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是什麼道理?

2020-12-17 諸葛品歷史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一定要做個知道感恩的人,把別人的好記在心裡,日後找機會報答。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恩情,都要銘記於心,然後千倍百倍去回報,不懂感恩的人是自私,同時也是極為悲哀的,沒有人願意跟這種人相處。

恩情可分為三種,一是父母給予孩子的養育之恩,唐代詩人孟郊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二是親朋友好的幫助,這種最為常見,老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三是陌生人的恩情,相對而言非常少見,通常被稱為知遇之恩,也就是所謂的貴人。

古代關於報恩的正能量事跡不勝枚舉,韓信早年家境貧寒,加上父母去世較早,他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日子越來越艱難。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韓信胸懷大志,打算憑藉努力改變命運,讀書非常用功,尤其是那些兵法韜略的書籍,幾乎讓他廢寢忘食。

除此之外,他還用心習武,立志成為德智體美勞全全面發展的有志青年,然後闖出一片名堂。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打臉,當時科舉考試尚未出現,韓信滿腹才學毫無用武之地,甚至被一個屠戶欺負,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或許韓信不止一次抱怨,為何上天對他如此不公平。

有一天,韓信好幾天沒吃飯了,就來到河邊釣魚,祈禱釣到幾條大魚填飽肚子。奈何天不遂人願,韓信運氣太差,一條魚都沒釣到。正當他餓得不行的時候,一位洗衣服的婦女看他可憐,就把自己的飯給韓信吃。對於這份恩情,韓信牢牢記在心底,他功成名就,拜將封侯之後,用千兩黃金報答漂母。

韓信的故事,想必大多數人都聽過,既彰顯了漂母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行,同時更突出了韓信知恩圖報的美德。古人常說,有恩不報枉為人,但民間還有這樣一句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猛一聽感覺就是胡說八道,但仔細領悟其中的道理之後,會發現確實如此,該俗語是啥意思呢?

所謂的「升」和「鬥」,都是古代的容量單位,一升米相當於現在的1.25斤大米,而一鬥等於十升,從字面上來看,「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的意思也不難理解,小恩小惠能讓別人記住你的恩情,但大恩大德有可能讓對方記恨你,把你當成仇人,說好的「大恩大德,沒齒難忘」,怎麼成了「鬥米養仇」?

古代有兩戶人家,主人分別是老張和老王,原本他們家境差不多。由於老張好吃懶做,平時花錢大手大腳,幾乎沒有任何積蓄,而老王談事肯幹,把莊稼打理得很好,收成自然就比老張多。加上老王勤儉節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有一年發生災荒,幾乎顆粒無收,老張就到老王家借糧食。

本著遠親不如近鄰的想法,老王毫不猶豫伸出援手,幫助老張渡過難關。但是,老張依舊不學無術,家裡窮得揭不開鍋了,多次向老王借糧,導致老王也捉襟見肘,說自家也快斷糧了,讓老張另想辦法。

老張完全忘記了老王的恩情,責備老王太摳門,到處說他的壞話,老王非常憤怒,再也不和老張來往,從而就有「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的說法。

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某位明星出於好心,資助了一個貧困大學生,不要求任何回報。然後,對方不僅不感恩,反而形成一種依賴,甚至當成提款機,以各種藉口要錢。該明星十分生氣,不再繼續資助,大學生竟然寫文章誹謗她,其行為簡直令人唾棄,同時也說明「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的道理。

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至今流傳了千百年之久,並不是教世人變得冷漠,而是勸告我們,幫助別人之前,要認清對方的人品,遇到忘恩負義之人,最好不要去幫助他,否則費力不討好。各位讀者,你認為「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的說法正確嗎?

