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秦國功臣,商鞅為何慘遭車裂,張儀卻能逃過一劫?

2020-12-12 子曰小娘子

戰國時期中的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全國,和那些些有才華的文成武將是分不開的,自從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之後,大批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了秦國,為秦國富強出謀劃策。

而最先來到秦國的就是商鞅,而這時的秦國可謂是國弱民窮。而當時的秦孝公看見商鞅確實有才華,所以留下商鞅變法強秦,商鞅主持變法以後,秦國日漸強大。從此之後,秦國開始異軍突起,漸漸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力量。而這一切不僅歸功於商鞅,還要歸功於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儀,他們兩個人,一個是為秦國改變了秦朝法律,而另一個則是為秦國以連橫之勢破解合縱之術。

然而儘管這兩個功臣都為秦國做了許多的貢獻,但是兩個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作為變法者的商鞅被車裂而死且誅滅三族,但是張儀卻毫髮無損,順利地離開了秦國,那麼同樣是秦國的功臣,為什麼他們的下場差了這麼多呢?

小編認為這跟兩個人之間的思想差異有關係,商鞅所遵循的法家思想,讓他的用武之地主要局限在秦國內部。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商鞅和張儀在秦國的角色就不同——前者是處理內政的官員,後者是遊走於各國的"外交官"。

終日在秦國君主面前活動,這就意味著商鞅會比張儀獲得更多來自君主的監督,或者說提防。且商鞅和張儀雖同是秦國臣子,但商鞅日常接觸的秦國官員遠比張儀多。因此,商鞅的直接政敵也會遠比張儀多。故而從一開始入秦為官,商鞅要承擔的政治風險就比長期在外的張儀只多不少。

還有,小編覺得這是因為他們兩個手中握著的權力不一樣。商鞅作為變法者,他手中的權力實在是太多了,他又有改變法律、制定法律並執行法律的權力,擁有著軍權和外交權,同時還有著自己的封地領土,可以說商鞅手中握著的權力,幾乎涵蓋了一個國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而這樣的權勢也會讓無論是哪個君王都會為之而感到忌憚,就更不用說新上任的秦惠文王了。

張儀卻有所不同,他所擁有的只是外交上的權力相當於一個說客而已,不會讓君王感到難以控制。而張儀作為能言善辯的縱橫家,他在四處遊說時無疑是處事圓滑的。在秦國,因為長期在外,他與秦國朝臣們並沒有太多直接的利害關係,所以在國內樹敵較少。而在國外,因為是秦國使者,他代表的是整個秦國,所以他也不會輕易喪命。

可商鞅卻不一樣。商鞅推行的改革,雖然於國家層面來說是利大於弊的,但實際上損害了秦國貴族們原本的利益。商鞅在開始改革前與甘龍、杜摯等人的辯論雖然彰顯出了他的優秀,卻早早就為自己樹了一大批敵。

且在實際變法過程中,商鞅還在不斷給自己"挖坑"。因為變法對民生的重要,商鞅需要獲得百姓的支持,所以在變法中商鞅還有了群眾基礎。當時的秦人簡直是做到了「婦女嬰兒皆言商君之法,不言大王之法」。試問哪個君王能容忍這樣的局面?

為人臣子要有所成,自然離不開君主的信賴。可這信賴又是一把"雙刃劍",在讓臣子步步高升時又將功高震主的斷崖布在前路。你們覺得呢?

