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中的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全國,和那些些有才華的文成武將是分不開的,自從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之後,大批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了秦國,為秦國富強出謀劃策。
而最先來到秦國的就是商鞅,而這時的秦國可謂是國弱民窮。而當時的秦孝公看見商鞅確實有才華,所以留下商鞅變法強秦,商鞅主持變法以後,秦國日漸強大。從此之後,秦國開始異軍突起,漸漸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力量。而這一切不僅歸功於商鞅,還要歸功於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儀,他們兩個人,一個是為秦國改變了秦朝法律,而另一個則是為秦國以連橫之勢破解合縱之術。
然而儘管這兩個功臣都為秦國做了許多的貢獻,但是兩個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作為變法者的商鞅被車裂而死且誅滅三族,但是張儀卻毫髮無損,順利地離開了秦國,那麼同樣是秦國的功臣,為什麼他們的下場差了這麼多呢?
小編認為這跟兩個人之間的思想差異有關係,商鞅所遵循的法家思想,讓他的用武之地主要局限在秦國內部。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商鞅和張儀在秦國的角色就不同——前者是處理內政的官員,後者是遊走於各國的"外交官"。
終日在秦國君主面前活動,這就意味著商鞅會比張儀獲得更多來自君主的監督,或者說提防。且商鞅和張儀雖同是秦國臣子,但商鞅日常接觸的秦國官員遠比張儀多。因此,商鞅的直接政敵也會遠比張儀多。故而從一開始入秦為官,商鞅要承擔的政治風險就比長期在外的張儀只多不少。
還有,小編覺得這是因為他們兩個手中握著的權力不一樣。商鞅作為變法者,他手中的權力實在是太多了,他又有改變法律、制定法律並執行法律的權力,擁有著軍權和外交權,同時還有著自己的封地領土,可以說商鞅手中握著的權力,幾乎涵蓋了一個國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而這樣的權勢也會讓無論是哪個君王都會為之而感到忌憚,就更不用說新上任的秦惠文王了。
張儀卻有所不同,他所擁有的只是外交上的權力相當於一個說客而已,不會讓君王感到難以控制。而張儀作為能言善辯的縱橫家,他在四處遊說時無疑是處事圓滑的。在秦國,因為長期在外,他與秦國朝臣們並沒有太多直接的利害關係,所以在國內樹敵較少。而在國外,因為是秦國使者,他代表的是整個秦國,所以他也不會輕易喪命。
可商鞅卻不一樣。商鞅推行的改革,雖然於國家層面來說是利大於弊的,但實際上損害了秦國貴族們原本的利益。商鞅在開始改革前與甘龍、杜摯等人的辯論雖然彰顯出了他的優秀,卻早早就為自己樹了一大批敵。
且在實際變法過程中,商鞅還在不斷給自己"挖坑"。因為變法對民生的重要,商鞅需要獲得百姓的支持,所以在變法中商鞅還有了群眾基礎。當時的秦人簡直是做到了「婦女嬰兒皆言商君之法,不言大王之法」。試問哪個君王能容忍這樣的局面?
為人臣子要有所成,自然離不開君主的信賴。可這信賴又是一把"雙刃劍",在讓臣子步步高升時又將功高震主的斷崖布在前路。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