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其中一家比較富裕。有一年,天災導致田中顆粒無收。窮的一家沒了收成,只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回家後,家裡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麼?根本就不夠明年地裡的種子,他們太過分了,既然這麼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裡,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麼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於是,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從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這就是「升米恩,鬥米仇」的典故,是指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
我們先看幾個例子:
先講個笑話:有一未婚青年,每天下班都給路邊的乞丐十塊錢,一給就是一年。一年後的一天,青年再從乞丐面前走過,只給了五塊。乞丐納悶,心想是不是青年遇到困難了,便問詢問原因。青年說:「我馬上要結婚了,我要存錢養媳婦,以後只能給你五塊了。」乞丐聽完,勃然大怒道:「你特麼用老子的錢去養媳婦!你還要點臉嗎?」
笑話到這就結束了,但可以想見,青年肯定是一臉懵逼加無語。這就典型的鬥米恩仇。
鬥米恩仇,又叫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斤米恩,鬥米仇。
就是說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
你像大衣哥,功成名就後,為家鄉修橋鋪路,可老鄉們不滿足,還要大衣哥給鄉親們每年都配車。大衣哥不讓他們拍自己的生活,家門都給踹了。更有甚者缺醫藥費,乾脆就坐他們家門口,不給不走。眾多鄉鄰借錢不還,每日被人圍觀拍視頻,不堪其擾,不勝其煩。
常見的身邊朋友因賭博、網貸等欠下巨款而不得不向身邊人借錢,但是這種事就是無底洞,你作為朋友自己尚且需生活,不可能長此以往去借錢的,正所謂有句古話:救急不救窮!可能真的無錢吃飯,那可以給一百兩百吃飯,但不會給錢去賭博。親朋好友借錢與你是一種情分,不借是本分,本身就沒有錯。反而有些人還惡言相向。
當一個人飢餓難耐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足以讓他活命,但是卻無法改變他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定要對施恩者感恩戴德,以期能夠獲得更多的幫助,這種感恩可能是出自真心,更大的可能是迫於生活壓力做出的偽裝。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並不是在說某一個人的心理變化,而是在描述一種社交關係,兩個人在付出與回報之間都會有衡量的標準,理念上的差異才導致了恩仇觀念的產生。升米恩不一定是出自真心,鬥米仇也有可能是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