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這是因為,白矮星其實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但這樣一顆與地球體積相當的白矮星(比如說天狼星的鄰星Sirius B),表面重力卻約等於地球表面的18萬倍,在此高壓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

        迄今發現的大部分系外行星,都圍繞最終會形成白矮星的恆星旋轉。一旦這些恆星燃盡儲備的氫,它們會先演化成紅巨星,再膨脹,然後吞噬掉附近軌道的所有行星。正因如此,周圍的任何行星都不太可能在恆星的白矮星階段還能繼續繞其旋轉。

        然而此次,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任務的數據,包括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學家安德魯·范德伯格在內的研究團隊,報告發現一個巨行星候選體(被稱為WD 1586b)對白矮星WD 1856+534每1.4天凌星一次。研究人員估計,WD 1586b的質量不會超過木星的14倍。

        研究團隊假設,當WD 1856+534的前身星演化成一顆紅巨星時,為了避免被摧毀,WD 1586b當時必須距離這顆宿主恆星超過1個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然而,目前階段尚不清楚它是如何抵達觀測到這一附近軌道的,這裡距離白矮星估計有四個太陽半徑(或距離白矮星約等於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20)。

        根據他們的模擬,研究人員認為,當這顆恆星演化成白矮星時,WD 1586b由於與行星系遺蹟中的其他行星相互作用,被拋射到了附近的軌道。

        總編輯圈點

        白矮星代表了太陽的未來,一個只剩下核心的太陽。在我們銀河系裡,97%的恆星最終都會演化成白矮星——高熱且高密度,只有在它燃盡全部剩餘燃料後才會開始降溫,但可能需要數十億年時間。聽起來是相當漫長的經歷,但這其實已經是恆星生命周期的最後一程了,而從紅巨星階段就開始的瘋狂「折騰」,讓白矮星周圍幾乎沒法存在任何行星,現今首次出現的證據,不但能助力我們揭示一個恆星系統的歷史,還將窺見一個遙遠的未來——我們太陽系的最終結局。

