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又看到關於孫儷資助向海清的文章,該文章中也提到了叢飛。
看過好幾篇文章,每每提及孫儷和向海清的事件時,作者都會想到叢飛。
如果說孫儷資助向海清的事件讓人看罷讓人感覺心涼的話,那麼叢飛的事件讓人看罷感覺心寒。
類似的新聞總是讓人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表示懷疑,並且對善良重新認識。
為什麼善良會遭遇如此尷尬的結果?這大概與人性的本質有關。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不過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對社會的感知不同,其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各不相同。
古訓有云:鬥米恩,升米仇;又有:救急不救窮一說。
人行善時應當有所選擇,讓善良,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果善良用錯了地方,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豢養罪惡。
孫儷資助向海清上學,並未使向海清心生感恩,長期的資助,反而使向海清產生一種依賴心理,認為孫儷是名人,給他的那點資助對孫儷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孫儷作為明星資助他是回報社會的一種方式,向海清不但沒有感恩之心,反而感覺通過資助自己,孫儷可以樹立一個有愛心的藝人口碑,否則,他也不會髮長文埋怨孫儷給的錢少。
這樣的人,是典型的我弱我有理,大概內心是有著很深的仇富心理的。
對這樣的人施以善良,即使他得到資助以後成才也是有才無品的社會蛀蟲,倒不如讓他繼續窮下去。
惡人的段位越低,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小。
至於叢飛事件,每每提到此事時,都感覺善良原來也是有鋒刃的,如果盲目行善,會傷到自己。
受人點滴恩惠,可湧泉相報,但如果受人如湧泉般的恩惠,那你可能連點滴回報都沒有,甚至於,當恩惠形成一種習慣時,也便同時轉化成為一種責任,一旦停止施恩,便有了怨言。
習慣成自然,當對方習慣了你的好,你突然拿走,他不但不會感恩你,反而會怨恨你。他會認為,你就應該對他好。
不要輕易去憐憫別人,也許你比他還可憐。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往往不會到處去賣慘。
如果讓我選擇,我寧願去幫助一個我比較了解的,的確用盡了全力都無法解決困境的人,我會有選擇性地去行善,而不是盲目的去幫助他人。
很多時候,你的善良被別人當成缺點去利用和傷害,這種事情不勝枚舉。
01可憐之人,定有可恨之處。
講一個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實故事。
兒子的小學同學,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父親在煤場工作,當時只有10歲的他,自己在出租屋內生活,父親兩三個月回家一次。
孩子衣服沒有人給洗,自己會做飯,但是也不經常做,大都是拿錢買些零食溱合著吃。
我是一個愛心有些泛濫的人,有時我感覺我的善良沒有原則(以前總覺得別人很冷漠,近幾年發現,很多時候,別人是對的,而我是錯的)。有好幾次,這個孩子來我家時,我都留他吃飯,好幾次他需要從我店裡買東西,我都不收錢,我知道,他沒有母愛。
因為對他總是很照顧,這個孩子也喜歡跟我說話,久而久之,即使我孩子已經上了初中,但已經輟學並走上社會的他依舊隔段時間來看我。別人都說他學壞了,勸我不要讓孩子跟他玩兒,但我覺得孩子是張白紙,不應該用有色眼鏡去看他,他也很喜歡來找我兒子,我只是囑咐我兒子,不要跟著他幹壞事,我不想傷了這孩子的自尊。
後來我兒子學習比較緊,沒有時間跟他玩兒,但是他依舊隔段時間來一趟,每次都會跟我聊很多。
當時我正好開著一家通訊店,他在跟我聊天的過程中正好有鄰居叫我,我出去說了幾句話,回來後他說有事然後轉身就走了。
第二天我開卡時發現,我剛領到手的二十張連號的白卡少了兩張,我當時認為是我不小心掉到地上或者是其他原因弄沒了,絲毫沒有懷疑他。
過了六七天的一個下午,他來了,拿出一張卡問我能不能激活,說放在手機裡沒信號,我一看正好是我丟的那兩張卡其中的一張。
「這是空卡,還沒開出來,是不能用的。」我一邊說一邊看他的表情。
他避開了我的目光,什麼都沒說,低下了頭,
「你這張卡從哪兒來的?」我的眼睛盯著他的臉又問他。
「我朋友給的。」他看起來表情有些不自然了。
我拿出了我其它的八張白卡放在他面前:」你手上的這張卡,是我丟了兩張卡其中的一張。」
「我非找著他不可,我那朋友從你這兒拿的,你放心,我見了他非打他一頓不可!」他說的那個朋友,就是經常跟他一起來的另一個小孩兒,但是他拿走卡的那天,只有他自己,而那十張卡是我上午拿到手的。
我知道,他把責任推給了別人。
「我把那張卡也給你要回來,肯定是他從你這裡拿走的。」說完,他沒敢正視我轉身就走了。
過了幾天,跟他一起的那個孩子來了,我說起這件事時,那孩子說:他說那兩張卡是你給他的,而且我們一群人研究半天也沒信號,他這兩天想要個手機卡,但是他沒有身份證,他爸還沒回來,他可能就想著從你這兒拿兩張,我也以為是你給他的。
孩子不知道那是未開出來的白卡,他以為像以前的手機卡,只要放在手機裡就能用,而且他並不知道,白卡也是有卡號的。
我知道,那兩張卡確實是他拿走的。
但我不想用偷這個字來形容他的行為,畢竟,他只有14歲。
但事實往往是不期然而然的,過了三個月,跟他一起玩兒的孩子告訴我,他因為在網吧偷別人的手機,被警察帶到派出所,結果因為年齡小,又放了。
他的表現再一次動搖了我的善念,讓我開始懷疑我堅持了很多年的善良。
