極的企鵝則是一種大海雀,它們雖然名字是一樣的,但本質上完全不同。
  • 從南極到北極:斯文·赫定的全球視野
    對開拓兒童的視野來說,本來這已經足夠,但赫定再前進一步,把非洲、美洲、大洋洲、北極、南極這些他沒有去過的地方也納入了寫作範圍。背後原因可以部分歸結為他對探索世界這項事業本身的志趣,以及對歷史上那些探險先行者的崇敬,相較其他人,他更多地關注到世界上的各個大洲和大洋,具有全球性視野。
  • 以俄「北極戰略」視角看北極地區博弈
    而世界各國也紛紛制定各自的北極戰略,加強對北極資源的開發,強化北極地區軍事存在,北極地區博弈日益激烈。 俄「北極戰略」背後的北極地區博弈 俄羅斯提出北極領土擴張主張後,引發了世界多國尤其是北極國家的強烈反應,各國積極謀劃本國北極戰略,保護本國北極利益。
  • 阿蒙森:第一個同時徵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永遠消失在北極
    阿蒙森最關注的還是北極。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人們在不斷探索從歐洲到東方的航線。而通過北冰洋的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是理論上的最近航線,各國探險家都在努力嘗試。1879年,芬蘭人伊雷克打通了從西起冰島,東至白令海峽的東北航線,而西北航線仍待開發。
  • 大英博物館、泰特等今起陸續閉館,有員工病毒檢測呈陽性
    據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官網信息,大英博物館從當地時間3月18日起閉館,恢復開館日期將視情況而定。大英博物館官網發布的閉館信息大英博物館官網發布的閉館信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事實上,最先宣布閉館的是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
  • 軍情瞭望:角力北極,俄不斷加強北極建設
    隨著北極冰川的融化,未來北極航線極有可能成為全球重要的國際貿易區,甚至會改變現有的國際貿易格局,形成「環北極商業圈」。新沃土?美頒布北極新戰略近年來,美國重新審視北極的戰略地位,開始制定新的北極開發戰略並逐步完善。隨著北極議題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美國開始推行積極的北極政策。
  • 為什麼南極比北極冷?
    為什麼南極比北極更冷?我們已經知道北極的中心是巨大的北冰洋,而南極的中心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土地。因為土地吸熱快,散熱快;海洋吸熱慢,散熱慢,所以南極散熱快。雖然北極吸收熱量慢,但他能儲存熱量,這比南極比北高極寒的主要原因。
  • 生活在被冰雪覆蓋的北極,北極兔吃什麼?
    北極兔,顧名思義,一種生活在北部寒冷地區的兔科哺乳動物。不過,北極兔和我們常見的兔子不太一樣,它們的個頭要大很多,身披厚厚的雙層兔毛,耳朵比普通兔子要短,腿健美修長十分有力量,奔跑起來,速度可達40公裡每小時。
  • 北極石油勘探計劃引爭議
    原標題:北極石油勘探計劃引爭議   科學家擔心,今年冬天在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尋找石油的計劃,可能會傷害到生活在波弗特海南部邊緣的北極熊及其幼崽。
  • 冬季到北極去看雪
    經過兩個小時的飛行,我們降落在KIRKENES機場,飛機滑行時,我突然發現外面正下著鵝毛般的大雪,在北極地區飛機居然能夠在大雪中降落,真是大開眼界。出了機場外面的天氣已經漆黑一片了,據說冬天在北極地區,天亮不過2—3個小時,其餘時間全是黑夜。我們在黑夜中上了大轎車,在茫茫白雪中勻速行駛,不同的是不管坐在大轎車的什麼位置都要系好安全帶,這是北極地區的要求。
  • 與南極相比,北極有什麼?
    但是相比南極,我們對北極的探索卻晚得可憐。是因為它不值得探索嗎?「黃河」滾滾,奔向極地北極和南極雖然都是極區,卻有明顯的不同:北極是陸地包圍海洋,南極則是海洋包圍陸地,兩極的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