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真空退火,輔助量子阱尺寸剪裁,提高鈣鈦礦發光二極體效率!

2020-12-17 孜然學術

導讀:作者通過超高壓退火實現了用準二維(Q-2D)鈣鈦礦抑制低維量子阱的形成。測試證實了尺寸剪裁,其次是結構相關的光電特性。觀察到了超高壓退火誘導的量子阱加速電荷載流子的輻射複合。解釋了量子阱形成的機理。這些發現將為優化Q-2D鈣鈦礦在各種光電領域的應用開闢一條新的途徑。

準二維(Q-2D)鈣鈦礦具有多維量子阱(QWs)的特性,是光電子應用的主要候選材料。然而,由於聲子-激子相互作用和絕緣的有機陽離子的夾雜,過多的低維鈣鈦礦對器件效率不利。來自南京理工大學最新研究表明,通過超高真空(UHV)退火去除有機陽離子1-萘甲胺碘化物(NMAI),抑制了低維QWs的形成。與在手套箱中退火的薄膜相比,在超高壓退火條件下製備的鈣鈦礦型發光二極體(PLEDs)器件具有13.0%的外量子效率和11.1%的電光轉換效率。相關論文以題為「Dimensional Tailoring of Ultrahigh Vacuum Annealing-Assisted Quantum Wells for the Efficiency Enhancement of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21/acsami.0c02217

準二維(Q-2D)鈣鈦礦材料具有高的光致發光量子效率(PLQE)和良好的薄膜覆蓋率等優良性能,使其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PLEDs)的應用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Q-2D鈣鈦礦的多維量子阱(QWs)不僅限制了注入電荷載流子以提高材料的光電性能,而且減少了表面水的滲透以提高器件的長期穩定性。近年來,基於1-萘甲胺碘化物(NMAI)有機間隔基的Q-2D鈣鈦礦被報導具有良好的PLEDs性能。然而,Q-2D鈣鈦礦通常含有小n-QWs和大n-QWs的混合相。由於聲子-激子相互作用和絕緣的較大有機陽離子的夾雜,過多的低維小氮量子阱不利於器件的效率。因此,為了通過改進的輻射複合過程來提高器件的性能,通常需要進行尺寸裁剪。

本文研究了超高真空退火對NMAI基Q-2D鈣鈦礦薄膜低維相(小n-QWs)形成的抑制作用。作者進一步研究了超高壓退火對鈣鈦礦薄膜的QWs結構及其對PLEDs性能的影響。採用掠入射廣角X射線散射(GIWAXS)系統地研究了退火鈣鈦礦晶體的尺寸變化。對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和光致發光光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解釋與維數相關的光學性質。優化後的超高真空退火膜具有更快的光致發光衰減和更高的光致發光質量,這證實了量子阱的抑制形成加速了輻射複合速率。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從元素化學計量比變化的角度解釋了鈣鈦礦的尺寸演化。進一步用優化的超高壓退火鈣鈦礦薄膜製備了PLEDs,與用手套箱退火製備的相同的PLEDs相比,其EQE高達13.0%,光電轉化效率高達11.1%。

圖1.鈣鈦礦薄膜的二維GIWAXS譜,(a)薄膜Ⅰ,(b)薄膜Ⅱ,(c)薄膜Ⅲ和(d)薄膜Ⅳ,(e)GIWAXS譜的qr強度圖。(f)不同壓力下退火形成的具有不同n數的鈣鈦礦自組裝膜的結構示意圖。

圖2.(a)鈣鈦礦薄膜的紫外-可見吸收。(b)穩態光致發光光譜。(c)用TCSPC探測PL壽命。

圖3.(a-d)顯示了鈣鈦礦薄膜中元素(C,N,Pb和I)的XPS核心能級譜。從上到下每四個光譜分別來自於膜Ⅰ、膜Ⅱ、膜Ⅲ和膜Ⅳ。特徵的化學來源用顏色標記並顯示在插入件中。

