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深情解讀】原創出品,抄襲必究!
01.
接到讀者的傾訴,覺得很難受,女孩子一旦嫁人,待遇就不一樣了,對於娘家人來說,女兒就成了親戚,是客人了。
為了更好的描述,故用第一人稱:
說實話,我真心羨慕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將所有的愛都給了他,也不存在重男輕女,重女輕男,一碗水沒端平,兄弟姐妹之間爭風吃醋的問題。
我有一個哥哥,父母寵愛得很。我父母雖然並不沒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情節,但我感覺,對待女兒和兒子上面,還是有一點區別的。
我哥讀書不用功,很早就出來混社會了。25,6歲就結婚生了孩子,自己都還沒真正工作穩定,就為兒女拖累。
爸媽幫他帶孩子,哥嫂兩人在外地上班。那時候的我,還沒大學畢業,放假回來的時候,經常幫忙帶孩子,給侄子餵奶洗衣換尿褲,可以說提前實習當媽。
那時候為了省錢,孩子還用尿布,拉了粑粑還是我一片片用手洗的,我自己的孩子,都沒用過尿布。
後來我上班有收入了,侄子也長大要上學了,孩子的接送是個問題。我爸以前是個運輸司機,後來在家帶孩子,幼兒園比較遠。
02.
我媽就提議說買輛小車吧,這樣可以接送孩子,颳風下雨天不會淋著,平時有點什麼事,也方便出門。
讓哥哥出錢,他根本沒錢,養孩子都夠吃力了,身上連幾萬塊都拿不出。我媽就讓我出錢,那時候我才剛工作沒幾年,收入也不高,幾年也就攢了兩三萬塊。
我就出於幫扶家裡,方便接送孩子的好意,給了爸爸三萬塊,爸爸自己拿出多年存的積蓄兩萬塊,湊了五萬塊,考慮到底買二手還是新車。二手的可能還能買質量比較好的名牌車,但新車估計就只能買低配版。
後來一商量,還是決定買個低配的新車吧,好歹是新的,二手的不知道人家有沒有出過事故。
我爸就每天接送孩子,大概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緣故,全家都將焦點和重心放在侄子身上,真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我哥嫂的重點就是打工賺錢,家裡的事一概不管,孩子也就周末放假回來看一眼。
後來又生了二胎,我爸媽更忙了。
幾年後我結了婚,生了孩子,我原本以為,都是一家人,哥嫂會對我的孩子像我對待侄子那樣,至少真心疼愛。
但我很失望,孩子滿月帶回家去小住一段時間,哥嫂連個紅包和禮物都沒給,有時候我有事讓他們抽空看一下,都不幹。
總之,別提多冷漠。
03.
我對侄子視如己出,出錢出力,沒結婚前,給侄子買衣服鞋襪玩具,看見喜歡的就買。
而我有了孩子後,別說哥嫂同等對待,哪怕做到十分之一都難,人心換人心,怎麼就這麼難。
他們周末放假回來,給孩子買了麵包當零食,我孩子想吃,眼巴巴地看著,都不會主動給一點。我看著孩子可憐,才拉下臉跟他們討,才討來一點零食。
更過分的是,他們帶孩子出去玩,開著我買的車,完全不考慮我的感受。我寶寶也想跟著一起去,嫂子說:「我們去外婆家,不是去外面玩,就不帶你了。」
哥哥不說話。
孩子哭著想去,我抱了回來。後來在他們的朋友圈裡才發現,他們根本就不是回娘家,而是去縣城看文藝表演了。
那一刻,我的內心拔涼拔涼的。我摸著自己的良心說,真的沒有哪一點對不起娘家,對不起哥嫂的,為什麼我盡心盡力付出,換來的卻是哥嫂的冷漠,太不公平了。就算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也用不著冰冷成這樣吧。
後來,我想通了,付出越多的人,越受傷,越是享受別人的付出的人,越心安理得。
這麼多年,我出資了三萬買的車,自己一次都沒坐過,他們卻開著招搖過市,不知道的人,以為他們多有本事,賺到錢買了新車,很了不起了。實則是我這個妹妹,辛辛苦苦打工賺來的錢買的,他們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更別提在外人面前,會提一句,多虧了妹妹幫扶。
從那以後,我停止了付出,尤其是金錢方面。
04.
後來我哥又計劃買房,我媽又旁敲側擊暗示我看在唯一一個哥哥的份上,幫扶一把。
我終於看懂了我媽和我哥嫂,哥哥擅長沉默不語,嫂子擅長埋怨,變著法子壓榨公婆。公婆沒錢自然就想到讓女兒幫忙。
所以我媽會重走買車的套路,全然是哥嫂的授意。這一次,我不會再幫了。
我說我沒錢,我孩子小,要上學,一學期光學費就要花去一萬,養孩子已經夠困難了,沒錢幫扶。
不管我媽高不高興,總之,我不高興就別想讓別人高興。哥嫂想買房,就自己想辦法。
哥嫂姑子本是一家人,如果遇到困難,能真心互相幫助,受益者能真心實意地感恩幫助者,那麼,這樣的親情是有溫度的,是有親情紐帶的。
但哥嫂得了別人的便宜,轉眼就是另一種態度,試問,哪個人受得了。樹葉不是一天變黃的,人心也不是一天變涼的。
兄妹之間,各自成家後,親情還能不能維繫,全靠有沒有付出真心。
-end-
作者:新面紗,【深情解讀】欄目作者,專注於探討婚姻、兩性話題,左手帶娃,右手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