相關焦點

  • 三顆氣態巨行星的發現引發人類對行星形成的質疑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近日NASA發布消息稱,天文學家在外太空一顆年輕的恆星周圍發現了幾顆巨大的行星,並準確計算出他們的運行軌跡,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行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長期以來觀點的質疑。
  • 科學家發現古氣態巨行星核心 正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在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近距離軌道上運行的氣態巨行星完整暴露核心。 這一發現將給天文學家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探測一個古老外星世界的核心,他們的發現可以讓我們了解太陽系中氣體巨行星的核心,包括木星和土星。
  • 氣態巨行星——木星
    這兩個物體共享一個「質心」,它們都圍繞著質心旋轉。太陽和它的每一個行星都有一個獨立的重心。現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大小差距是難以置信的巨大。由於這種關係是如此扭曲,它們共同的重心就位於太陽本身。(畢竟,太陽的質量要大得多。)但是木星就不一樣了。
  • 距地212光年,望遠鏡發現奇怪星球,科學家稱之為「失敗恆星」
    在宇宙之中,雖然恆星很容易被發現,而系外行星雖然本身並不發光,但是現代科學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發現它們,不過,褐矮星卻是很不容易看到的,因為它們本身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天體。為何這麼說呢?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太空中發現褐矮星,就已經在研究它們,截止到目前,有關褐矮星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個假說:褐矮星可能是某一顆恆星的恆星核,當恆星進入生命尾聲的時候,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恆星核被保留,但是卻因為質量不足沒有辦法點燃,所以,只能形成一顆暗淡的「偽恆星」。
  • 太陽系「教父」氣態巨行星木星
    木星距離太陽7.8億公裡,它是太陽系唯一一顆氣態巨行星。它表面斑駁的花紋是肆虐的風暴經過木星雲層時形成的。木星是一個既陌生又遙遠的世界,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大約4000萬公裡,木星離地球大約6.5億公裡,飛行最快的探測器也要數年才能到達,所以其他行星可能也會影響地球。
  • 超脹外行星還是帶環巨行星?靜待韋伯望遠鏡佳音!
    不久前,當它們首次被發現時,這些與太陽系內行星明顯的差異,實在令人驚奇。 這三顆巨行星於2012年被發現並於2014年被定義為超脹天體,它們繞克卜勒—51運行,本圖是關於它們的藝術構思中的最好示例。它們離地球大概2600光年遠。 圖源:美航局/歐航局/L. Hustak/ J. Olmsted/ D. Player/ F. Summers (STScI)/ Hubblesite.
  • 宇宙終結的最新理論:黑矮星大爆炸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黑矮星,簡單地說,黑矮星是相對較小的恆星,在其生命周期中許多階段的最後階段,小的或中等的恆星,其質量小於太陽質量的10倍,它們的生命最終會耗盡能量,然後引發核聚變,使恆星得以存活。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 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
  • 《哈利波特》:小矮星彼得為何會被分入格蘭芬多學院?
    而魔法史上已知的唯二難題生,一個是米勒娃·麥格,另一個就是小矮星彼得。當時,分院帽曾花了很長的時間考慮要不要把小矮星分入斯萊特林學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分院帽是在斯萊特林和格蘭芬多之間猶豫,而不是斯萊特林和赫奇帕奇呢?似乎,不符合其他學院選生標準的學生都會歸屬赫奇帕奇。
  • 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在廣義相對論中,一個快速旋轉的大質量物體確實拖動了它周圍的時空結構,就像一根線纏繞著一個紡錘。 這個發現的背後的每一個科學原理都是有趣、驚人的。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 綠巨人能打過暗夜、亡刃、黑矮星嗎?
    但是我們可以看一下這次的黑矮星,當時的班納博士可以說是第一次操控反浩克戰甲,看著有些笨重,但是卻還能夠和黑矮星打的如火如荼的,並且最後越戰越勇的班納博士把有點「憨憨」的黑矮星打到了萬坎達到防護網上去了,本以為還能夠回來繼續戰鬥的黑矮星卻因為防護網的能量被殺死了。
  • 如果《復仇者聯盟3》中的綠巨人大戰黑矮星,誰會取勝?
    看完《復仇者聯盟3》的觀眾都會對當中的一個細節比較感興趣,就是在影片的開頭綠巨人衝出與滅霸戰鬥的時候,黑矮星往前挪了一步,意在與綠巨人大戰一場,但遭到烏木喉的阻攔,以致於影片的全程都未能看到兩者之間的對抗,雖然有一絲遺憾,但是可以腦補一下綠巨人和黑矮星大戰的場面,看看誰勝誰負。
  • 木星內部探秘,氣態巨行星究竟有沒有固體?研究者給出答案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唯一有誕生出生命的就是地球,而且還進化出了高等文明,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就要數木星,木星的體積和質量都非常大,要知道太陽系其他行星加在一起,也沒有木星大,但是木星和地球完全不同,因為木星是一個氣態巨行星
  • 土星是氣態巨行星,有獨特的一面,例如有六邊形風暴及密度比水小
    通常這個星球與木星相混淆,因為它們的組成和旋轉的特徵具有相似性,所以,它們同屬氣態巨行星。如果你不考慮地球,那麼土星是太陽系中最容易辨認的天體,因為它擁有最大、最漂亮的光環。儘管許多其他行星也有光環,但這些光環都不能與土星的光環相媲美。對土星的研究,現代科學家只探索了一小部分。儘管如此,但通過發射太空飛行器,如卡西尼號,我們獲取了大量有關土星、衛星和光環的數據。
  • 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上面真的沒有陸地,全都是氣體嗎?
    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上面真的沒有陸地,全都是氣體嗎?我們知道在太陽系當中,有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從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以小行星帶作為分界,前四顆行星為固態小行星,主要由固態物質組成,質量和體積都比較小;而後四顆行星則是氣態巨行星,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質量和體積也都比較大——其中天王星和海王星由於距離太陽過遠,溫度特別低,表面覆蓋一層冰蓋,因此也被稱為冰巨星。既然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主要都是由氣體組成的,那麼在木星的上面,真的一片陸地都沒有嗎?答案是肯定的。
  • 非「黑矮星」莫屬
    那麼,這幾位大將中,「黑矮星」是不是最弱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滅霸幾員大將在電影中被削弱了:「黑曜五將」可說是滅霸手下最強的戰力,每次出場都有不俗的表現,電影中抹去了「超巨星」,只有「黑曜四將」,而且每個人出場時間並不是很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幾個人都被「削弱」了。
  • 漫威8個大塊頭,黑矮星徒有虛名,天神組頂天立地!
    漫威8個大塊頭,黑矮星徒有虛名,天神組頂天立地!哈嘍,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漫威電影中,很多角色非常高大魁梧,看起來充滿了威懾力,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一一盤點。漫威No.1黑矮星——黑矮星是滅霸手下的黑曜五將之一,在電影《復聯3》中,黑矮星隨烏木喉入侵地球,企圖奪走奇異博士的靈魂寶石,黑矮星造型奇特,是一個非常魁梧的外星戰士,他的身上掛滿了戰利品,腰上還別著驚奇隊長同款的腰帶,
  • 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更新木星水之謎新發現
    這也是自該機構1995年的伽利略任務表明木星與太陽相比可能非常乾燥(這種比較不是基於液態水,而是基於其存在於太陽中的氧和氫成分)以來,對氣態巨行星的水資源豐富度的首次發現。 幾十年來,對木星大氣中水總量的準確估計一直是行星科學家們的願望清單:這個巨大的氣體代表了太陽系形成之謎中一個關鍵的缺失部分。木星可能是第一顆形成的行星,它包含了大部分沒有被太陽吸收的氣體和塵埃。
  • 綠巨人浩克、紅坦克、《神奇四俠》裡的石頭人、黑矮星誰更厲害?
    漫威四大肉坦中,綠巨人浩克還是佔有著較高的實力地位的浩克、紅坦克、石頭人、黑矮星可以說是漫威宇宙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個肉坦型角色英雄了,作為力量型人物,其各自的力量上限自然是有所不同的,從原著中的設定來看,我個人感覺綠巨人浩克應該是最強大的,最弱的估計應該是黑矮星。