相關焦點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說透了人性,看後長見識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十分接地氣,而且雅俗共賞,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俗語又稱民間老話或者諺語,大多數都是老祖宗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雖然表面意思粗糙簡陋,但是背後的道理的確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升」和「鬥」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記載:「量者,龠(yuè)、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漢唐時期規定,一鬥等於十升。而我國有一句俗語就和這兩個計量單位有關,這句俗語就是「升米養恩,鬥米養仇」,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武松一生的汙點,就因他不懂感恩
    所謂人無完人,就是這個道理,在英雄的好漢,也逃不過人情世故。武松的汙點不是他手刃潘金蓮,更不是他幫助施恩搶快活林,而是他在對柴進和宋江的態度。武松的作為,正應了老祖宗的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俗語。老祖宗早已看透了人心,才有此一言。當初武松在老家醉酒後和人爭鬥,一不小心將人家打暈了。武松是什麼力道?
  • 老祖宗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到底準嗎?古人的智慧揭示人性
    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時候也會遇到心術不正的小人,在你成功的時候給你使絆子,但仔細思考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在無形之中助長了小人的囂張氣焰,知道他們人品不好,但是有時候就往往狠不下心來,老人就講了:「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 老祖宗10句話,說透人性: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施廣德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4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但花錢要有數,不能見什麼買什麼,別打腫臉充胖子。掙錢再難,每一分也要來得乾淨,經過自己努力掙來的錢才能花得開心。 0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幹三成功。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
  • 「評」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大衣哥」朱之文為啥被人常黑?
    (澎湃新聞綜合自 單縣公安局、@朱之文等)大衣哥朱之文曾發感慨「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引發了大家的一輪猜測。被人欠錢不還還?  很多網友在懷疑是不是大衣哥又借錢給別人沒收到好報了。什麼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就好比接受救濟的人,習慣了之後往往認為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不會考慮自己去幹點什麼,靠自身的勞動來獲得食物。這是因為,對方把原本你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鬥米恩,擔米仇。指的是人性中的貪慾和惰性。俗話說就是:慣壞來了!
  • 你是怎麼看待生活中的鬥米恩仇?
    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回家後,家裡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麼?
  • 鬥米仇升米恩,不要高估了人性
    俗話說鬥米仇升米恩。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不要低估人性的惡。善良可以,但不要讓自己太累。向陽而開的花兒升米恩,鬥米仇是指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現實生活裡常有這樣的事,當你好心幫人的時候,第一次幫他時,他會對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激心理就會淡化,到了很多次以後,他簡直就理直氣壯地認為這都是你應該為他做的,甚至當沒有了這種幫助時,他會對你心存怨恨,正所謂恩中招怨。
  • 易經提醒:「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兩個人施恩
    《易經》是一本奇書,它奇在什麼地方呢?這本書起初是檢測兇吉的一本書,後來又演變成富有哲學思想的一本寶典,被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最後發現卻是超科學。《易經》也是一本關於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出生、上學、工作、結婚,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其實都能在《易經》中找到提示。
  • 升米恩鬥米仇,施恩過多反而是個壞事,為什麼人會這樣恩將仇報
    世界上存在的升米恩鬥米仇的事件不在少數,剛聽到這個說法的人一定會十分的詫異。為什麼小恩惠會讓人感恩,而大恩卻會讓人反目呢?究其原因,其實是一個叫做「道德壓力」的東西在作祟。越是一個構建封閉,十分重視人際關係的團體裡,道德壓力就會越大。
  • 但記住:一鬥米養恩人,一擔米養仇人
    自從走出抑鬱症,學習了大量的人生知識,更能感受到漢字,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個方塊字,每一句民間俗語,無不滲透著先人的智慧,蘊含著人生的大道! 由於自己大學時讀外語專業,出來後從事外語方面的工作三十年,再加上自己崇洋媚外的錯誤觀念,一直沒有好好學習和研究過國文國語,錯失這多麼寶貴財富!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升米恩,鬥米仇」,未來名相差點被算計
    那人喜出望外,把恩公帶到家中,盛情款待。然後私下問老婆:「這是活命的大救星,該如何回報大恩大德?」老婆出主意說:「給一千匹絹布足夠報答了吧?」古代貨幣制度不完善,布匹也是硬通貨,相當於給錢。死囚覺得自己的命沒這麼便宜,搖頭不同意。
  • 升米恩鬥米仇,不要因為一小撮「白眼狼」而湮沒了你的善意
    結果這個被資助人反告老闆大言不慚的說:你居然拿我的錢去養女人! 看到這則新聞我不厚道的笑了,單純是因為他說出的這句話。老輩人都說升米恩、鬥米仇,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想起了若干年前那個狀告孫儷的大學生,當時那件事吵得沸沸揚揚的,也讓我們再一次正視了人性的惡劣,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 俗語「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鬥是什麼,真有道理嗎?
    俗語「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手指上的簸箕和鬥,小時候在鄉下,老年人就喜歡把小孩子的手拿著數,這孩子有幾個鬥,幾個簸箕,這是看手相的一種,說到底,就是通過手指上鬥和簸箕,預測小孩子的命運,還有「十指簸箕沒有鬥,只往外簸沒處裝」的說法。小孩子不懂啊,到底什麼是鬥,什麼是簸箕?
  • 《安家》上海老洋房真實故事,鬥米恩升米仇的窮親戚,你見過嗎?
    《安家》上海老洋房真實故事,鬥米恩升米仇的窮親戚,你見過嗎?而這件事也確實是現實中的真事,上海老洋房確實很值錢,真實事件中呢,人家這家人確實因為公司運轉要賣房子,而最終的結局呢,這家人惡有惡報,因為無賴的脾性最終沒什麼好下場,所以說鬥米恩升米仇,接濟窮親戚的時候也要擦亮眼睛啊。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俗語「命中只有八鬥米,走遍天下不滿升」,八鬥米吃一升會如何?
    因此我今天為大家帶來了好玩的話題,它就是是俗語:「命中只有八鬥米,走遍天下不滿升」,八鬥米吃一升會如何?我們先從字面上來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一輩子的命運,老天總已經給定下了。這個人命裡只有八鬥米,如果按升來計算就是0.8升,即使走遍了天下,他想多掙出那2鬥米,也就是0.2升,也是不可能能做到這一點的,所以說不滿升。
  • 升米恩鬥米仇?曾白拿大國百億援助,後投入西方陣營反咬一口
    阿方此舉正是詮釋了「升米恩,鬥米仇」,可以說是十分不負責任和忘恩負義。還有哪個國家辜負了中國的幫助?這樣的事還發生在小國湯加身上。湯加作為一個太平洋島國,不僅拖欠中國巨款,公開表示想要免除所有外債,而且還暗中挑動其他國家一起逃債。
  • 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和老話,這些俗語都是前人總結的一些生產、生活經驗,一般用詞簡單,朗朗上口,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時代的特徵。有些俗語在今天依然堪稱金句,但一些俗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了一種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那麼,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
  • 農村老話:「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是什麼意思
    1、「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遇到窘困的時候,你給他一鬥米,這如同雪中送炭,這個人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一直給他提供幫助。這樣就會使人貪得無厭,而這種幫助就會被他認為是理所當然,一旦減少或停止幫助,慢慢的就會心生怨恨,反目成仇。這句老話也是在告誡後人,在幫助他人時,一定要講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