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皂莢樹位置——汝陽縣陶營鎮小北西村小學院內(衛星圖)
近日,在微信文化群裡得知:「汝陽縣陶營發現千年古樹,樹下還有古碑」的信息後,汝州文化愛好者楊佔營、劉佔江、張建莊及任永卿一行,便於2020年11月19日上午,驅車前往位於汝州市西、汝陽縣陶營鎮去尋訪傳說中的千年古樹及古碑所在地。
大家經多方打聽後,最終找到了所在位置——小北西村,當看到眼前這棵巨型皂莢樹時,皆驚嘆不已。一般情況下,皂莢樹雖具有較強生命力,可壽命最多為六、七百年左右。可此棵皂莢樹的樹齡已達到上千年之多,而且從目前看,其長勢還基本保持著良好狀態,這在河南中原一帶實屬罕見。
古皂莢樹(及石碑),在今汝陽縣陶營鎮西,一個叫小北西村的小學院內,樹齡當地林業部門鑑定為1007年,樹的根部用12個小學生才能合圍。皂莢樹下並有清代光緒年間所立的《伊陽小北西村回收白衣堂官地碑記》、《伊陽小北西村挑浚官渠碑記》和《伊陽小北西村白衣堂施地碑記》等碑刻三通。
經現場測量,其樹身高約4.5米,樹圍約5.7—6.5米,樹冠覆蓋直徑約23.5米,覆蓋面積約545平米(折合約0.818畝)。從樹身上發出的主幹共7大支,現有4大支。可惜其餘3大支於1987年颳大風時掉下,當時光解整塊大板就裝了好幾架子車。
▲古皂莢樹用12個小學生才能擁抱住(根部)
當前,由於該樹根深蒂固、枝繁葉茂,雖然樹的中心出現空洞(現可容納數人),而樹的枝葉大部分垂地而臥,但長勢還基本良好。不過所在學校教育有方,學生愛護古木意識較強,無見有任何折枝拽葉現象。但從長遠看,仍需進一步採取具體的保護措施為好。
在與王俊昌老師交談中得知:陶營鎮小北西村小學原為白衣堂古剎舊址, 白衣堂是專為白衣奶奶(即白衣菩薩)建造的廟堂。白衣堂原佔地面積大約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共有主殿(供奉有白衣觀音菩薩塑像,兩側分別有童子童女塑像)及殿前捲棚、東廂房為火神殿(內有火神爺塑像),西廂房是沒爺殿(殿內無神像),以及高臺子戲樓、前大殿及門樓等建築,創建年代失詳。古皂莢樹就長在原白衣堂廟院大門前,今學校院內西南角、南教學樓旁。
察院內碑文得知:一是在大清光緒年間,白衣堂擁有官地三十餘畝(應該是白衣堂的一部分地產)。二是在大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份,有本村信陽州籍住戶徐文林老人,「因年老無子,六親俱無」,與首事及本村人等立據,死後將所有田產,包括兩段共11畝耕地施捨於白衣堂管理,以益香火資費。三是白衣堂在大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份,在修村北四裡許官渠時,曾捐銀伍拾兩銀,說明當時白衣堂香火比較興旺。
解放初期,白衣堂被學校佔用,一直到1979年6月,因修建北面一棟教學樓,北大殿被扒掉,鐫嵌於大殿西牆上有5尺多高的古碑亦不知去向。再到1982年,為建南面一棟教學樓,正應對著古樹的古戲樓也被扒掉。如今,僅剩下的唯一一棵千年皂莢樹,仍屹立於學校校園內,好像在向來訪者訴說它所經歷過的滄海桑田和人間的悲歡離合。
▲古皂莢樹下的三塊清代碑,記載的是白衣堂內容
據說,原古戲樓雖不算很大,但青磚黛瓦,精緻美觀,光樓臺就有兩米多高,均用青磚和青石壘砌而成,整個戲樓可為建築精品。白衣堂建築群中的古戲樓和戲樓前的古皂莢樹粗壯的枝幹和挺拔而巨大的樹冠,還有垂落到地面上的皂莢角,襯映著翠綠的旗杆山,組合成完美的整體,遠遠望去,宛若古汝州西部的一處勝地、仙境。
▲因樹冠太大古皂莢樹大部分枝葉均垂在地上生長
依史料記載:汝陽縣,因縣治位居汝河之北而名。周朝時為伊川地。漢為陸渾縣地。隋唐置伊陽縣,隸汝州。後伊陽縣置撤銷。明初為嵩縣地。成化十二年,析嵩縣東、汝州西又復置伊陽縣,隸屬汝州直隸州。清朝時至民國初仍隸汝州;因與宜陽縣同音,1959年改為汝陽縣。故從隋唐至民初的1400多年間,汝陽縣均隸屬汝州直隸州管轄。
但查遍汝州舊志,在大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上,僅有小北西村村西的大北西村漢高祖廟的記載,並未見有小北西村白衣堂的任何記載;只見有離小北西村西北8裡曹家凹村古槐的記載,並未見有小北西村古皂莢樹的任何記載。根據現有資料推算,在大清道光廿年編寫《直隸汝州全志》時,此皂莢樹就已經有827年的樹齡了!那麼這麼大的一棵古樹及白衣堂,不知為何竟然都沒有記載上,箇中因由耐人尋味。
▲汝州文化愛好者們對碑文進行拍照、抄錄
經現場走訪、查「百度百科」後,對白衣堂有了更深認識:一般情況下,在農村現存的白衣堂中供奉的是白衣觀音,白衣觀音系唐代以後所成立之造型。因為觀音菩薩有很多化身,最出名的就是白衣觀音和千手觀音。而白衣觀音是三十三相觀音中之第六尊,身著白衣手持定印,或左手持白蓮花,祈求息災。右手作許願狀,伸出五指平伸,手掌向外置於腰邊前結跏趺,坐於赤蓮花上或軟草巖上。白衣觀音旁邊站有一男一女兩個小孩,男的叫善財童子,女的叫龍女。
至於白衣堂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相傳,古時中原兵荒馬亂,到處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寧。小北西村村南有座紗帽山,當時在山下一帶村莊中,常有一位一身白衣的婆婆為婦女們施藥治病。她所帶藥物皆為液末,一療即愈,療後即去,只討一茶半飯,從不受人錢財,也不知究竟所居何處。問之,則自稱遠方如來村人氏,孀居無依。鄉民遂呼之為「白衣醫婆」。後來,有一樵夫在紗帽山上打柴,遇見她在山上洞中珈玞而坐,便上前施禮詢問:「醫婆在此居住嗎?"只聽她回答說:「不定」。言畢不見,無影無蹤,不知去向。樵夫異之,告於鄉人。鄉人亦異之,結伴上山探視。不想白衣醫婆所住山洞空空如也,鄉人視為神靈,疑為觀音菩薩顯靈,下凡救助蒼生。於是眾人在位於路旁的小北西村修建白衣堂,四時八節祭拜。
▲汝州文化愛好者楊佔營劉佔江張建莊與小北西小學王俊昌老師合影留念
傳說終歸傳說,不過從古皂莢樹的樹齡推測,白衣堂創建年代應該較為久遠。也可以這樣說,這棵古皂莢樹見證了白衣堂的滄海桑田,以及從興建到衰敗的整個歷程。同時,這棵帶有靈氣的千年古樹,看到了中原朝代的更迭,尤其是小北西村自古至今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我們或許領悟到了「根」的力量,更感受到了這棵「村之魂」巨大的生命力,不禁油然惑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