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盧氏太極」拳師印尼巡演教學切磋武藝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來自中國河北廣平的「盧氏太極」代表團一行5位拳師,23日至30日到訪印尼巡演教學,與同道切磋武藝,傳播太極拳文化。 鍾欣 攝

中新網雅加達9月30日電 (記者 林永傳)來自中國河北廣平的「盧氏太極」代表團一行5位拳師,23日至30日到訪印尼巡演教學,與同道切磋武藝,傳播太極拳文化。

此次前來印尼的盧氏太極代表團由盧氏太極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紅任領隊,團員有盧鳴金宗師嫡系後人、盧氏太極第四代傳承人、盧氏太極拳協會會長盧奎鎮和第五代傳承人、青年太極名家盧尚奇及盧氏太極第五代旁姓傳承人、太極名家馬素敏、武建民。

圖為盧氏太極表演 鍾欣 攝

代表團一行先後在印尼丹格朗八華學院、萬隆瑪拉拿達基督教大學、萬隆播種(BPK)學校、巴達拉朗RAMAYANA廣場、萬隆LANDMARK社區進行表演與教學,並與萬隆太極名家、青龍太極組負責人黃宣梁、郭建坤等切磋交流。

圖為太極拳教學。 鍾欣 攝

在萬隆瑪拉拿達基督教大學孔子學院舉辦的「慶中秋詩歌與太極」晚會上,盧氏太極名家為400多名觀眾表演了古老而神秘的盧氏太極。行雲流水的拳法表演和生龍活虎的器械表演,令觀眾大開眼界,深深陶醉於蘊含著東方智慧與悠遠神韻的太極境界中。

圖為太極拳教學。 鍾欣 攝

盧氏太極拳是清道光年間廣平縣(今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盧鳴金繼承前人精華,融匯貫通所創。該拳種重實戰、擅技擊、易養生,已被列為中國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盧氏太極拳傳習所也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完)