正是因為我對他從未懷疑,甚至給予了他信任,才為他拿我的東西留有機會,換個說法,是我的善良,為他變壞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我曾經認為,善良會感化惡行,我曾經認為,善良的感染力很強,但現實告訴我,惡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善良的影響力。
因為,往往惡代表著離利益更近,而善良往往代表著付出和給予,捨己救人,首先要捨出自己的利益才能救人,在行善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傷及個人利益。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好人佔大部分,但是只要遇到一個壞人,吃了虧,你便會變得警剔和冷漠起來。
從小到大,我就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儘管自己其實也很貧瘠,但總是看不得可憐人。但當我見多了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奇葩事之後,我才真正對善良兩個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02
剛開始開店做生意時,遇到有人進來換零錢,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幫他們換,有一次有位過來串門的鄰居告誡我:第一不要給陌生人換零錢,第二不要隨便使好心管閒事。
我說:為什麼啊?難道不是舉手之勞嗎?而且,遇到那些值得同情的人才會使好心,我們多一點愛心,他們會過得好一些。
她說:你慢慢就明白我說的話了。
在後來的日子裡,每當我吃了虧我總會想起她說的話來。
因為換零錢,我被別人調包騙走一百塊,因為使好心,我被人指著罵了個狗血噴頭。
前幾年因為有個顧客來買東西時把手機放在桌子上自己在那裡挑東西,等她挑完之後,發現手機不見了,當時我店裡並沒有安裝監控,總共就來了三個人,除了失主,另一個顧客等著辦業務,他說他看見是走了的那個人拿走了顧客的手機,而那個人因為要傳資料給我正好加了一下微信,丟手機的顧客是一位智力稍有些問題的女人,她的手機在我們看來並不值錢,按折舊價不過五六十塊錢,但對她一個沒有工作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女人站在那裡無助地哭了。
我想了想,報著一線希望給那個人發了條微信:剛才有個女人手機不見了,是不是你走的時候當成自己的手機拿錯了?這女人是個可憐人,急得都哭了,她那手機也就值個三五十,如果你拿錯了,麻煩你送回來還給她。
本以為他還就還,不還就裝不知道,誰成想過了半個多小時,丟手機的女人等不及回去了,我正給那位顧客辦業務時(那天系統有故障,拖了很長時間),收到微信的顧客騎著電動車怒氣衝衝的來了,沒等進門就開始罵我:
你是個什麼東西?你憑什麼說我拿了她的手機?老子能看上她那破手機?你算是老幾管閒事?你他媽是警察還是啥?你哪來的膽子管這些閒事?信不信老子把你牌子摘下來!
這番話中間夾雜著很難聽的粗口,我這輩子沒讓人罵過這麼難聽的話,而且,他用手指著我的頭,如果不是隔著工作檯,我估計他會直接懟到我頭上,我都能感覺到他的唾沫星子濺到了我的臉上。
我當時感覺自己有些膽怯了,因為那個說看見他拿走的顧客為了避開麻煩,躲在了門外。沒有人為我作證,我只能解釋:我是說你可能拿錯了………………
我沒敢說那顧客說他看見他拿了,因為那位顧客明顯不想攤上麻煩,他沒想到我會發微信給這個人。
「拿錯你mlgb,你是個什麼東西,老子看你是個女人,要不今天非把你嘴撕爛!以後學會做人!好好做你的生意,少他媽管閒事!」
說罷惡狠狠地看了我一眼,揚長而去。
他走之後,那位證人進來了:這閒事管的,差點讓人家打你一頓。
我並不怪這位證人沒有給我作證,我只怪自己沒有能力還要攬事,結果惹了一身臊。
行善也要考慮自己的能力,至少要在保證自己的基本利益不受損的情況下再去幫助別人。
叢飛的行善故然值得讚揚,但至少應該為自己的生活留有一定的保障之後再行善,人不能好得太過分,過分的好,會成為濫好人,會破壞道德壞衡,失去原則的好,甚至會為惡人行惡提供便利條件。
行善,也要有選擇有智慧地去進行,我現在想起這件事來,都感覺我是無比愚蠢的。
一門心思就想著那女人可憐,希望別人也像我一樣有同情心,但我忘了一點,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為他並不認為自己壞,他會覺得是你給了他可乘之機,他更不會有同情心,如果有,他便不會去做壞事了。
03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這句話總是在惡人和惡行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反而佔盡好處時被人們用來感嘆的。
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往往隱藏著很多不可告人的罪惡,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冒著被人唾罵詛咒的可能去做壞事,是因為行惡能為他們帶來很多好處,否則,誰又願意冒這個風險呢?
人們總是希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但是現實中卻總是有太多的事例告訴我們,惡不一定有惡報,而善也不一定有善報。
否則,又怎麼會有孫儷向海清事件和叢飛病到無錢醫治而受助人無人關心他,反而向正在與病魔做鬥爭的他詢問資助款的狗血事件呢?
任何事情都應適可而止,要有一個分寸,包括善良。
善良如果沒有了底線,就會被利用,反而成為罪惡的幫兇。
農夫和蛇的故事正是如此。
儘管如此,我依舊希望多一些善良,這樣,我們才能驅逐罪惡,只是,我們的善良要有智慧,要有選擇,更要有底線。
善良,要給那些值得去行善的人,這樣的善良,才真正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