相關焦點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慘遭車裂,張儀為何能逃過一劫?
    商鞅遭車裂,白起被賜死,張儀緣何全身而退?說到底,商鞅、白起是理想主義者,骨子裡流淌著貴族之氣,渴望與君王平等對話,甚至能左右君王的意志。而張儀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君王曲直事不關已,只要能守住榮華富貴就好。 為人臣子要有所成,自然離不開君主的信賴。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張儀能憑藉三寸之舌將天下諸侯都耍得團團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絕倫的智力恐怕是古今少有的。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
  • 車裂商鞅,併吞巴蜀,他為何能把秦國帶成戰國七雄中的第一強國
    秦惠文王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車裂商鞅。商鞅雖死,但商鞅之法卻被完整保留了下來。秦國在商鞅創建的這套制度上,開始走上強國之路。(《戰國策·燕策二》)  第二年,魏國就被迫把河西地割讓給了秦國。  同時,秦國還派名將樗裡疾率軍攻取了黃河以東的曲沃和焦(都在今河北三門峽以西)。接著又攻取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和皮氏(今山西河津東),不得已,魏國又把上郡十五縣(包括少梁)全部割讓給了秦國。  這一切,讓秦國在面對六國時取得了一種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 被車裂而死的商鞅
    商鞅初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地位低下,被中原各國瞧不起,六國卑秦,不與之盟,其他國家都不屑與秦國結盟,在這種情況下,商鞅與想改變蠻夷之名的秦孝公一拍即合,受到重用,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國力大增,秦軍一躍成為虎狼之師。
  • 商鞅、張儀與範雎,三個「外國人」,是怎麼接力把秦國抬上天的?
    戰國歷史,就是秦國的崛起、奮進史;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掌舵的秦王外,對秦國貢獻最大的還有三位秦相:商鞅、張儀與範雎。  這三個人都不是秦國人,而且他們為秦國服務的時段也很有意思:商鞅(公孫鞅)公元前361-338年,張儀公元前333-310年,範雎公元前270-255年(張、範兩人之間,掌握秦國大權的是外戚魏冉),三個「外國人」幾乎是以「接力」的方式,聯手推動了秦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那麼,他們各自在秦國的歷史上扮演了什麼角色?為什麼這三個「外國人」能左右秦國的發展?下面依次道來。
  • 秦相魏冉,秦國自商鞅之後的最大功臣,也是自卑的心機男
    我說:「秦相魏冉,雖然是秦國自商鞅之後的最大功臣,但也是一個自卑到極點的心機男。」秦國從崛起到統一,從諸侯弱國到大秦帝國,這一路走來,有鮮血有淚水,有榮光有恥辱。秦國男兒,上下一心,立志強國。這期間,商鞅立法定國,張儀連橫強國,魏冉問鼎天下,呂不韋一統天下。商鞅、張儀時代還在考慮如何讓秦國立足於華夏大地,強國之林;到了魏冉時代,已經是在計劃接下來攻打哪個國家,盤算著怎樣才能多佔點城池。穰侯魏冉,無疑是秦國自商鞅之後最大的功臣,他的貢獻就是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最終卻被秦國貴族誣陷謀反,最終戰死並被處以車裂之刑和誅滅全家,商鞅可以說是被誣陷致死的,但是之後的秦國國君並沒有為其平反,只因商鞅推行的變法雖強大了秦國,但也得罪了各個階層,尤其是秦國貴族,為其平反需要承擔風險,並且商鞅是被國君下令處死的,那麼後代秦王為商鞅平反就是否認先祖是錯誤的,加上一些其它原因
  • 秦孝公死後,商鞅慘遭車裂,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非死不可?
    在這樣強大的法律構架面前,簡直就是人人自危,以「秦法」治國,難度係數還是挺大的,這也是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何短短十幾年就被推翻,那是因為其他各國的人實在受不了秦國的法律。讀書的時候大家都討厭那個打你,罵你讓你學習的老師,等到畢業以後一事無成才想起,當初要是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就好了,在若干年以後,人們才意識到商鞅為秦國所作出的貢獻,所以商鞅的個人形象又被無限誇大,他的改革措施也都受到熱烈的吹捧。
  • 究竟誰才是秦國富強的大功臣?不是商鞅,更不是秦惠文王
    秦國是戰國後期的霸主,而且在秦始皇時期,強大的秦國先後將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和齊國給滅了,而且在一統天下之後,又南徵百越,將嶺南之地劃入版圖;而後又北伐匈奴,奪取了肥沃的河套之地;而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指的也就是秦國此時的疆域範圍。秦國實力如此強大,那秦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強大起來,誰才是秦國富強的最大功臣呢?
  • 商鞅,因何而死?是得罪秦國貴族還是公子虔誣告?也許另有真相
    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國實施變法。商鞅變法因觸動貴族階層的利益,得罪了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貴族。但是,有秦孝公的支持,這些人也無可奈何,只能任由變法繼續。不僅如此,因為太子嬴駟犯法,商鞅對將時任太子太傅的公子虔也得罪了,而公子虔不僅是秦孝公的兄長,在宗室及秦國都有很大的威望,得罪公子虔就相當於得罪了秦國宗室。
