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結論:在《封神演義》小說中,並沒有蚊道人這個角色,吸食龜靈聖母的是一群蚊蟲,而後這群蚊蟲四散而逃,其中一隻去西天吃掉了三品蓮臺。這一隻蚊蟲實際上就是龜靈聖母的神魂寄託之蟲,所以目的性非常明確,報復性明顯,而且由於神魂尚在世間,也就不會被封神。
我們看看小說中是怎麼描述的:
且說西方白蓮童子將一小小包兒打開,欲收龜靈聖母,不意走出一件好東西,甚是利害,聲音細細,映日飛來。怎見得,有詩為證:聲若轟雷嘴若針,穿衾度幔更難禁。貪餐血食侵人體,畏避煙燻集茂林。炎熱愈威偏聒噪,寒風才動便無情。龜靈聖母因逢劫,難免群鋒若聚簪。 話說白蓮童子打開包裹,放出蚊蟲,那蚊蟲聞得血腥氣,俱來叮在龜靈聖母頭足之上,及至趕打,如何趕得徹,未曾趕得這裡,那裡又宿滿了。不一時,把龜靈聖母吸成空殼。白蓮童子急至收時,他也自四散飛去,一翅飛往西方,把十二品蓮臺食了三品。──後來西方教主破了萬仙陣回來,方能收住,已是少了三品蓮臺,追悔無及。正是: 九品蓮臺登彼岸,千年之後有沙門。 不表蚊蟲之事。
在這裡實際上是小說中第一次提及蚊蟲二字,也是最後提及,這一群蚊子似乎就是天外來物一般,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莫名其妙的,再加上一首打油詩,感覺就像是作者的打趣之作,很潦草的就將截教四大弟子之一的龜靈聖母給寫沒了,理論上來說,蚊蟲吸食的是龜靈聖母的血肉,應該不會連神魂也跑不了,結果最後什麼都沒有了,其實不是太應該的。
而反觀蚊子的去向,一群蚊子大多都四散而飛,只有「一翅」飛往西方,將十二品蓮臺啃食得只剩九品,如果西方教主沒回來甚至會有更多被蠶食,那這隻蚊子為什麼與眾不同呢?其他蚊子表現都很正常,為什麼這隻蚊子目的性那麼強,且速度那麼快?
哦,這裡還要說一下,包裡的蚊子為什麼會出現,其實西方教所在之地是熱帶的印度,蚊蟲肆虐,但是佛教講究不殺生,那面對吸血的蚊子怎麼辦呢?就算是現代佛教在面對蚊子的時候也多是念咒或捕捉後放生,很少有直接打死的,打死的話實際上是犯了殺生之過的,那是大忌,所以童子的包裡出現蚊子,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某一隻蚊子能夠記得回家的路,這一點其實是不合理的,從這隻蚊子的作為來看,我個人覺得合理的解釋就是,龜靈聖母在蚊蟲叮咬的過程中奪舍了一隻蚊子,逃出後飛到西方教的地盤蠶食掉象徵西方教氣運的三品蓮臺,將西方教的氣運延後了一千年,這實際上是龜靈聖母的報復,因為奪舍之舉,實際上龜靈聖母的神魂就不算消亡,這也就是為什麼封神時沒有龜靈聖母了,因為嚴格意義上人家根本沒有死,她託身蚊蟲壞了西方教的鎮教之寶,奪了西方教的氣運,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報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