相關焦點

  • 拉近中印民眾距離 印尼華人努力推廣太極拳文化
    印尼雅加達太極拳協會的65歲華商張志淦,自1985年初識太極氣功十八式,與太極拳運動結緣逾二十載。從偶遇太極到漸成太極拳迷,再到致力推廣該項運動,如今太極拳對張志淦來說已「不能放棄」。  在日前於廣西桂林舉辦的中國—東協武術高峰論壇暨第二屆「太極一家親」交流大會上,中新社記者見到了張志淦,他與隊友代表雅加達太極拳協會參會交流。
  • 60歲武術大師切磋被打一巴掌,爆發驚人戰力,這才是真正的太極!
    60歲武術大師切磋被打一巴掌,爆發驚人戰力,這才是真正的太極!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武術也是中華文化中一種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代代相傳,其中太極拳就是非常知名的一種中國功夫,太極並不是為了搏擊對抗,而是為了修身養性。
  • 頤養性情、強身健體 太極功夫在全球各地受追捧
    作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太極功夫迄今依然在全球各地受到追捧。  日前,紐西蘭國會前的茵茵綠草上就演出了精彩一幕——上百人身穿統一服裝,打太極拳,一些路過的國會議員被如此「壯觀」之景吸引,也加入到打太極的行列中。據報導,這次活動為慶祝紐西蘭道家太極拳協會成立25周年而辦,目前其所屬的國際道家太極拳協會已擁有約4萬名會員。
  • 淺談鄭悟清的實戰能力,冰上練拳停運自如,靠太極平添60年陽壽!
    毫不誇張地說,鄭悟清先生的確是憑藉著太極拳才多活了60載。甚至,如果誇張一點說他老人家確實是靠習練太極拳才平添了這60年的陽壽。其次,從鄭悟清的實戰案例來看。根據《太極拳師鄭悟清先生紀念碑》的碑文內容所記載,鄭悟清先生的太極拳功夫已然「超出象外」,其中變化更是雲譎波詭。而且,鄭悟清先生的內功和拳藝亦是極為精深。
  • 太極拳教學市場混亂 記者探秘傳統太極拳(組圖)
    林館長教學林館長與記者切磋  齊魯網濟南12月22日訊 (記者 張軍 愛印 春曉)前不久,近日,一段"經梧太極第一代傳人閆芳老師收徒儀式上推手"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女拳師閆芳和徒弟們展現出了讓外界感覺匪夷所思的種種"高深內功".
  • 太極拳師魏雷倒下的那一刻,想到老電影《李小龍傳奇》,成龍電影...
    說起來也許你們不相信,當太極拳師魏雷被「格鬥狂人」徐曉冬狠揍轟然倒地的那一刻,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傳統武術中不中用,和綜合格鬥比誰優誰劣的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一部過去的電影《李小龍傳奇》,這部電影是由當時被娛樂圈稱為李小龍第二的功夫演員何宗道主演的。
  • 假太極拳師馬保國的「接化發」是自欺欺人的謬論
    假太極拳師馬保國一直有一個理念,即實戰時的「接化發」打法。他自以為很正確,卻不知這是他主觀臆斷的錯誤理念。讓我不得不發此文的是,現實中竟然還有不少人認為馬的理念是對的、只是馬沒發揮出來、或馬沒有實戰經驗、云云。
  • 與跆拳道相比,中國武術的商業發展缺少了什麼
    相反,經營中國武術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不少武館均是曇花一現,據我了解極少能撐過七八年的。老拳師是中國武術的一個文化符號更是其發展的縮影,其實中國很多老拳師過得並不咋樣,靠武術生存對他們來說比當初練武本身還要難。
  • 龍俠天馬傳人|形意拳師項有巧 暨形意五行拳公益傳授公告
    武術、舉術是祖國的瑰寶,是中國獨具特色的體育活動,健身法寶。是祖先與人自然搏鬥、從自生產勞動實踐中孕育產生出的明珠。早在漢末時,就出現「武藝」的名稱,形成「角牴」、「手搏」,《五禽戲》的聞世。宋代就有比武「打擂」活動,而且有了標準規定:明代就明確「十八般武藝」的項目,其中「白打」就類似拳擊、散打。
  • 擊缶而歌頌太極!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燃!燃!燃!
    嘉賓就座,大型太極拳表演《太極》率先登場。太極拳文化也深深吸引著當代的年青人,他們用蓬勃的生命體會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與精髓。在推手表演《荷·韻》中,青年拳師通過看似簡單的承讓連隨動作,讓觀眾在他們切磋過招間,感受到了人與人和平相處,和諧歡愉的意韻;在武術舞蹈《天地之間》中,青年拳師通過動靜相間、虛實並用的肢體語言,盡展太極拳風韻,讓觀眾體會到太極拳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至美境界。
  • 太極傳承人回應
    、各流派太極拳師聚集於此,等待著一個期盼已久的結果。李恩久是山東省非遺項目陳氏洪派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從八九歲開始習武,先後學習過查拳、摔跤、螳螂拳等各路拳法,1974年拜陳式太極拳第十八代傳人洪均生先生為師。由於有著深厚的武術功底,李恩久深得洪均生拳法的精髓,在之後實踐和教學中也更貼近於實戰。李恩久表示,很多文學、影視作品都對中國功夫進行藝術加工,存在誇大成分,導致外界產生一些誤解。
  • 申遺成功後,太極傳承人回應熱點問題
    根據溫縣人民政府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只有3000多人的陳家溝村裡有4所太極拳學校、30多個家庭拳館和300多名拳師,太極拳博物館、太極拳文化園、太極文化交流中心已經建成,太極拳成為當地支柱性產業。這幾天,隨著陳家溝知名度大增,遊客數量也大幅增長。「太極拳商業化是一把『雙刃劍』,作為傳承人來講,我們時常會感到糾結。
  • 中國武術九段,太極宗師馮志強,太極拳實戰派代表人物
    1982年「全國太極名家匯演」在上海舉行,唯獨馮老師只身前往,推手的配手由大會任意指派,幾場較量下來,馮老師精湛的武藝令人折服。1983年北京正式成立陳式太極拳研究會,馮志強教師被推選為會長。1984年馮老師首次公派出訪日本講學,這是最早的陳式太極拳正式走出國門。1985年,馮老師參加中聯部中國藝術代表團赴美國、墨西哥訪問。此後馮老師多次受國家體委、國家武協和中聯部委派,出訪世界各國。
  • 《葉問4》太極宗師萬宗華和葉問打成平手,為何會被特種兵吊打?
    我是這麼認為的,前者比賽(萬宗華和葉問)屬於切磋,一些致命招等都沒使出,沒用全力。後面他們和巴頓打都是無規則不設限,借用一個人的武林中的臺詞: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這令人歡欣鼓舞的一刻,讓陳家溝成了歡樂的海洋,匯聚在這裡的來自全國各個流派的拳師們歡呼雀躍,熱烈慶祝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刻,也讓「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眼中,焦作溫縣陳家溝,這個豫北普通鄉村充滿了魅力。作為黃河文化符號之一,太極拳將其對中國傳統哲學樸素深刻的理解融入拳法,蘊含了中華民族對搏擊之道的獨特表達,成為中國武術亮眼獨特的存在。
  • 建太極學院 從娃娃抓起
    為進一步擴大太極拳影響力,弘揚太極拳文化,傳播太極拳運動,由文化和旅遊部指導,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焦作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座談會和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在陳家溝相繼舉行。12月19日晚,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上精彩的展演。
  • 滇軍名將龍雲,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武功高強秒殺法國拳師
    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期間,龍雲因為與法國拳師比武的事件而名聲大噪。事情是這個樣子的,當時,時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校長的雲南省督軍唐繼堯為了能夠是講武堂的學員提高個人能力,於是從法國請來一位有名拳師,想要帶到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