圖4.基於上述薄膜製備的PLEDs的光電特性。(a)PLEDs的能級圖。(b)器件的EL光譜。(c)電流密度和輻射率與電壓的關係。(d)EQE是電流密度的函數。(e)根據電流密度繪製的電光轉換效率。(f)70個器件分別具有膜-Ⅰ和膜-Ⅲ的峰EQEs直方圖。

(文:愛新覺羅星)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揭示二維鈣鈦礦量子阱材料中載流子輸運新機制
    2D鈣鈦礦具有柔性結構、大的激子結合能、易調諧帶隙,以及顯著提高的耐溼性等獨特性質,在光電和量子器件應用領域得到廣泛關注。以往研究普遍認為,2D鈣鈦礦中載流子以激子形式存在,受到激子壽命和遷移率的限制,其激子遷移距離只有數百納米,比3D鈣鈦礦材料小一個量級以上。基於文獻中報導的載流子輸運特性,在依賴於載流子長距離輸運器件應用方面,2D鈣鈦礦可能無法與3D鈣鈦礦和其他傳統半導體量子阱材料相媲美。
  • 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一、導讀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具有可溶液法製備、高螢光量子效率、高色純度等特點。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體(PeLED)的器件效率提升迅速,成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然而,由於鈣鈦礦材料較大的折射率,導致大量的光子被限制在器件內部,阻礙了PeLED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 一種表面工程方法,顯著提高鈣鈦礦納米晶薄膜發光性能
    編輯推薦:作者利用超快瞬態吸收光譜和時間分辨光致發光光譜,證明了雜化配體鈍化可以有效地去除表面陷阱態以增強輻射複合,並使激子濃度均勻化以抑制CsPbBr3納米晶薄膜中的非輻射俄歇複合,顯著提高了電致發光性能,使外量子效率從5.5%提高到9.1%。
  • 朱剛毅:懸空車輪形氮化鎵發光二極體
    GaN器件與矽基光電器件的集成技術造就了可控片上光源的未來,其發光二極體(LEDs)和雷射二極體(LDs)均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但是受矽基GaN異質外延生長過程中晶格失配等問題的影響,矽基GaN發光器件存在發光效率低、寄生電容大等問題,限制了高質量發光器件的研發和相關的光通信應用。減少器件的界面損耗,釋放異質外延造成的應力,提升器件發光效率,一直是發光二極體領域研究者們努力的方向。
  • 《發光學報》 | 2020年第6期目錄
    利用Mn2+離子的濃度猝滅效應以及Eu2+-Mn2+能量傳遞過程中存在的"瓶頸效應"和"反瓶頸效應"解釋了Sr6Ca4(PO4)F2:Eu2+,Mn2+量子效率降低的原因。通過添加助劑H3BO3及調控陽離子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Sr6Ca4(PO4)F2:Eu2+,Mn2+的量子效率,採用精修手段分析了發光中心所處晶體場環境的變化情況,並解釋了兩種調控過程中Eu2+和Mn2+發射強度變化的原因。
  • 量子阱實現雙結太陽能電池效率記錄
    今年年初,美國能源部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通過雙結雙層光吸收層電池,實現了雙結太陽能電池32.9%的新世界紀錄效率,讓更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成為可能。 最近,NREL發布了該效率記錄電池的研究文章。
  • Y5T49 批改學習筆記「 雷射器中的量子阱」
    發光,有很多種類型,其中包括「半導體雷射器」,而半導體雷射器包括光致發光、電致發光有時候,我會把正電荷與負電荷 複合,釋放的光子,會想像成如下情景1 . 咱把有源層量子阱放大,一般這麼標註,勢壘勢阱分別疊層
  • 科學家設計出新型離子阱量子計算機:達到32量子位,4K低溫下突破局限
    國內,潘建偉團隊也已經表示——今年預計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機。而近日,來自美國杜克大學和馬裡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又破解一系列難題,並成功開發出了新型離子阱量子計算機,點燃了不少人對這一領域的期待!來自杜克大學的Junki Kim將在9月14-17日舉行的首屆OSA量子2.0大會上展示這一新型離子阱量子計算機的硬體設計。與傳統的只能是0或1的計算機位元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的是可以處於計算狀態疊加的量子位元。這使得量子計算機能夠解決傳統計算機無法解決的複雜問題。