  • 戰國時期的秦國歷代丞相,為何大多數不得善終
    大秦帝國崛起,除了君王聖明以外,也離不開文臣武將的輔佐,秦國歷任國君都是舉賢任能的君主,對於有才之士都是禮遇待之,但對於秦國丞相來說卻是極其危險的。然而對秦國功勳卓著的商鞅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謀反」之名誅殺,然而正真的原因使得商鞅不得不死:1、商鞅變法損害到了舊貴族的利益,繼位的秦惠文王不得不殺商鞅平衡舊貴族與變法之間的矛盾,最後商鞅死後被處以車裂的極刑。
  • 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你覺得他死得冤嗎?
    商鞅變法可以算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一次改革,他讓秦國從公國一躍變成了王國,並且已經為它繼續發展成帝國鋪好了道路。在商鞅死後十四年,秦惠文王稱王,一百零四年後,秦國一統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就是這樣一個社稷之臣,最終卻死於非命。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秦國四大名相:運籌帷幄,力助秦國一統天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成為最後的贏家,離不開眾多武將的南徵北戰。比如戰國四大名將中,就有兩位來自於秦國,分別是白起和王翦。其中,白起指揮了長平之戰等重創山東六國的戰役,而王翦則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除了這些武將之外,秦國能夠一統天下,也離不開眾多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的文臣謀士。
  • 施展變法讓秦國變強的商鞅,為何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其實並不冤枉
    商鞅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施展的變法讓秦國從文弱變為野蠻,成為虎狼之國,橫掃六國,天下無敵。可為何到最後,商鞅卻被指謀反,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全家被殺呢?其實並不冤枉。魏惠王倒覺得這公叔痤怕是糊塗了,怎麼能舉薦一個毛頭小夥子呢?就沒有提拔衛鞅,公叔痤很是無奈。公叔痤是個狠人,他見魏惠王不打算重要衛鞅,乾脆建議魏惠王殺掉衛鞅,免為後患,魏惠王也還是沒聽他的。得,此去不留爺,秦國倒是發了「招賢令」,衛鞅便抬腳去了秦國,通過關係,直接見到了秦孝公。你說你是人才,那麼我來考考你。
  • 商鞅為什麼被車裂?不是因為功勞大,而是秦惠文王為了滿足需求
    新王派人緝拿商鞅,他逃亡不成,起兵造反。秦兵殺死商鞅後又被秦惠王車裂。改變秦國歷史,幫助秦國崛起,影響秦國格局改變的商鞅,為什麼要被秦王車裂?秦孝公自始至終支持商鞅變法,就算商鞅懲罰太子,割掉孝公兄弟的鼻子,就算貴族詆毀商鞅,可是孝公依然對他信任有加。而自從惠文王上位的第一天開始,商鞅的命運就出現了急劇的改變。
  • 商鞅以死完成護法,車裂換秦不裂,嬴渠梁嘆: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秦獻公時期,秦國與魏國的戰爭接連不斷,屢戰屢敗,鮮有勝績。後經一次戰爭,秦獻公中毒箭,不治身亡,傳位於次子贏渠梁,也就是秦孝公。當時秦國弱小,秦孝公執政可謂是臨危受命、如履薄冰,地盤小、人丁稀,要啥沒啥。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秦國一直被魏國乃至其它國家鄙視,不放在眼裡,根本不相信這樣一個小國能崛起。以至於贏渠梁繼位20年內,秦國居然沒打過仗,踏踏實實、本本分分的完成了變法。
  • 商鞅變法改變秦國命運,後世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沒有利用價值了
    商鞅怎麼會是被冤枉而死的呢?秦孝公死後,商鞅在秦國就處於很尷尬的位置。新上臺的秦惠文王,必須要從商鞅手裡奪回權力。這裡面是有名堂的,秦孝公之所以敢放權讓商鞅去搞,那是因為秦孝公,本來是有權力的,所以他依舊可以佔據最高地位。而秦惠文王剛上臺,他什麼威信都沒有樹立,就放手讓商鞅去做,豈不是活生生要把自己變成傀儡嗎?
  • 曾為大秦帝國的新法奠基者商君商鞅,為什麼最後被處以車裂之刑?
    我們讚嘆秦始皇嬴政、呂不韋、李斯這些為秦國統一不斷努力奮鬥偉大歷史人物。感受一下大秦是如何的強大,讓山東六國在它戰車下,瑟瑟發抖的情景。因此,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秦國這麼強大?難道是一直如此強大嗎?今天我們就要聊一位對秦國強大崛起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人物-商鞅。看看他如何為秦國變法強國富兵,最後卻身死而族滅的。 為什麼他最後卻是車裂而死?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在秦國國都的集市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如若百姓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能獲得十金,秦國百姓深感奇怪,不為所動,衛鞅便將賞金提高到50金,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最終有一百姓將木頭搬到了北門,衛鞅直接給了其50金。衛鞅通過「徙木立信」的手段樹立典型,使公眾信服,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為此開展了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