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在中國專利制度沒有建立之前,中醫藥雖為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但其智慧結晶及其創造的財富卻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保護。
對此《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曾提到:要大力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黨的"十七大"也曾提出要"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並出臺《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加強中醫藥法制建設和智慧財產權保護"。
越來越多的中醫,走進人們的視野,發揮重要作用,受到應有的保護。
2020年6月,中醫藥大師張必清教授的奇經調理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受理通知書。
奇經療法是張必清教授經過潛心研究,把中醫"上病下治"、"內病外治"理論與西醫滲透吸收的原理充分結合,提出的"病從頸生,治病從頸"、"有胃病要治膽"等新的學術觀點,強調了頸椎和膽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方面的重要性。
奇經療法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層層篩選、嚴格評審,已成功錄選國家《百項中醫臨床診療技術項目》,2007 年入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二批中醫臨床適應推廣技術項目。如今,獲得國家智慧財產權的受理!
近些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飲食結構改變導致亞健康人數和慢病人數不斷增長,於此同時人們對康復理療和健康保養的需求也不斷提升。
痛經、失眠健忘、膝關節疼痛、前列腺炎、腸胃問題、冠心病、乳腺疾病、腰部疼痛、卵巢問題、肩頸問題、肝膽疾病等十餘種常見病困擾著大多數人和家庭。
張必清教授出身中醫世家,從事中西醫研究50餘載,因在中醫學方面的創新成就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英才"。他根據祖傳的手法與穴位知識,結合西醫理論,研究出這些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並通過知識講座、公益活動、線上直播等各種方式,傳授給患者,傳授給健康從業者。
中國人面對疾病普遍有一個現象和心態:"小病拖、大病挨,實在不行再去醫院",看病難看病貴也是很多人面對的難題。正是這些現象促使張必清教授在近些年廣泛開展公益行的活動,開展健康中國行的活動,以醫者仁心踐行中醫的傳播,踐行健康意識的傳播。
年過花甲,不忘初心,張教授回歸家鄉,在家鄉開展病理講座:"為什麼腰疼不能治腰"、"腰酸背痛腿抽筋是缺鈣嗎"、"夏季為什麼容易暈倒"、"肝膽怎麼調理"……把50餘年積累的所有的技能、經驗和知識都傳授給每個需要的家庭,讓人們了解疾病,掌握自身調理方法,少走彎路,少受痛苦。
有人十多年不能蹲下,經過奇經療法的治理,能夠當場蹲起自如;有人股骨頭壞死,經過穴位治療、手法調理能夠丟掉拐杖;有人多年受到頸椎問題的困擾,經過奇經療法的藥貼,能夠快速見效。
(因奇經療法受益的患者當場落淚)
傳承精華不泥古,守正創新不離宗,集成中醫藥深邃的哲理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張必清教授說:"中醫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應該向所有人推廣開來,應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也願更多人能夠傳承精華,保護中醫瑰寶,為人類健康貢獻更多的"中國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