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
「升」和「鬥」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記載:
「量者,龠(yuè)、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
漢唐時期規定,一鬥等於十升。而我國有一句俗語就和這兩個計量單位有關,這句俗語就是「升米養恩,鬥米養仇」,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相傳,古時候有兩戶人家是鄰居,一個叫李大,一個叫王二,都以種田為生,兩家關係處的很好。
王二為人比較機靈,農閒的時候還幹點別的營生,因此家境比李大要好。
有一年發生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李大家中沒有餘糧,一家人餓得奄奄一息,只好到王二家去借糧,王二送了一升米給他。由於家裡人多,這點米很快就吃完了,李大又到王二家中去借。
幾次三番之後,王二家中的糧食也不多了。
這一天,李大又來借米,王二說自己家也快斷糧了,就沒有借給他。李大很不高興,逢人就說王二小氣。
王二得知這件事後氣壞了,心說我白白送你這麼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是太過分了。
結果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因此反目成仇,這就是「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的來源。
人一旦到了中年,已經經歷了不少的事情,也遇到不少人,更懂得了應該交往哪一類人。
在中國,不可避免的就是與親戚打交道。有時候你把這些親戚真誠相待,他們未必真的報之以誠。等到你"揚名立外",這些瞧不起你的親戚又會蜂擁而上,天天巴結你,跟你套近乎。
再等到你"名落孫山",這些親戚如同沒有出場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避之不及,更有甚者還會大打出手。
《易經》:「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當不請自來的客人上門拜訪時,我們不是將他們趕出家門,而是保持尊重又熱情的態度,以盡地主之誼,最終都會有一定的福氣降臨。此話表明儘管我們對他們是不情願的,但是我們只需要表現出友好的一面,這並不會讓自己遭受特別大的損失。
其實親戚之間的關係,是上天賜予的一種難得的緣分。但是在現實中也有的親戚是不看重彼此間的情誼的,而是更看重一些外在的利益與地位。
因此,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段,應該擦亮眼睛,認清自己親戚的"真面目",減少給自己添堵的機會。
《易經》中這句話就告訴我們:人到中年,在面對這3類親戚時,應當小心為上,避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
第一種:勢利眼的親戚
「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勢利眼的親戚,喜歡攀高枝,佔別人便宜。
他們會趁你現在事業上混得風生水起時霸佔你的所有好處,等到你一事無成的時候就裝作沒有你這個親戚一樣,他們反而會看不起你。
嫌貧愛富,翻臉比翻書還快,這種親戚還不如不認識。
第二種:白眼狼的親戚
人們都知道,禮尚往來才能保持雙方的良好關係長存。
可是有這麼一類親戚,只會佔別人便宜。
當你家過的好時他就會和你走的很近,當你家式微時他們會離得遠遠的。
還有一些目光太高的親戚,你家過得不如他們,他就會看不起你。
第三種:無底洞的親戚
有一種親戚遇到急事第一時間只會想到向你求助,並且認為幫助他們是你的義務,並且像一個無底洞一般索取不斷,一旦你停止提供幫助,他們就會在背後說你壞話。
你稍微有點錢,他們感覺你的錢是地上撿來的,三天兩頭來借錢,借了還不還。
一個中年家庭,更多的學會是如何處理家庭關係和對外的交際關係,尤其是對待自己的親戚朋友,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這樣才能在維護自身的利益時又不會對親情造成損失和傷害,
所謂「升米恩鬥米仇」,這樣的事例,社會中還有很多。
比如朱之文成名後,給家鄉修路修橋修廣場,做了不少好事,鄉親們有人找他借錢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
然而即使這樣,他依然沒能落到好。
有村民竟說要想讓自己說朱之文好,除非他給每家每戶都買一輛小轎車再發一萬塊錢。
除了朱之文,還有孫儷。
2002年,孫儷通過一檔節目,了解到山區一個高一男孩因為沒錢無法上學的事情。
於是私下聯繫到他,表明自己要對他進行資助,這個男孩就是向海清。
一開始,向海清還挺感激孫儷的,他高考失敗,也是在孫儷的鼓勵和幫助下,通過復讀,考上理想的大學,但上了大學後,他逐漸發生了變化。
他不僅向別人炫耀幫助自己的人是大明星,還肆無忌憚地亂花錢,甚至逃課、談戀愛,荒廢學業。
後來他不滿孫儷每個月只給他500元生活費,多次寫信向孫儷要更多的錢。
孫儷在了解到他的行為後,拒絕了他的要求,經過慎重考慮,也停止了對他的資助。
卻沒想到向海清倒打一耙,髮長文控訴孫儷,想讓她名譽盡毀。
那段時間,孫儷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也遭到一些負面評論。
她萬萬沒想到,自己這麼多年真心幫助的一個人,變成了一個「白眼狼」。
好在最後真相浮出水面,還了孫儷一個清白,而向海清因為不誠實、不懂感恩,找工作處處碰壁,現狀令人唏噓不已。
當你的善意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時,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理解和感恩,而是怨恨和怒罵。
這就是「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的含義,所以明智的人通常都是濟人一時,而不是濟人一世。
有人說,物以稀為貴,唯其得少所以珍惜。
反之,習慣會成自然,若是你對一些親戚施恩無節,使之產生了錯覺,認為你對他的好純屬應該,一旦你有負他的期望,自然會生成怨恨!
所以,行善需智慧引領。
我每每遇到這種事情產生疑惑的時候,就會運用《周易》中的智慧來指導我下一步應該如何走。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就是《周易》。
1990年11月26日,北京協和醫院裡,有一位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奄奄一息。
臨終前,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他思索了片刻,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這位老人就是,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馮友蘭先生。
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相近的注釋和插圖,在書中領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
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這本書才48元,現在48還能幹點啥?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