  • 最具潛力光伏技術,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創紀錄;據報導,德國海姆霍茲...
    最具潛力光伏技術,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創紀錄;據報導,德國海姆霍茲柏林材料所(HZB)開發出29.15%轉換效率的鈣鈦礦-矽疊層電池,這是目前全球最高轉換效率。這一紀錄超過了牛津光伏公司之前報導的28%的效率。相關器件已通過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認證,進一步更新在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圖表中。
  • 簡易發光二極體測試方法
    本文涉及的測試方法適用於紫外/可見光/紅外發光二極體及其組件,其晶片測試可以參照進行。  術語和定義  2.1發光二極體 LED  除半導體雷射器外,當電流激勵時能發射光學輻射的半導體二極體。嚴格地講,術語LED應該僅應用於發射可見光的二極體;發射近紅外輻射的二極體叫紅外發光二極體(IRED,Infrared Emitting Diode) ;發射峰值波長在可見光短波限附近,由部份紫外輻射的二極體稱為紫外發光二極體;但是習慣上把上述三種半導體二極體統稱為發光二極體。  2.2光軸 Optical axis  最大發光(或輻射)強度方向中心線。
  • 雷射二極體發射深紫外光
    根據《應用物理學快報》雜誌的一篇報導,日本名古屋大學已經與旭華成公司合作製造了一種能夠發射深紫外光的雷射二極體。Chiaki大學電子未來研究中心能發射短波紫外光的雷射二極體簡稱UV-C,其波長範圍為200~280nm,可用於醫療消毒、皮膚病治療、氣體及DNA分析。
  • 可將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效率提高一倍 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提出
    經濟日報訊 記者蘇大鵬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納米技術領域權威刊物《納米快報》上。
  • 《Adv Mater》高效又穩定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本文詳細研究了甲脒碘化鉛(FAPbI3)基PeLEDs的降解過程,結合實驗和理論研究,進一步揭示了Cs+和Rb+離子摻雜的PeLEDs具有15.84%的外量子效率,是鹼-陽離子摻雜FAPbI3器件中最高的。
  • 發光二極體正嚮導通電壓 淺析發光二極體電壓工作範圍及其原理
    > 本文主要是關於發光二極體的相關介紹,並著重對發光二極體的電壓進行了詳盡的闡述。 發光二極體 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是一種能發光的半導體電子元件,簡稱LED 。LED是一種透過三價與五價元素所組成的複合光源這種電子元件早在1962年出現,早期只能發出低光度的紅光,被hp買價專利後當作指示燈利用。之後發展出其他單色光的版本,時至今日能發出的光已遍及可見光、紅外線及紫外線,光度也提高到相當的光度。
  • 量子計算機競賽愈演愈烈 離子阱技術備受關注
    離子阱技術,獲得更多關注2020年以來,離子阱技術在製造商用量子計算機方面,越來越受關注。霍尼韋爾量子計算路線圖除了霍尼韋爾外,全球還有很多致力於離子阱量子計算機研發的初創企業,如美國的IonQ、英國的Universal Quantum、奧地利的Alpine Quantum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郭煒:AlGaN深紫外量子阱及LED的前沿技術研究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郭煒期間,由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固態紫外器件技術分會」上,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煒分享了鋁鎵氮深紫外量子阱及
  • Micro-LED與量子點顯示技術
    在過去的近20年中Micro-LED技術從出現到爆發,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但在其材料生長、器件設計與製備、封裝與驅動等環節仍存在不少科學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如:外延生長中缺陷態密度與波長一致性的控制、結合量子點材料實現全彩色顯示、「邊緣效應」與「尺寸效應」引起的外部量子效率改變、器件精準鍵合與巨量轉移、電流型有源尋址與灰度等級實現、壞點檢測技術與修復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