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運海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如何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系統性出發,統籌推進生態環境協同保護與修復。10月26日,由省委、省政府部署,省自然資源廳等組織編制的《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全國率先啟動《規劃》編制
2018年,省自然資源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共同牽頭,在全國率先啟動《規劃》編制,積極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規劃》階段成果在我省南太行地區申請列入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等實際工作中得到了有效應用。
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興遼說:「這個《規劃》成果來之不易,共歷時兩年半,從提出思路、摸底調查,到徵求意見、修改完善,各參與單位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和心血。」
《規劃》是省委、省政府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講話精神組織編制的重要專項規劃,重點聚焦全省重要生態系統,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與各要素相互關聯角度出發,對「十四五」至2035年期間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進行的總體設計。因此,《規劃》定位側重於統籌指導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引領全省各地區、各部門科學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並作為未來指導我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的重要基礎。
生態保護修復路線圖
根據《規劃》,我省生態保護修復的總體目標是:「五年解決突出問題,完成重點地區生態修復,守好生態家底。十五年修復生態屏障,築牢保護格局,擦亮出彩底色。」
具體地說,到2025年,全省流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提升,劣V類水體基本消除,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新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得到同步治理、應治盡治,基本完成重點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土地整治與土壤汙染防治取得階段性進展,森林、溼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與服務功能明顯增強,黃河生態廊道初見雛形,重要山脈、河流的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功能顯著增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走在黃河流域前列。
到2035年,以生態保護紅線、國家公園及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為主體的生態保護格局全面形成,全省重要生態系統面積保持穩定,質量功能明顯增強,生態環境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環境安全得到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日益增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高質量發展取得突出成就,生態黃河奔流不息,基本建成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河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擔任這次專家評審組的組長。他說,《規劃》指導思想明確,編制方法科學,技術路線合理,本底調查成果紮實,指標任務、工程設置較為合理。
築牢「三屏」「四帶」生態安全格局
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王保海說,要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築牢全省以「三屏」「四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切實提高生態安全保障水平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輻射帶動豫北平原、黃淮海平原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
「三屏」是指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3大生態屏障,「四帶」指黃河、淮河、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及乾渠沿線、大運河及明清黃河故道4個生態保育帶。
統籌考慮重要流域、山脈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連通性,我省將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分為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黃河中遊地區、丹江——唐白河流域、黃河下遊地區、黃淮平原等7個區域進行布局,分析提煉了各區域的自然生態狀況、突出生態問題,以及生態保護修復的主攻方向。
張興遼說,未來,我省將聚焦黃河等重點區域,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溼則溼,有序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為建設美麗河南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